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碩士畢業(yè)論文參考文獻
經濟碩士論文參考文獻一
[1]中國農村統計年鑒[M].國家統計局,2005-2012.
[2]江蘇統計年鑒[M].江蘇省統計局,2005-2013.
[3]江蘇農村統計年鑒[M].江蘇省農林廳等,2006-2013.
[4]揚州市統計年鑒[M].揚州市統計局,2005-2013.
[5]泰州市統計年鑒[M].泰州市統計局,2005-2013.
[6][韓]樸振煥.韓國新村運動:20 世紀 70 年代韓國農村現代化之路[M].潘偉光譯.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
[7]陳錫文.中國農村公共財政制度:理論政策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5.
[8]譚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性別平等[M]. 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7 .
[9]蔡昉.新農村文化建設叢書[M]. 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10.
[10]路明.新農村建設中的組織創(chuàng)新[M]. 北京:民主建設出版社,2007.
[11]徐小青.中國農村公共服務[M]. 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2.
[12]王景新.現代化進程中的農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構[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13]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4]溫鐵軍.三農問題與世紀反思[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版.
[15]翟虎渠.農業(yè)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6]盧福營、劉成彬.非農化與農村社會分層:十個村莊的實證研究——中國新鄉(xiāng)村建設叢書[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17]王金柱.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效率與公平[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8]《建立新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課題組.建立新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年 4 月.
[19]詹姆斯·E·米德著,施七譯.效率.公平與產權[M]. 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
[20] 鄧有志、史金鼎、焦元平.生活寬裕解讀[J].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
[21] 劉偉哲.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與中國 21 世紀議程[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22] 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學卷之“勞動效率”詞條[M].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87.
[23] 薛興利、李秉龍.農業(yè)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
[24] 陳宗勝.發(fā)展經濟學:從貧困邁向富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5] 劉豪興、徐珂.農村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6] 姚兆余主編.鄉(xiāng)村社會事業(yè)管理知識[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
[27] 唐曉騰著.基層民主選舉與農村社會重構:轉型期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的實證研究[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8] 汪凱.轉型中國:媒體、民意與公共政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9] 王國清.財政改革與發(fā)展研究[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30]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學習問答編寫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學習問答[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6.
[31] 推進新農村建設文件匯編[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
[32] 賀雪峰.新鄉(xiāng)土中國[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3] 農業(yè)部調研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百村調研匯集[C],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6).
[34] 蔣衛(wèi).集聚金融正能量 給力建設新農村——農發(fā)行揚州市分行支持新農村建設掠影[j].江蘇農村經濟,2013(7):40-41.
[35] 馬成文.安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監(jiān)測分析[J].特區(qū)經濟,2009(6):155-157.
[36] 曹均學.貧困地區(qū)新農村建設的`難點、重點及路徑優(yōu)化[J].甘肅農業(yè),2008(6):35-37.
[37] 張寶文.科學謀劃,夯實糧食安全的戰(zhàn)略基礎[J].求是,2007(4):41-43.
[38] 郭慶方.農村社區(qū)村落標準化與城鎮(zhèn)化的關系初探[J].改革與戰(zhàn)略,2007(1):10-12.
[39] 鄧燕華.村莊合并、村委會選舉與農村集體行動[J].管理世界,2012(7):76-82.
[40] 楊瑞梅.從地方治理角度看德國鄉(xiāng)村公共物品供給體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4-18.
