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劉之常平凡而偉大的電化教育先驅的論文
【摘要】劉之常終生從事基層民眾教育工作,重視和善于運用媒體來輔助民眾教育。他提出了電影是推進教育的好工具、是視覺教育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的觀點,踐行了基于媒體的系統(tǒng)設計的理念,總結出了極具推廣價值的電影教學方法,萌發(fā)出了電影與課程整合的思想,提煉出了“電化教學”術語,勾畫出了電化教育教材的內容體系,對我國電化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當之無愧的電化教育先驅。
【關鍵詞】劉之常;電化教育思想;貢獻;評價
劉之常是我國民眾教育的忠實踐行者和電化教育的先驅。他不辭勞苦,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深入基層開展民眾教育,對我國民眾教育事業(yè)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他善于學習,重視使用媒體開展民眾教育,是我國電化教育的先驅。他一生筆耕不輟,先后發(fā)表論文二十多篇(有據可查),出版專著數(shù)本。他的關于電化教育的觀點來源于實踐,樸素、真實、客觀,許多觀點至今仍有重要的價值。
一 生平簡介及電教經歷
劉之常(生卒不詳)早年曾在江蘇省立第五中學、第一師范學校、吳淞中國公學學習。求學期間,喜歡通過標本、模型、儀器、實物進行學習。1923—1925年間,在常州主辦的縣立公共理科實驗室、南京市立民眾科學館等部門從事民眾科學普及工作。在民眾教育工作中,重視和喜歡通過實物、圖片和幻燈來開展教學。1925年9月,劉之常擔任武進民眾教育館主任,制定了“武進第一理科公共實驗室之計劃”[1],繼續(xù)通過媒體來開展民眾教育,積累了大量的民眾教育經驗。
1928年10月,被委派到福建,籌建福建民眾教育館。[2]在福建工作期間,先后發(fā)表了《喚起福建民眾識字讀書之商榷》系列文章若干篇,提出了實施民眾教育的具體方法和措施,并深入基層實施民眾教育,為福建民眾教育的開展和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30年,劉之;氐芥(zhèn)江民眾教育館,以鎮(zhèn)江民眾教育館開辦的教育電影場為基地,開展民眾教育及電影教育實踐和研究。此階段是劉之常電影教育思想發(fā)展最快的時期,也是他電化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時期。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鎮(zhèn)江民眾教育館停止工作。教育部接收鎮(zhèn)江民眾教育館施教車,并成立“教育部第一民眾教育巡回施教隊”,任命劉之常為主任。劉之常帶領該施教隊經湖南、貴州、云南、四川等省公路巡回施教,通過放映電影和收聽廣播,對群眾進行對日政策宣傳教育。[3]1942 年5月,劉之常被教育部任命為“教育部電化教育巡回工作一隊”隊長,赴四川、西康實施民眾教育。[4]抗戰(zhàn)勝利后,巡回工作隊停辦,劉之常轉到重慶青年會,辦了一個電化教學園,專在公園通過電影和幻燈開展民眾教育。[5]
解放初期,劉之常繼續(xù)從事電化教育工作,曾經和孫明經、戴公亮等作為特邀專家參加了文化部召開的華北五省二市幻燈工作會議。[6]后來,劉之常轉到西安西北企業(yè)公司、陜西國棉十廠和西安鋼鐵廠等單位工作。
二 劉之常的電化教育思想
劉之常的電化教育思想源于他長期的民眾教育實踐,是他民眾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他長期的民眾教育實踐中,重視使用電影等媒體開展民眾教育,積累了大量的電影教育的經驗。他的有關電化教育的思想主要集中在《電影教育實施法》、《電影在教育上的價值和實際》、《電影談話:電影與教育》等文章和著作中。
1 電影教育的本質:是工具、是視覺教育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1) 電影教育是推行社會教育及學校教育的好工具
