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生價值經濟功能的歷史考察與當代特征
從人生價值的歷史演變來看,人生的自我價值尤其是生存價值貫穿人類始終,而社會價值則若有若無,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人生價值經濟功能當代特征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摘要:人生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矛盾運動推動社會經濟運行。自我價值是人生價值的根基,決定了消費是人生價值的初始功能;人生的社會價值就決定人生價值的生產功能。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決定了人生價值的交換功能,二者的對立與差額決定了人生價值的分配功能。
關鍵詞:人生自我價值;人生社會價值;經濟功能
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一個過程,人生過程就是認識矛盾、處理矛盾的過程,人生矛盾的解決過程就是一個價值選擇過程。學界關于人生價值和人生價值觀的研究甚多,且人生價值與經濟的關系也有研究,主要是說人生價值要超越市場經濟。但很少研究人生價值與社會經濟運行的關系,而實際社會經濟運行就是人生價值所推動的。沒有人生價值就沒有社會經濟運行。本文的研究正是從人生價值對社會經濟的功能著手的。
一、人生價值經濟功能的歷史考察
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論。研究人生價值的經濟功能就要追溯人類歷史過程中人生價值對經濟的初始功能,進而考察人生價值經濟功能在歷史中的流變。總體來講,原始初民的人生價值就是個體的生存價值,其對經濟的功能即生存消費功能。古代社會,人生價值進一步豐富為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其經濟功能也展開為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近代社會,人生價值又萎縮為個體的自我價值,其經濟功能表現為消費功能,F代社會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其經濟功能也全面展示為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功能。
1、原始初民個體生存價值的生存消費功能
人類原始社會分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二個時期。在氏族公社時期,原始氏族內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甚至整體觀念極強,離開氏族單個的原始人無法生活,人只是氏族的一部分,自己沒有特別意義,個體的自我淹沒在群體之中。而比氏族公社時期更長的是原始人群時期,這一時期特別漫長,處于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其間產生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原始人群時期的人是進化成現代人的進化過程中的人,生產力極其低下,主要方式即采集和狩獵,沒有特別適合的生產工具,甚至沒有發(fā)明弓箭,對付大型猛獸十分吃力,甚至被猛獸吃掉。據史料記載,6%到10%的原始人類都死于掠食動物之口,原始人不是獵人,而是被猛獸捕獵的目標。比如6%原始人化石的骨頭上都有牙齒和利爪的痕跡,包括尖銳虎牙戳出的大洞。原始人不是捕獵猛獸而是想盡一切辦法逃避它們。在這樣情況下,原始人的壽命極低,經統(tǒng)計,北京人的平均壽命僅為15歲,由于生產力的極其低下,原始人的思維能力也極低下,盡管原始人群的人是成群的,但由于個體生存的需要,他們并沒有形成自覺的群體意識和社會觀念,個體的生存大于一切,求生、逃生就是一種類本能。個體生存大于一切,不存在發(fā)展觀念和享受意識。盡管原始人是成群的,但群體觀念在生成之中。這個時期的原始人最先萌發(fā)的價值觀是且只能是個體生存,一切為了滿足個體生存。而為了個體生存就需要生存消費,需要滿足生存的吃喝住穿。這就是原始初民個體生存的消費功能。他們能做和想的就是消費,而不是生產和分配。消費成為原始人經濟的起點。
2、古代社會人生價值的經濟功能全面展開