經濟碩士論文參考文獻二
[1]包群、邵敏,2008:《外商投資與東道國工資差異:基于我國工業(yè)行業(yè)的經驗研究》,《管理世界》第05期,第46-54頁。
[2]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2006:《中國出口貿易中的垂直專門化與中美貿易》,《世界經濟》第05期,第3-11+95頁。
[3]凡勃倫著,蔡受百譯,2012,《企業(yè)論》,商務印書館。(最早在1904年)
[4]范承澤、胡一帆、鄭紅亮,2008:《FDI對國內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影響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經濟研究》第1期,第89-102頁。
[5]胡博、李凌,2008:“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qū)位選擇一基于投資動機的視角”,《國際貿易問題》第12期,第91-95+102頁。
[6]江小涓,2002:《中國的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中國社會科學》第06期,第4-14+204頁。
[7]蔣殿春、夏良科,2005:《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高技術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作用的經驗分析》,《世界經濟》第8期,第5-12+82頁。
[8]康芒斯著,于樹生譯,1962,《制度經濟學》,商務印書館。
[9]李曉鐘、張小蒂,2008:《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及地區(qū)差異分析》,《中國工業(yè)經濟》第9期,第77-87頁。
[10]李泳,2009:《中國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成效研究》,《管理世界》第9期,第34-43頁。
[11]盧鋒,2004:《產品內分工》,《經濟學(季刊)》第(M期,第55-82頁。
[12]羅偉、葛順奇,2013:《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qū)位分布及其決定因素一一基于水平型投資的研究》,《經濟學(季刊)》第04期,第1443-1464頁。
[13]沈利生、王恒,2006:《增加值率下降意味著什么》,《經濟研究》第03期,第59-66頁。
[14]宋漲、柴瑜、張?zhí)?004:《市場開放、企業(yè)學習及適應能力和產業(yè)成長模式轉型一一中國汽車產業(yè)案例研究》,《管理世界》第08期,第5-12+82頁。
[15]田姨、余淼杰,2012:《企業(yè)生產率和企業(yè)“走出去”對外直接投資:基于企業(yè)層面數據的實證研究》,《經濟學(季刊)》第2期,第383-403頁。
[16]王紅領、李稻葵、馮俊新,2006:《FDI與自主研發(fā):基于行業(yè)數據的經驗研究》,《經濟研究》第2期,第44-56頁。
[17]王華、賴明勇、柴江藝,2010:《國際技術轉移、異質性與中國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管理世界》第12期,第131-142頁。
[18]文東偉、洗國明,2009:《垂直專業(yè)化與中國制造業(yè)貿易競爭力》,《中國工業(yè)經濟》第06期,第77-87頁。
[19]文東偉、洗國明、馬靜,2009:《FD1、產業(yè)結構變遷與中國的出口競爭力》,《管理世界》第04期,第96-107頁。
[20]文東偉、洗國明,2010:《中國制造業(yè)的垂直專業(yè)化與出口增長》,《經濟學(季刊)》第02期,第467-494頁。
[21]靈延兵,2007:《企業(yè)規(guī)模、市場力量與創(chuàng)新:一個文獻綜述》,《經濟研究》第5期,第125-138頁。
[22]冼國明、嚴兵,2005:《FDI對中國創(chuàng)新能力的溢出效應》,《世界經濟》第10期,第 18-25+80 頁。
[23]項本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決定因素與經濟效應的實證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24]邪斐、張建華,2009:《外商技術轉移對我國自主研發(fā)的影響》,《經濟研究》第6期,第94-104頁。
[25]楊高舉、黃先海,2013:《內部動力與后發(fā)國分工地位升級——來自中國高技術產業(yè)的證據》,《中國社會科學》第02期,第25-45+204頁。
[26]姚利民、孫春媛,2007,“中國逆向型FDI決定因素的實證分析”,《國際貿易問題》第4期,第81-86+91頁。
[27]姚洋、張曄,2008:《中國出口品國內技術含量升級的動態(tài)研究——來自全國及江蘇省、廣東省的證據》,《中國社會科學》第02期,第67-82+205-206頁。
[28]詹曉寧、葛順奇,2002:《出口競爭力與跨國公司FDI的作用》,《世界經濟》第11期,第19-25頁。
[29]張紀,2006:《產品內國際分工中的.收益分配——基于筆記本電腦商品鏈的分析》,《中國工業(yè)經濟》第07期,第36-44頁。
[30]張建紅、衛(wèi)新江、?隆ぐ梗2010:《決定中國企業(yè)海外收購成敗的因素分析》,《管理世界》第3期,第97-107頁。
[31]張建紅、周朝鴻,2010:《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的制度障礙研究——以海外收購為例》,《經濟研究》第6期,第80-91+119頁。
[32]張維迎、周黎安、顧全林,2003:《經濟轉型中的企業(yè)退出機制——關于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qū)的一項經驗研究》,《經濟研究》第10期,第3-14+90頁。
[33]張新樂、王文明、王聰,2007: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國際貿易問題》第5期,第91-95+102頁。
[34]卓越、張瑕,2008:《全球價值鏈中的收益分配與“悲慘增長”——基于中國紡織服裝業(yè)的分析》,《中國工業(yè)經濟》第07期,第131-140頁。
[35]Airola, J., 2008,”A Regio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on Wages in Mexico, 1984-2000",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12,p. 276-90.
[36]Aitken, B. J., and A. E. Harrison, 1999, "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9, p.605-18.
[37]Aitken,B.,A. Harrison, and R. E. Lipsey, 1996,"Wages and Foreign Ownership aComparative Study of Mexico, Venezuela,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 Vol. 40,p. 345-71.
[38]Akerman, A.,E. Helpman,0. Itskhoki, M.-A. Muendler,and S. Redding,2013,”Sourcesof Wag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103,p. 214-19.