劉之常認為,“電影是教育的工具,教育是電影的目的。電影不以教育為目的,便不是有價值的電影,教育不以電影作工具,就不易增進教育的效率!盵7]接著進一步指出了電影在民眾教育中的作用,他認為,“電影教育,是近十數(shù)年來產生的新方法,是推行社會教育及學校教育的好工具”。[8] “電影在教育上的價值,高于一切,尤其對于民眾教育有特殊的貢獻。不僅可供給民眾高尚的娛樂,調和民眾的身心,并且可增廣民眾的知識,鼓勵民眾的興趣,轉移民眾的心向,以改善社會習俗,發(fā)揚民族精神,確為推行民眾教育的利器。[9] “教育電影是推進教育的原動力,改造社會的生力軍……尤其是民眾教育不可缺少的工具,能夠助長民教,發(fā)展民教,完成民教,其勢力是何等重要!其功效又何等偉大!”[10]
劉之常的“電影是教育的工具”的觀點,帶有明顯的工具主義傾向,是我國早期電化教育學人的普遍觀點。這種工具主義傾向既是早期電化教育學人對電化教育的粗淺認識的表現(xiàn),也是他們喚醒民族精神、增強國力、抵抗外辱的歷史使命使然。這種力圖通過媒體技術來改良教育進而改良社會、救國救民的實用主義工具傾向,具有鮮明的時代和民族特色。[11]
。2) 電影教育是視覺教育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劉之常進一步指出,利用電影開展教育,其實是視覺教育的延伸和發(fā)展,他說,“至于利用視覺來實施教育的人,古來不勝枚舉”[12]。同時認為“利用電影教育,實施教育,作為視覺教育的時候,這可算是視覺教育上的一大進展”[13]。因此,他認為,電影教育其實不是一個“新”的現(xiàn)象,他屬于視覺教育的范疇,是視覺教育的延續(xù)的發(fā)展。
同時,劉之常善于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針對當時國際上對于視覺教育的兩種傾向(其一是過分重視視覺教育的觀點,例如美國;其二是輕視視覺教育的價值的國家,例如德國),他認為,兩種觀點“未免失之過當”,“要加以考慮”。同時認為“站在積極提倡電影教育的立場上看,要加強視覺教育的速力和效能,那教育電影的提倡,是刻不容緩的”。
他的這種“電影教育是視覺教育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的觀點,明晰了電影教育和視覺教育的關系,使得人們可以基于視覺教育的理論來研究和開展電影教育,有利于電影教育的發(fā)展。
2 基于媒體的系統(tǒng)設計的思想
作為一個長期工作在電化教育第一線的電化教育學人,對于如何更好地實施和推廣電影教育,開展基于媒體的教學設計,是劉之常一直關注和研究的重點之一。
劉之常認為,電影教育和作為娛樂的電影是不同的,“電影教育的一個名稱,在我們使用起來,至少也是較有計劃的、有系統(tǒng)的”。[14]他進一步指出,作為教師,應該有這樣一種思考,“實施電影教育的意義要明了,應如何施行起來的考定,又非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法則和考案,而表現(xiàn)于實際不可。以不是這樣,便不配加上教育兩字,假使是僅茫然地向前施行,至多可以說她是娛樂罷了!”[15]因此可以說,劉之常是非常重視電影教育施教前的“計劃”和“設計”的,認為只有“按照一定的方法法則和考案”,電影教育才能真正實施。
為此,劉之常首先分析了學習的要素。他認為,學習主要包括“活動者、目的、材料、作用”[16]等四個要素。并對材料做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認為,材料“也可以說是場所,如果說是材料的話,指的是既存的文化,也就是學習內容。如果說是場所的話,指的是環(huán)境!盵17]
他進一步指出,這些要素“各自發(fā)揮她本質的機能,但必須等到能夠作有機的活動的時候,才算偉大的學習”。[18]也就是說,這些要素要各自發(fā)揮作用,同時要協(xié)調一致,有機結合,才算偉大的學習。
為了達到“有機的活動”,他認為,要考慮“教材材料的本質”,“并需考慮學習者的心理發(fā)達的程度”,然后“再來選定電影”。對于選定后的電影,還要做好試片、記錄字幕、練習說明、編印說明、訂立節(jié)目等幾個方面的準備。由此可以看出,劉之常已經具有了初步的教學系統(tǒng)設計思想,并提出了基于電影媒體的教學過程的教學系統(tǒng)設計步驟。
另一方面,劉之常還重視對影片的設計,并提出了影片編制的具體要求,比如:全局要有主旨、可以用戀愛的故事做結構而不宜做中心、要多用動作和面部的表情、要利用外景、要有滑稽的穿插、要利用對比的寫法、要多積極的指示少消極的暴露、描寫民間疾苦若要恰如其分、字幕文句要極經濟要有力量、要知道劇本攝制的常識等。[19]