原始人群進入氏族公社時期,原始人逐漸定居下來,這些人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群體,逐步產生了群體觀念,而且把自己完全融入在群體之中,公社就是一切,自我什么都不是。也就是說,這一時期,人生的社會價值開始產生,而自我價值則受到社會價值的掩蔽。至此,原始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甚至同一,推動原始人經濟的消費、生產和分配。消費為了滿足生存,生產是群體的采集與獵狩,分配是平均分配,那時由于沒有剩余產品,交換沒有產生。進入階級社會,生產力提高,生產關系也拓展了,地域擴大了。作為個體的人的獨立性增強,人生的自我價值由生存價值走向發(fā)展價值,甚至剝削階級的少數開始產生享受價值,但還不夠高級。由于階級的產生和國家的出現,人的群體觀念轉化為社會觀念和國家觀念,人的社會價值發(fā)展了,尤其是統(tǒng)治階級的領導人有明確整體社會觀,以民為本、利濟蒼生、一統(tǒng)天下成為這些人的社會價值取向。人生的自我價值即生存、發(fā)展、享受價值的生成帶來人生價值的消費功能的豐富,要生存、發(fā)展、享受就需要這些方面的生存資料、發(fā)展資料與享受資料的消費。而消費拉動著生產,生產即社會生產,這就要個體投入社會進行生產,這也就是人生的社會價值的生產功能。為自我的消費與為社會的生產又是統(tǒng)一的,這就需要個體首先為社會進行生產,然后再從生產的產品中取出一部分滿足自我的消費,這種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即是交換功能的生成。當然這里的交換不一定是商品交換,也可能是其他類型的交換。而人生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比較中會形成三種情況,社會價值大于自我價值,即貢獻大于索取;社會價值等于自我價值,即貢獻等于索取;社會價值小于自我價值,即貢獻小于索取。這種比較中的差額即分配,也即人生價值的分配功能得以生成。
3、近代社會人生價值的消費功能
近代社會深受個人主義思潮的熏染,人成為原子化的個人。這是一種以個人利益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的思想體系,它主張個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價值,社會只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個人主義對于反封建,爭取個人自由與權利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其消極方面也十分明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是個人主義的行事準則,一切圍繞自己轉,只有個人沒有社會。具體到人生價值,也只有自我價值,沒有社會價值。主觀為自己就是自我價值的規(guī)則,客觀為別人從反面詮釋了社會價值的虛無。這就是近代社會人生價值的基本構成。只有自我價值,沒有社會價值的現象回歸到原始初民的人生價值,但又不一樣。原始初民的人生價值只有個人的生存價值,而近代社會則出現了二個極端,對于窮困的工人來講只有自我的生存價值,而對于剝削階級來講則只有自我的享樂價值。這種享樂價值發(fā)展成一種享樂主義,它主張把享樂作為人生的唯一價值,人生的全部內容就是為了滿足感官的需求與快樂。人生的發(fā)展價值則是缺失的,窮困的工人連生存都不能解決,何來發(fā)展,而陷入享樂主義泥潭的資本家則紙醉金迷、醉生夢死、及時享樂,根本不談發(fā)展價值。一端是生存價值,一端是享樂價值,生存需要生存資料來滿足,享樂需要享樂資料來滿足,這二種資料滿足二種需要消費,生存消費、享爾消費成為近代人生價值的經濟功能。當然這種個人消費的極端就演代成消費主義。人們沉迷在商品的消費之中,而不考慮這種消費對人生的價值,尤其是對人生的發(fā)展有何積極意義。
4、當代人生價值經濟功能的全面化
近代的個人主義思潮,使人與人之間嚴重疏離。早在19世紀30年代,法國社會評論家托克維爾在論述個人主義時曾警告:個人主義“必將使社會公德的源泉于干涸,久而久之便會破壞其他一切美德,最后淪為利己主義”[1].于是作為個人主義對立面的社群主義崛起,社群主義者對個人主義十分擔憂。羅伯特·貝拉痛心疾首地指出,個人主義今天已經發(fā)展得像癌癥一樣危險了,社群主義者泰勒則直接稱個人主義是現代性的重要隱患。社群主義認為個人與社群的關系不僅是歸屬,還包括個人對社群的認同,正是社群構成了個人對自我的認同,界定了我是誰,社群中的個人之間,不僅有關聯(lián),還是一種共在,對大多數人來說,最深厚的歸屬感的來源是與我們最親密的社會網絡。社群主義的主張正是當今社會的寫照。當代人的人生價值不僅包括自我價值還包括社會價值,不但要滿足自我的生存、發(fā)展、享受,還要滿足社會,為社會做貢獻,自我價值只有以社會價值為基礎才能實現。這種全面的人生價值也展示了其全面的經濟功能。自我價值的實現體現了人生價值的消費功能,社會價值的實現要求進行社會生產,體現的是人生價值的生產功能。為社會進行生產所得貨幣用來購買消費品則體現的是交換功能。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體現的則是分配功能。
