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聲樂教學論文3篇
第一篇
一、聲樂技巧在合唱中的重要作用
1.1表達歌曲的藝術情感
藝術情感是音樂的靈魂,對于合唱而言,演唱者不僅需要和歌曲的創(chuàng)作者進行心靈上的溝通,還需要和聽眾形成一定的默契。只有每一位演唱者充分的將聲樂技巧融入合唱歌曲之中,才能更好的將歌曲的內在情感抒發(fā)出來,進而與聽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展現(xiàn)合唱藝術的魅力。缺乏好的聲樂技巧會使得合唱歌曲在情感的傳輸上受到限制。
1.2描繪歌曲的藝術形象
在合唱的過程中,每一個演唱者可以根據(jù)自身音色的特點進行歌曲藝術形象的描繪,給聽眾帶來不同的聽覺效果。同時演唱者之間聲樂技巧的運用和合理搭配往往能夠更好的勾勒出歌曲的形象。
二、高等院校合唱和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合唱和聲樂課程作為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從我國當前各大高等院校的合唱聲樂教學現(xiàn)狀來看,效果并不是十分的顯著。
2.1課程設置不合理
雖然各大高等院校都開設了有關音樂課程,并進行了合唱有關知識的教育。但是很多高等院校音樂課程的開設比較的零散,甚至很多普通高等院校課程的開設方式參照的是專業(yè)院校的模式,簡單的效仿音樂學院的課程設置,這樣的方式會造成所教授的'內容過于專業(yè)化,教學目標模糊,不切合實際。還有部分院校將聲樂課程和合唱課程作為選修課,重視度不夠,導致學生時采取敷衍的態(tài)度,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2教學中學生人數(shù)過多
很多高等院校由于對音樂課程的不夠重視,特別是針對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教學往往采用大班模式進行。在合唱和聲樂的教學過程,學生的人數(shù)過多時常會阻礙教學的順利進行,導致教學效果并不好。由于個體差異,在聲樂的教學過程中,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才能讓教師針對學生的發(fā)音方式和技巧進行明確悉心的指導。但是目前大多數(shù)高等院校采取集體授課的模式進行,集體授課的方式使得聲樂訓練和教學達不到很好的效果,無法解決個人聲樂問題。雖然教師們在這樣單調的教學模式下時常采取樂器的方式來進行平衡,但是仍然避免不了聲樂和合唱基礎缺乏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2.3學生的合唱基礎差異化
合唱的核心即進行聲部和情感的結合,但是當前大多數(shù)的學生缺乏有關的聲樂知識,在發(fā)音和咬字等方面掌握的不好。同時由于生源的不同,學生在聲樂和合唱上的差異十分的明顯,這樣在教學的過程會嚴重阻礙教師的授課進度。若以基礎的合唱知識為主,時常會滿足不了音樂基礎較優(yōu)的學生的需求,但是若以高難度的合唱進行教學,會導致學生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很多學生對合唱的了解并不是十分的全面,部分同學甚至認為簡單的齊唱便是合唱。合唱認識上的誤區(qū)會導致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不能夠真正的領悟其中的要點以及合唱的魅力,這樣也就不可能塑造出完美的合唱效果。
2.4師資隊伍建設不完善
素質教育已經(jīng)漸漸地深入人心,在近幾年的時間內,各大高等院校逐漸強調德智體美勞全方位人才的培養(yǎng),在音樂教育上也引起了一定的重視。盡管院校的音樂教育水平發(fā)展很快,但是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仍然不夠完善。很多高等院校缺少專業(yè)的合唱指揮教師和聲樂教師,而是由其他的樂器教師進行兼職,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定的阻礙,影響其順利的進行。
三、高等院校合唱和聲樂教學的改革
3.1制定明了的聲樂訓練計劃
聲樂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在考慮每位學生自身情況的前提下提前規(guī)劃訓練計劃。整個過程必須嚴格的進行的要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音色、咬字、音域、吐字、音準等方面進行訓練。同時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音樂知識水平采取分層教育的方式分階段有目的的進行。一是,聲音的搭配上要協(xié)調與統(tǒng)一,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學生劃分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進行統(tǒng)一的聲部規(guī)劃,并且有針對的對學生進行訓練。二是開設聲樂的理論課,讓學生了解發(fā)聲的方式以及合唱中語言處理的途徑,并在咬字、音色、情感的把握等方面加強訓練。
3.2由整體訓練向個性化轉變
學校由于對合唱和聲樂課程采取大班教學的模式,使得整體教學中出現(xiàn)各種問題。學校應該將整體課程和個體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在訓練的過程中著重的觀察學生的專長,從視唱訓練、融合訓練、氣息訓練等方面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以達到合唱演奏的最佳整合。