劉之常的基于媒體(電影媒體)的教學設計思想,已經暗含和貫徹了教學系統(tǒng)設計的理念。他的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影片的設計其實就是當前教學系統(tǒng)設計領域中的“課堂設計”和“產品設計”。也正是由于劉之常重視和貫徹教學系統(tǒng)設計的理念,才成就了他在民眾教育以及電化教育領域中的巨大影響和貢獻。
3 具有推廣價值的電影教育的教學法
劉之常認為,“我們實施電影教育事業(yè),要注意教學上的方法。如沒有教學方法,設備即使再完善,管理即使嚴格,仍不能使教育發(fā)生!盵20]
在長期的電影教育實踐過程中,他總結出了富有推廣價值的電影教育教學法,提出了開展電影教學的具體要求。他認為,開展電影教育,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通過“音樂”、“幻燈”、“歌詞”等協(xié)助工具,調動和維持觀眾興趣
劉之常認為,電影場內的教具不僅有電影,還應該有音樂、幻燈、歌詞等,這些是電影場內開展電影教育重要的協(xié)助工具。
在放映影片前或者休息時間,可以使用這些協(xié)助工具播放“粵曲片”、放映廣告、開展時事教育、播放歌曲等,以達到激發(fā)觀眾熱情、維持觀眾興趣、豐富觀眾知識、陶冶觀眾情操、協(xié)助電影教育的目的。
(2) 通過“影片”這種“主體教具”,實施電影教育
劉之常認為,“影片”是電影場內最為重要的教具,通過“影片”對觀眾實施教育是電影場的最重要的途徑。
他認為,影片放映時,應該重視以下幾點:[21]
1) 注意影片指導:劉之常認為,由于觀眾素質以及影片等多方面的原因,放映影片時要重視指導。常用的指導方法有:編發(fā)說明書、口頭說明或放音機播音說明。
2) 注意影片配合:劉之常認為,每期為觀眾播放的影片,應配合選用,如“風景片”配“政治片”或“自然科學片”配“藝術片”。劉之常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各片內容調和,教育目標普遍,否則如單選一種,不免有偏頗之憾”[22]。
3) 注意運用手段:劉之常重視運用多種手段輔助影片放映。比如,他認為“開映教育片時,必須加映滑稽片,才能引起觀眾的興趣”。他認為,采用這種手段,可以收到“美滿的實效”,但同時,他還認為,這種手段僅僅是手段,不是目的。
4) 注意觀眾意見:劉之常非常重視觀眾對于影片的意見,他認為,只有觀眾接受了影片,影片才能對觀眾產生效果。
。3) 走近觀眾實施民眾教育
劉之常認為,開展民眾教育,不要等觀眾來接受教育,而應該送上門去,對民眾實施教育。為此,他建議通過設立分場、本地巡回、外地巡回等渠道開展民眾教育。
劉之常的電影教育的教學法,符合教育規(guī)律以及當時我國的國情,極富推廣價值。1935年5月,中國教育電影協(xié)會在杭州召開年會,劉之常等前往表演教學方法,頗受各界稱贊。[23]這種方法很快被人們接受,成為當時乃至以后較長時期我國電影教育的基本教學方法,對推動我國電影教育、民眾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樸素的“整合”思想和理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簡稱整合)是當前教育技術領域內的一個熱門話題和重要的研究內容。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劉之常就曾經談到過這個話題。他在文章《電影在教育上的價值和實際》以及《電影教育實施法》中均提出了電影與自然、地理、歷史、公民教育、算術、國語、美術等學科教學相結合的方法(盡管沒有明確提出“整合”這個術語,但卻體現(xiàn)了整合的意義),這種結合可以視為較早的“整合”思想和理念。
劉之常認為,要結合學科性質采用電影教學。他說,“在小學校中,都擬采用電影去實施全部教育,則吾人可以確信他們非陷于大大的謬誤不可”[24]。他認為,“利用電影,究竟于怎樣的教育為最良?”,“須先將教材的本質及目的等,加以詳細的考察”[25]!氨仨氁乐滩牡姆N類、教材的個性”[26],“要依著教師有甚深的教材研究,確實能抓住了那一種教材的特質,再考量著電影的特質,然后采用起來,方能相得益彰,能獲實效”[27]。他認為,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知識體系和教學目的,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實施方法和整合策略。他的這種深入課程的整合思想在當時是比較超前的。我們今天提出的“小整合”不正是劉之常當時提出的深入課程的整合思想的反映嗎?