二、當今時代人生價值的經濟功能
當今時代,資本主義發(fā)生了社會化轉向,社會主義的集體也保護個人正當利益的實現,人生價值表現為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人生價值的經濟功能全面而豐富,人生價值的追求過程也就是經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二者是統(tǒng)一的。
1、人生價值的消費功能仍然是最基本的經濟功能
從人生價值的歷史演變來看,人生的自我價值尤其是生存價值貫穿人類始終,而社會價值則若有若無。人生價值的起源之時,社會價值不明顯,到近代則社會價值隱匿了。當今時代人生的自我價值全面展開為生存、發(fā)展和享受價值。人不但追求生存而且求發(fā)展和求享受,這就需要生存資料、發(fā)展資料和享受資料來滿足人的三種需要。所謂生存資料即以為了滿足人們生理需求為主要目的的消費資料,主要是指在吃、喝、住、穿上的消費,消費目的是要解決溫飽問題。而發(fā)展資料是人們?yōu)榱藢で蟾、更高的發(fā)展而產生的消費需求,如人們?yōu)榱素S富自己接受教育培訓所支付的費用。享受資料是為了滿足人們享受的物質供應,如高級食品、娛樂用品、精神文化用品,滿足人們舒適快樂的需要。三種需要的滿足是三種消費,這與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投資驅動、出口拉動減弱,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的現狀正好吻合。要想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拉動經濟轉型升級,需要對國民展開人生自我價值的教育,這才抓住根本。我們此前的人生價值教育總是重社會價值、輕自我價值教育,講奉獻、輕索取,講生產、輕消費,造成當前我國當下的高儲蓄率,有錢也不花。自我價值無法實現,個人的生存不能得到更好保障,個人的發(fā)展得不到重視,個人的享受被放置一邊,這種狀況正是自我價值不夠自覺的表現。當前中國經濟的發(fā)展狀況已經跨過溫飽和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邁進,個人的生存、發(fā)展、享受需要理應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發(fā)展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統(tǒng)一。無論從宏觀上,還是從微觀上,自我價值都是必要的、緊迫的。
2、人生價值的生產功能
自我價值是人生的基礎價值,消費功能是人生價值的基本經濟功能,而社會價值恰是為了滿足自我價值而生成的,它服務于自我價值,而從屬于社會價值的生產功能也是為消費功能服務的。人生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在經濟上也就轉化為消費與生產的關系。消費是原動力,生產恰是為消費而存在。當下中國經濟,一方面要擴大內需,拉動消費,另一方面又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調整生產。不光存在內需不足的問題,而且存在生產不對路,產能過剩問題。需求側與供給側都存在問題,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給側,故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以此為主推進經濟改革。我們的內需表現為人生的生存需求、享受需求、發(fā)展需求三種形態(tài),可我們的供給則不能滿足需求,存在錯位,故要改革。結合當前供需矛盾而進行的人生社會價值的教育,就不是要人盲目貢獻社會,而要受社會主導價值系統(tǒng)的指引。在供給側改革的引導下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價值。比如,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的作為正好是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引導下大膽創(chuàng)新,實現人生社會價值的典范,阿里巴巴馬云的互聯(lián)網經濟也是典型范例。他們的供給正好滿足了當前中國經濟的需求。
3、人生價值的交換功能