3.3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高等院校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有著相當大的影響。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知識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學校在聘請有關聲樂和合唱課程的教師時應該嚴格的要求和把關,避免聘請音質較差、聲樂基礎不扎實、音準不夠高的教師,并且不能隨便的讓其他音樂教師進行相關課程的講授。同時,聲樂和合唱的教師應該適當?shù)倪M行自身專業(yè)知識的提升,定期或不定期的觀看音樂會進行學習。當然,合唱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和交流能力,合唱作為一個團隊的集體演出,對于演唱者的團結合作要求較高,而教師在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協(xié)調作用。
3.4開展聲樂合唱實踐活動
很多大學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存在舞臺恐懼,導致在正式場合時合唱效果不佳。學校應該積極鼓勵學生開展聲樂和合唱的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參加演出的機會,如小型的演唱會、排練歌劇等,使得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加強,擺脫實際演出的膽怯心理。在體會舞臺表現(xiàn)的情況下,逐漸培養(yǎng)駕馭自己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控力,為合唱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總結
高等院校的合唱和聲樂教學應該為適應素質教育不斷地做出相應的調整,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力求創(chuàng)造出音域和諧的合唱效果。
第二篇
一、“人文精神”培養(yǎng)對高等院校聲樂教學的作用
。ㄒ唬┯欣谔嵘龑W生的專業(yè)技能
學生表演技巧和方法的合理應用是影響聲樂表演的重要因素之一,幫助學生掌握聲樂表演的技巧也是高等院校中聲樂教學的目標所在。對于聲樂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專業(yè)性的技能包括演唱(奏)技巧和舞臺演出技巧兩類,F(xiàn)階段,高等院校聲樂教學中普遍存在忽視學生個性的問題,授課時主要以教師為主體!叭宋木瘛钡呐囵B(yǎng)有助于學生和老師都認識到聲樂學習和教學中個性的重要性,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適合自己的發(fā)聲方式、訓練方式等,也有利于教師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在聲樂表演上的獨特性,從而使得教師的教學更容易被學生吸收掌握,最終實現(xiàn)學生聲樂專業(yè)技能的提高。
。ǘ┯欣诼晿方虒W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創(chuàng)新,聲樂藝術也不例外。創(chuàng)新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存在能使得聲樂作品更好地發(fā)揮藝術性。高等院校聲樂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性和創(chuàng)造力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的授課方式上和學生個體能動性的發(fā)揮上。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主要以教師為主體,教學的方式以教師的“教唱”和“學唱”為主,學生也是單純地學習接受。“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將聲樂教學的內容擴展到對原有聲樂作品的改編或根據(jù)自己的特點和特長,以自己的經(jīng)歷和對情感的把握進行聲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叭宋木瘛钡呐囵B(yǎng)有利于學生個人綜合音樂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培育高質量的聲樂人才。
二、在高等院校聲樂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方法
(一)加強對聲樂作品內涵的研究
提高對聲樂作品內涵的研究,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斷挖掘作品的文化意涵,研究作品產生的背景及作品想要反映的寓意和其內涵。作品產生的背景可能包含時代的許多社會知識,這就是人文知識,需要我們不斷去挖掘,包括當時的時代背景、政治形勢和作者個人的生活情境等。教師在授課時要將這些知識完整地講授給學生,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也要消化這些人文知識,然后將對人文知識的理解表達出來。這將會使得聲樂作品的演奏不單單是詞曲的表現(xiàn),更像是一幅幅畫面。中國的古典樂曲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聲樂作品本身就是音樂與文化的一種完美結合,在教學中納入人文知識的講授,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更有利于打開學生的藝術思維,對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作或展開新的作品創(chuàng)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加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