并且在《電影教育實施法》一書中,使用大量的篇幅,列舉了電影與自然、地理、歷史、公民教育、算術、國語、美術等學科整合的案例。
同時,劉之常認為,在學科教學中使用電影,要重視“放映前的指導”,以便使學生“確定所應觀察的立場”,也就是說,使學生明晰觀察的重點和關鍵,從而使觀察目的明確,真正達到觀察的效果。同時,還重視“放映中的指導”和“放映后的指導”,他認為,“必如是方能將所有的正確的知識,給與兒童,這是非常重要之舉,萬不可忽視”。
盡管劉之常沒有明確提出“整合”這個術語以及具體的整合策略,但是他的言論以及實踐一直在彰顯著他的整合思想和理念,這不能不說是劉之常對電影教育乃至電化教育發(fā)展方向的預言和實驗。這也警示我們,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只有深入課程,與課程進行深度整合,才是教育技術發(fā)展之本。
三 劉之常對電化教育的貢獻
1 推動了我國民眾教育和電影教育的發(fā)展
劉之常終身從事民眾教育事業(yè),長期扎根于民眾教育一線,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相對扎實的理論功底。他早年從事民眾識字教育,先后在南京、武進等民眾教育館工作,積累了大量的民眾教育經驗。尤其是在1928年10月被任命為福建民眾教育籌備員之后,積極投身福建民眾教育實踐,參與制定福建省民眾教育實施的規(guī)章制度和細則,推動了福建省民眾教育的起步和發(fā)展。
劉之常在鎮(zhèn)江民眾教育館工作期間,積極倡導和實施電影教育。1933年,鎮(zhèn)江民眾教育館把電影教育作為其中心工作,由劉之常主持。[28]在劉之常的帶領和號召下,鎮(zhèn)江民眾教育館成立了電影教育委員會,同時設置放映場,對民眾開展教育。此舉開創(chuàng)了我國面向老百姓放映教育電影之先河。[29]該館還獨立設計制造了“小推車”、“巡回施教車”等便于移動的設施,深入江蘇周邊開展民眾教育,使鎮(zhèn)江民眾教育館成為20世紀30年代時開展電化教育最為活躍的地方教育機構。[30]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劉之常作為隊長,帶領第一民眾教育巡回施教隊在我國西南數(shù)省開展民眾教育,極大地推動了西南民眾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劉之常不僅在民眾教育和電影教育實踐方面身先士卒,還在實踐過程中凝練出大量的經驗,先后發(fā)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數(shù)本。這些寶貴的經驗成為劉之常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也對我國民眾教育和電影教育的具體實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因此說,劉之常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實踐家,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理論家。正如他的好友王平陵所言:“他是中國教育電影的理論者,也是一位實際的工作者,我很佩服他的毅力,十五年來從未離開過民教工作的崗位!盵31]
2 提出了“電化教學”術語
上世紀初,幻燈、電影、廣播等新的技術傳入我國。進步人士紛紛采用這種新的技術開展社會教育實踐活動。一時間,出現(xiàn)了眾多的針對這種新的實踐活動的名詞,比如:幻燈教學、電影教育、教育電影、教育播音等名稱。隨著實踐的深入,有識之士開始嘗試提出一個能夠涵蓋這幾種實踐活動的一個名稱,劉之常就是其中一位。