[39]Alfaro,L.,A. Rodriguez-Clare, H. H. Gordon, and C. Bravo-Ortega, 2004,"Multinationalsand Linkag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with Comments]",Economia, Vol. 4,p. 113-69.
[40]Amiti,M.,and C. Freund, 2008,"The Anatomy of China's Export Growth", ResearchWorking papers Vol. l,p. 1-29.
經濟碩士論文參考文獻三
[1]白潔.對外直接投資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經驗檢驗[j].世界經濟研究.2009 (8): 65-69
[2]彼得斯[美].亂中求勝[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8
[3]陳菲瓊,虞旭丹.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對自主創(chuàng)新的反饋機制研究:以萬向集團 OFDI 為例[j].財貿經濟,2009 (3): 103-108
[4]陳小洪.中國企業(yè)國際化戰(zhàn)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陳小文.技術尋求型對外直接投資和中國企業(yè)的跨國經營m.南京財經大學,2007 (1); 18-22.
[6]程惠芳,阮翔.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qū)位選擇m.世界經濟,2004 (11): 23-30
[7]杜德斌.跨國公司R&D全球化的區(qū)位模式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8]杜群陽,朱勤.中國企業(yè)技術獲取型海外直接投資理論與實踐.國際貿易問題,2004 (11): 68-71
[9]杜群陽,R&D全球化、反向外溢與技術獲取型FDI[J].國際貿易問題,2006(2):66-69
[10]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1992-2003)
[11]襲艷萍,郭鳳華.對外直接投資對產業(yè)技術進步的影響——文獻回顧與我國的實證研究m.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3): 79-85
[1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2-2013)
[13]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4-2012)
[14]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統計年報(1991-2012)
[15]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內專利授權狀況表(2008-2009)
[16]黃保東.國外關于中國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動因和區(qū)位的研究述評m.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 (2): 195-200
[17]江小涓.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戰(zhàn)略意義與政策建議[J].中國外匯管理,2000(11): 8-9
[18]江小涓.中國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j].中國社會科學,2002 (6): 4-14
[19]江小捐.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經濟m.經濟研究,2006 (3): 5-15
[20]李靜萍,高敏雪.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差距與潛力[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 (7); 16-20
[21]李梅.人力資本、研發(fā)投入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逆向技術溢出[J].世界經濟研究,2010 (10): 69-75
[22]李平.國際技術擴散對發(fā)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影響:機制、效果和對策分析[M].北京:三聯書店,2007
[23]李蒸.跨國并購的技術尋求動因解析m.世界經濟,2003(2): 19-25
[24]李元旭,譚云清.國際服務外包下接包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路徑:基于溢出效應和吸收能力視角[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0 (12): 68-77
[25]林青,陳湛勻.中國技術尋求型跨國投資戰(zhàn)略:理論與實證研究一基于主要10個國際FDI逆向溢出效應模型的測度m.財經研究,2008 (6): 87-100
[26]劉凱敏,朱鐘棣.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技術進步關系的實證研究m.亞太經濟,2007(1): 98-101
[27]劉明霞.我國OFDI的逆向技術溢出——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 (4): 61-67
[28]劉明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基于技術差距的影響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 (3): 16-21、142[29]劉世錦.關于我國增長模式轉型的若干問題m.管理世界,2006(2): 1-9、11
[30]劉陽春.中國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動因理論與實證研究⑴.中山大學學報,2008(3): 182-189
[31]魯桐.發(fā)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理論及其思考m.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1):23-27
[32]魯桐.如何看中國企業(yè)走出去[J].中國外資,2003(6): 50-51136
[33]魯桐等.WTO與中國企業(yè)國際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34]李泳.中國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成效研究管理世界,2009(9): 34-43
[35]UNCTAD, 2000-2013年世界投資報告
[36]馬亞明,張巖貴.策略競爭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m.南開經濟研究,2000 (4): 29-33
[37]馬亞明,張巖貴.技術優(yōu)勢與對外直接投資:一個關于技術擴散的分析框架[J].南開經濟研究,2003 (4): 10-15
[38]歐陽艷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因素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10(4):66-71.
[39]苑玉驄.技術尋求型對外直接投資及其對母國經濟的影響[j].經濟評論,2004 (2): 109-113
[40]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2003-2012歷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經濟碩士畢業(yè)論文參考文獻】相關文章:
法律碩士畢業(yè)論文參考文獻選用辦法12-05
關于管理學碩士畢業(yè)論文參考文獻02-18
碩士畢業(yè)論文10-20
畢業(yè)論文參考文獻03-17
畢業(yè)論文的參考文獻05-21
經濟熱點論文參考文獻12-12
碩士論文的參考文獻格式06-21
碩士畢業(yè)論文謝詞12-0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