要在現(xiàn)有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法中融入“人文精神”,就需要將聲樂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交流融合,需要創(chuàng)新原有的教學模式。擴展原有的以單一學科教學的教學范圍,如加強與音樂學科間的融合,將聲樂與曲式課程結合,從節(jié)奏、旋律、風格等方面領會聲樂作品的魅力。從音樂審美的.角度出發(fā)觀察聲樂表演者的聲音的表達方式和語勢;從和聲部分觀察其和聲的層次、強弱等。藝術之間是相通的,聲樂作品與戲劇、舞蹈、曲藝及影視等藝術形式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中,也要在這些相近的藝術形式中發(fā)現(xiàn)表演者渲染情感的技巧和藝術性。同時,從欣賞的角度上也能理解聽眾想要從聲樂作品中得到哪些感悟,有利于在聲樂表演時抓住重點。聲樂藝術是一種極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綜合性藝術,如果缺乏豐富的人文知識和藝術修養(yǎng),很難對聲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內涵有一個很好的理解,也很難將自己的情感和頓悟融入到聲樂作品的表演中去。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聲樂人才,需要我們在當前的聲樂教學中不斷融入“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將聲樂教學融入新的血液,更好地推動我國聲樂教學的發(fā)展。
第三篇
一、高等院校審美教育
對于音樂的審美包含了對音樂審美的美學范疇,也就是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美”的感受力與敏感度,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時間和經(jīng)驗的積累,民歌的創(chuàng)作主題一般是描寫大自然與人類的愛情、以及勞動人民生活勞動場景,演唱者在演唱當中會很快的和自己的一些生活經(jīng)歷聯(lián)系在一起,也就是心理學家通常稱之為的“聯(lián)覺”,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習者往往會很直接的體驗到音樂的“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美的感受力。
二、品格修養(yǎng)方面
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德育”是放在首位的,將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放在重要位置,而樹立良好的人格品行首先是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性,因為有了民族性學生才具有愛國情操,由于民族歌曲本身具備強烈的民族性特征,所以,在學習的同時就培養(yǎng)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操,F(xiàn)結合我國高等音樂學聲樂教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分析存在的若干問題。我國高等院校中的音樂學專業(yè)在課程設置上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主修聲樂專業(yè)的學生,另外一種是輔修聲樂的學生,上課的過程一般是“一對一”,上課的主要內容是解決演唱中的一些發(fā)聲的基本技術問題以及學習演唱一些經(jīng)典的美聲教學曲目;除此之外,學校設有“民族民間音樂”的公共課,上課的內容一般是我國各地方的一些民族民間歌曲,本人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對聲樂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總覺得學習聲樂應該是聲樂專業(yè)的學生的事情,輔修聲樂只是走個過場,考試要個成績,這完全違背了柯達伊音樂教育理論的思想。
2、聲樂教材資源的缺乏,無論是音樂學聲樂專業(yè)的教學,還是輔修聲樂的教學,所選教材應區(qū)別于聲樂表演,但實際上沒有任何區(qū)別,也沒有可選性。
3、對民族歌曲的演唱曲目選擇過于單一,學校即使設置了民族民間音樂的公共課,但是老師一般所教授的.都是我國各個地方民歌,沒有把學習范圍放到全世界,更沒有將世界的各民族歌曲拿過來轉化為本民族的音樂資源加以利用。民族的繁榮,國家的富強,不僅僅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榮,世界各民族的民歌學習給學生打開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戶,如果高等院校的音樂學專業(yè)的聲樂教學在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還是走傳統(tǒng)道路的話,就勢必將這扇窗戶關閉,這樣的后果不僅僅影響到學生,更加嚴重影響到我國音樂基礎教育。
【高等院校聲樂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聲樂教學論文02-23
聲樂教學論文提綱11-17
聲樂教師聲樂教學論文03-22
淺議聲樂藝術下聲樂教學的應用論文03-01
中職學生聲樂教學論文11-19
聲樂教學論文提綱模版11-21
高師聲樂教學探析論文02-18
最新的聲樂教學論文提綱03-21
高校聲樂教學的開展構思論文02-2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