劉之常認為,電影教育是視覺教育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和視覺教育一樣,是教育的工具。同時,他又認為,教育電影和實物、模型、掛圖、圖表等視覺媒體是不同的,“教育電影、教育播音以及幻燈等,都是利用電力而影響一個人與其世界的相互關系”, 而實物、模型、掛圖、圖標則不需要電。他認為,需要對此種“利用電力”而開展的“教育電影、教育播音和幻燈”給予一個統(tǒng)一的名稱。1934年,劉之常在該館的電影教育委員會中提出“電化教學”這個名稱,隨后把該館的放映場改為“電化教學講映場”。[32]
盡管當時劉之常提出的是“電化教學”,而非“電化教育”,但是他能夠用“電化”這個生動形象的術語把當時的“教育電影、教育播音、幻燈”等教育方式給予統(tǒng)一,同時又相對準確地涵蓋了這幾種教育方式的內涵,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意。也正是由于“電化”這個術語的生動形象、高度概括,才使后來出現(xiàn)了廣為人們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的“電化教育”術語。
3 出版了體系相對完整的電化教育教材
《電影教育實施法》是劉之常的一本杰作,也可以說是我國較早介紹電影教育實施的一本教材。這本書是為了普及電影教育知識、培養(yǎng)電影教育人才、推動電影在民眾教育運動中的實施而出版的。該書主要包括以下章節(jié):
電影教育論:該章提出了電影教育的本質和功能,回顧了電影教育的歷史、分析了電影教育的現(xiàn)狀、展望了電影教育的未來;
電影教育場的設備法:對電影教育場內的設備的種類、影片的來源,機件的配置等內容進行了介紹;
電影教育場的建筑法:從建筑學和教育學的角度對教育電影場的設計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電影教育場的管理法:從秩序、衛(wèi)生、事物、規(guī)約四個方面對電影教育場的管理進行了論述;
電影教育場應有的機械和管理使用方法:對電影機、擴大器等設備的原理、構造、使用方法和管理等內容進行了論述;
教育電影場的教學:對電影教育場的教學步驟、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介紹;
學校采用電影教學指導法:提出了電影與學科課程整合的重要性,并羅列了大量的整合案例;
教育電影腳本編寫法:提出了腳本的重要性以及腳本編寫的原則、方法;
教育電影的攝制法:介紹了攝影機的操作技巧以及教育電影的攝制方法。
仔細分析這本書的體系,我們發(fā)現(xiàn),這本書主要由總論(電影教育論)、媒體論(電影教育場的設備法、電影教育場的建筑法、電影教育場應有的機械和管理使用方法、教育電影腳本編寫法、教育電影的攝制法)、過程論(電影教育場的教學)、方法論(學校采用電影教學指導法)、管理論(電影教育場的管理法)等內容組成。因此可以說,此書是一本體系相對完整的電影教育教材。也正是因為此,此書成為后期同類著作的模板(比如,1937年,宗秉新、蔣社村編著的《教育電影實施指導》就是在這本書的基礎上寫成的)。當然,我們今天出版的教育技術教材內仍可覓到該書體系的身影,只不過媒體的種類更多、更復雜而已。
我們說,《電影教育實施法》是較早的電化教育教材,并不否認徐公美先生對中國電影教育理論做出的貢獻。徐公美是我國研究電影教育第一人[33],他的電影教育(出版于1933年)是我國第一本電影教育的著作。但是,這本著作主要是從理論的角度論述電影教育問題的。主要論述了教育電影的意義、電影與教育的關系、教育影片的研究、兒童與電影、電影的學習指導方法等,[34]具有較高的理論深度和學術價值,但是缺乏具體的操作和指導。因此,從教材的角度,《電影教育實施法》是我國較早的介紹電影教育實施的一本教材。
四 劉之常電化教育思想的評價和啟示
劉之常沒有顯赫的地位、沒有驕人的經歷,長期工作在基層第一線,從事基礎性的工作,是平凡的。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對我國民眾教育尤其是電化教育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是偉大的。