人生價值包括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是一對矛盾,即對立又統(tǒng)一。自我價值是個體的人生活動對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所具有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人生的社會價值是個體的人生活動對社會、他人所具有的價值。一個滿足自我,一個滿足社會,顯然二者不同,此即二者的對立。同時二者又是統(tǒng)一體,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個體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大價值的前提,社會價值的實現是個體自我完善的保障。從經濟學上來講,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就是消費與生產的關系,消費啟動生產,生產滿足消費。從倫理學和法學上來講,二者的關系就是權利與義務的關系,自我價值是個體的權利,社會價值是個人的義務,權利需要義務支撐,義務也需要權利主體享用。既然二者是統(tǒng)一的關系,如何統(tǒng)一呢?生產會自動滿足消費嗎?義務全直接與權利重合嗎?不會。統(tǒng)一的中介即交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表現得更具體。一個人基于生存需要的驅動,到市場上出賣勞動力換得貨幣,然后拿貨幣購買自己的生存資料,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社會價值也得以實現,二者完成了統(tǒng)一。這個統(tǒng)一中有二個交換作為中介,一個是勞動力與貨幣的交換,另一個是貨幣與生活資料的交換。當這個人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后,發(fā)展需要又產生了,他就會為了接受教育而開始新一輪的參加勞動掙錢的活動,拿到貨幣后去交學費,發(fā)展需要滿足了,社會價值實現了,中間也經歷二次交換。再接著是享受需要的生成,他又會重復前面的過程,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由此來看,人生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矛盾的解決需要交換,交換就是解決人生價值矛盾的中介。人生價值矛盾解決過程也就是其交換功能的生成過程。
4、人生價值的分配功能
人生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矛盾決定了二者在質與量上的不同。在質上,個人為社會勞動提供的是衣、食、住、行的生存資料,而目的可能是為了自己享受需要的滿足,一個大學教授的勞動培育了學生滿足其發(fā)展需要,但換來的工資可能用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這種質上的錯位十分正常。由于貨幣具有天然的通貨功能,它可以把不同質的價值數量化,形成量上的可比性。這樣,個體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便可進行比較了。比較的結果不外三種情況。其一,個體的自我價值小于社會價值。二者之間有一個差額,他的貢獻大于索取,其余部分留給了社會或后人,這部分叫奉獻。正是因為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奉獻,人類的文明才積累下來,后人有了比前人更好的文明基礎。其二,自我價值等于社會價值。即二者差額等于零,貢獻等于索取。這個人來世間,沒有成為社會的累贅,也沒有為世界留下什么,總體評價,這個人的人生價值即零價值,不少人處于這種狀態(tài)。其三,自我價值大于社會價值。二者之間也有一個差額,索取大于貢獻,靠社會的救濟而生活,人生價值總體為負價值。這也是一種客觀存在,有許多殘疾人就處于這種狀態(tài),不可能自食其力,養(yǎng)活自己,但社會出于人道主義精神,必須保護他們的生存權。上述分析其實就暗合了人生價值的分配功能。其中個人到社會上勞動掙得工資,就是初次分配,而國家出于對貧弱者的救濟即二次分配,個人貢獻大于索取的差額,個人無償留給社會就是三次分配。這三次分配形成經濟的分配體系,這個體系即是人生價值的實現所促成的。
參考文獻:
[1]夏爾·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董果良譯.論美國的民主(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625.
【人生價值經濟功能的歷史考察與當代特征】相關文章:
人生價值經濟功能的歷史考察與當代特征論文08-16
芻議當代美術作品的文化功能與審美特征09-19
上市公司擔保行為的經濟功能和演變特征06-16
論網絡市場及其特征與功能08-18
草地的生態(tài)經濟功能探析09-21
有關當代經濟與科技發(fā)展研討10-26
探究網絡經濟特征09-16
經濟師經濟論文特征論文07-20
當代聲樂輔導的三個新特征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