- 相關推薦
淺析伊格爾頓在后現(xiàn)代時代的文化批判
論文關鍵詞:伊格爾頓 文學批判 文化政治批評 后現(xiàn)代主義 文化研究
論文摘要:作為活躍在當今西方文化批評界的大師,伊格爾頓以其獨特的批評風格,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界享有廣泛的影響。在文化問題成為新世紀人類精神生活各個領域的核心問題的大背景下,對伊格爾頓這樣一位理論大師的深人研究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意義的。
一、伊格爾頓的學術和研究歷程
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 1943-?),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西方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和文化理論家,出生于英國曼徹斯特,1961年進人劍橋大學求學,曾師從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o 19“年畢業(yè)后留在劍橋做威廉斯的助手,從事研究工作。1969年轉到牛津大學任教,1990年被正式任命為牛津大學圣·凱瑟琳學院沃頓英文和文學理論講座教授。現(xiàn)任曼徹斯特大學英文講座教授,經(jīng)常到歐美各國講學,并曾于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兩度來中國訪問講學。
伊格爾頓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他的理論批評生涯,迄今為止出版了大量批評理論和實踐方面的著作。鑒于他廣泛的影響,有人把伊格爾頓和美國的詹姆遜、德國的哈貝馬斯并稱為當今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三巨頭。他出版的著作包括:《莎士比亞與社會》,《從文化到革命》,《作為語言和身體》,《放逐與僑居》,《力量的神話:對勃朗特姐妹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批評與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沃爾特·本雅明,或革命的批評》,《克拉莉莎的被污》,《文學理論導論》,《批評的功能:從觀察家到后結構主義》,《反本質》,《民族主義:反諷與獻身》,《審美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意味》,《意識形態(tài)導論》,《當代文化的危機》,《意識形態(tài)》,《希斯克利夫,或愛爾蘭大饑荒》,《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后現(xiàn)代主義幻象》,《伊格爾頓讀本》,《文化的觀念》。在2003年9月,伊格爾頓還出版了一本新書《理論之后》。
縱觀伊格爾頓的理論思想研究歷程,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從理論思辨到政治實踐,從文學批評向文化理論轉移的過程。在最初的大學期間,伊格爾頓就大量閱讀了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著作,逐漸成長為一位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并在威廉斯指導下開始其學術研究。他初期的批評觀念深受威廉斯文化理論的影響。在威廉斯看來,文化不應該是由少數(shù)人建構和分發(fā),由老百姓接受和體驗的精英文化,而是由大眾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和共同享受的“共同文化”。伊格爾頓也熱情地肯定了這種共同文化,認為它是比自由理想主義文化“更豐富、更多樣、更開放、更靈活”的文化。因為這種文化不是被完成了的靜物,而是社會各個階層和階級在集體實踐中“不斷重新創(chuàng)造和重新定義的整個生活方式”。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給了伊格爾頓很大的影響,這也使伊格爾頓在與這種理論的不斷突破與對話中,逐漸形成了他后來的文化政治批評方法。
80年代以后,伊格爾頓在后現(xiàn)代主義語境下,重新思考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重新思考了社會主義的文化理論與文化實踐之間的關系,強調了藝術的政治作用,強調了批評的社會功能和政治意義。在《批評的功能》中,他就指出,當代批評的功能就是它的政治批判功能:“現(xiàn)代批評是在反對專制的政權的斗爭中產(chǎn)生的,除非確定地把它的未來確定為反對資產(chǎn)階級的斗爭,否則它可能毫無前途!备爬▉碇v,“文化在本質上是實踐,是生產(chǎn),文化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解釋文化,而是為了實踐地改造和建設文化”,“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不著邊際的能指,而是具體的、實在的、與我們的日常感覺緊緊聯(lián)系的政治現(xiàn)實問題。”伊格爾頓堅持文化研究的方法必須與實際政治緊密結合起來,他強調文化三個主要意義正在于:“作為藝術,作為生活經(jīng)驗,作為情感結構—互相關聯(lián),交織為一種新的社會批判。
作為一位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念的文學理論家,伊格爾頓同時也是一位頗具特色的文化批判家,他的文學研究始終具有文化批判的特征。伊格爾頓在對后現(xiàn)代主義作了尖銳的批判之后,也對盛行于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文化研究”作了冷靜的分析。
二、從文學批評到文化理論
在伊格爾頓的批評思想中,有著三個重要的理論維度或對話背景。這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英國本土的文化研究;當代西方從精神分析學到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理論。其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他的批判和分析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英國本土文化研究為他提供了研究問題的視角,而當代西方從結構主義到后結構主義等理論思潮則為他提供了多樣的分析方法。
《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判》是伊格爾頓批判思想的代表作。這本書著重體現(xiàn)了他的文學批評觀點。他認為:文學是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上層建筑中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文學理論批評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具有很強的政治傾向性。他指出:“文學理論具有無可非議的政治傾向性。所謂‘純文學理論’只可能是一種學術神話。作為有著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文學理論絕不應當因其政治性而受到責備!A他還認為,文學是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但從另一意義上它也是經(jīng)濟基礎的一部分。伊格爾頓堅持從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人手研究文學理論,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立場。
在(文學理論引論》(1983)和(批評的功能》等著作中,伊格爾頓開始了從理論思辨向政治實踐、從文學批評向文化理論的轉移。他對“文學”概念和“英文研究”傳統(tǒng)作了深刻的政治剖析,提出“一切批評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政治批評”的命題。他認為,批評不可能脫離政治,不可能卸下政治的包袱,因為它天生就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話語。在《批評的功能》里,伊格爾頓進一步強調批評的政治功能和社會作用,通過對英國現(xiàn)代批評史的回顧,發(fā)現(xiàn)“批評”一開始就是“文化的”和“政治的”,這就構成了他獨特的“文化政治批評方法”。
【淺析伊格爾頓在后現(xiàn)代時代的文化批判】相關文章:
淺析《圍城》的文化批判價值03-18
淺析文化批判視閾內的媒介文化03-18
淺析馬爾庫塞文化批判理論述評03-18
淺析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03-19
試析傳統(tǒng)道德文化批判與人的現(xiàn)代化03-18
淺析羅蒂對基礎主義的批判03-03
文化批判與學術批評03-18
淺析現(xiàn)代管理文化及其對知識社會文化管理的啟示03-18
談文化工業(yè)時代的音樂商品化批判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