劉之常的樸素的基于媒體的教學設計思想、媒體與課程的整合思想以及勾畫出的相對完整的電化教育課程內容體系,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現(xiàn)代,都具有較高的理論和應用價值,正是由于這些貢獻,使得劉之常成為當之無愧的電化教育先驅,在中國電化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當然,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加上其所關注的重點是民眾教育領域,在劉之常的著作中,比較多的是介紹民眾教育以及民眾教育領域中的電教問題的,對于學校教育中的電教問題涉及較少。同時,他還是典型的電化教育工具論的提出者和忠實守衛(wèi)者。今天看來,他的學術觀點還顯稚嫩,理論深度還顯不足,尤其是許多觀點的提出還僅僅停留在觀念的層面上。
不過,我們不能夠苛求劉之常能夠具有當前的現(xiàn)代化的教學思想。但是,劉之常的立足于基層從事電化教育實踐和研究的精神和視角卻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昭示我們,教育技術不僅是個理論領域,更是個實踐領域,要重視實踐,要從實踐中獲得經驗、提煉理論,要通過實踐檢驗理論。這是教育技術應該一直堅持和貫徹的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教育技術才能夠真正在學科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促進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實現(xiàn)。
本文無意抬高劉之常及其理論在電化教育發(fā)展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但是他的某些觀點及其言論尤其是他的實踐精神,正在被我們有意或無意間予以“遺忘”,而這些才是我們應該真正繼承的。
參考文獻
[1] 舒新城.中國教育指南(1926年)[m].上海:商務印書館, 1928:474.
[2] 福建教育廳.教育周刊,1928,(5):14.
[3][4] 國民行政院新聞局.電化教育,1947:26,35.
[5][28][32] 孫明經.回顧我國早期的電化教育(上)[j].電化教育研究,1983,(2):28.
[6] 吳在揚.中國電化教育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52.
[7][8][9][10][14][15][16][17][18][19][20][21][22]劉之常,蔣社村.電影教育實施法,江南印書館,1934:3,4,3,7,156, 156,156,156,157,187-197,98,114-115,114-115,
[11][23][34] 朱敬.影音教育中國之路探源[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133,17,22.
[12][13] 劉之常.電影談話:電影與教育[j].讀書顧問, 1934,(1):252-262.
[24][25][26][27] 劉之常.電影在教育上的價值和實際[a].見:中國教育電影協(xié)會年鑒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電影年鑒1934 [c]. 南京:南京正中書局,1934:74,74,75,75.
[29] 趙惠康,賈磊磊.中國科教電影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3.
[30] 王雷.中國近代社會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7.
[31] 王平陵.戰(zhàn)時教育電影的編制與放映[n].國民公報,1941,6,22.
[33] 宗秉新,蔣社村.教育電影實施指導,1937:14.
【劉之常平凡而偉大的電化教育先驅的論文】相關文章:
采用電化教育方法 提高數(shù)學教學質量的論文12-11
畢業(yè)論文答辯常問問題12-02
論文寫作之文獻閱讀與引用11-24
醫(yī)學論文寫作之標題03-26
生態(tài)建筑和諧之居論文11-18
論文寫作之如何確定研究主題02-23
醫(yī)學論文寫作的技巧之摘要03-14
職稱論文寫作之方法引導12-02
音樂藝術之聽覺與視覺元素論文11-18
師生關系之小學教育論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