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論語》中“而”的考察
為了加深我們對“而”字的功能的全面認識,本文試以《論語》為語料,著重探討“而”在句子里的位置和語義解釋之間的映射關(guān)系,辨析“而”動態(tài)性的句法特征及語義特點,并通過實例分析,論證“而”這個論元與其它論元之間的關(guān)系。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中“而”的考察的詳細內(nèi)容,希望能幫到各位讀者,更多內(nèi)容請瀏覽(www.oh100.com/bylw)。
摘要:在古代漢語中,“而”是一個應用頻率高,用法多樣,語義靈活的語詞。“而”的本義是指人兩頰下垂的胡須。許慎在《說文解字》解釋為,“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臣鉉等曰:‘今俗刖,作髵非是之切。”隨著漢語的發(fā)展,“而”逐漸被假借為代詞、連詞、助詞、語氣詞等語詞。據(jù)楊伯峻對《論語》20篇中“而”的統(tǒng)計,“而”的出現(xiàn)次數(shù)達341次(《論語譯注》),頻率如此之高,在對表達孔子的思想過程中一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們對《論語》中“而”字進行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而”跟句子中的主語、謂語、壯語等句子成分之間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為了加深我們對“而”字的功能的全面認識,本文試以《論語》為語料,著重探討“而”在句子里的位置和語義解釋之間的映射關(guān)系,辨析“而”動態(tài)性的句法特征及語義特點,并通過實例分析,論證“而”這個論元與其它論元之間的關(guān)系。
一、“而”作代詞,通“爾”,讀作ěr.表示第二人稱,在論語中僅有一例。
如: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陳蒲清《四書·論語》注釋為“天下到處都象洪水一般泛濫,你同誰去改變它呢?你與其跟著逃避壞人的孔丘,怎比得上跟著逃避整個社會的我們呢?”
例句中,兩個“而”都是第二人稱代詞“你”,前一個“而”作為主體論元出現(xiàn),是“易之”的施事者,即而是核心論元“易”的主語。后一個“而”與前相同,同樣用作代詞,充當分句的主體論元,即核心論元“從”的主語。
二、“而”作連詞,表示連接兩個并列的語義成份。
在《論語》中,“而”用作連詞出現(xiàn)次數(shù)達300多次,其用法極為靈活,語義也非常豐富,通常讀作“ér”。根據(jù)其語法功能和語義特征概括有8種。
(一)“而”連接的兩個語義成份呈并列性。
例如:
(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人在其中矣!蹲訌垺
楊伯峻《論語譯注》“廣泛的學習,堅守自己志趣;懇切地發(fā)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這中間了。”
(2)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稇梿枴
楊伯峻《論語譯注》“晉文公詭詐好耍手段,作風不正派;齊桓公作風正派,不用詭詐,不耍手段。”
(3)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额仠Y》
楊伯峻《論語譯注》“怎樣才算達呢?品質(zhì)正直,遇事講理,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愿意對別人退讓。”
(4)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先進》
楊伯峻《論語譯注》“真的傷心嗎?我不為這樣的人傷心,還為什么人傷心呢?”
(5)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
楊伯峻《論語譯注》“而——王引之《經(jīng)議述聞》云:“而猶輿也,言有祝魚它之佞輿有宋朝之美。”很多人同意此說法,我嫌“不有祝鮀之佞,輿有宋朝之美”為語法不順。王氏此說恐非原意。“假使沒有祝魚它的口才,而僅有宋朝的美麗,在今天的社會里怕不易避免禍害了。”
上例中,“而”連接的都是兩個語義并列的成份,但是連接的類型各又不同,如(1)中“切問”和“近思”是兩個謂詞性短語;(2)中“而”連接的是兩個形容詞;(3)中“質(zhì)直”和“好義”是兩個主謂結(jié)構(gòu);(4)(5)則連接的是兩個分句。從而看出,“而”在連接兩個語義并列的成份時,其語法形式是比較靈活多樣的。
“而”在連接兩個并列語義成份時呈現(xiàn)出有時是順接的語義特征,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時是逆接的,如:“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豆遍L》”。
(二)“而”連接的兩個語義成份表示相因關(guān)系例如:
(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独锶省
陳蒲清《四書·論語》“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不見賢的人,便反省自身。”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妒龆
楊伯峻《論語譯注》“我選取那些優(yōu)點而學習,看出那些缺點而改正。”
(3)吾黨有直躬身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蹲勇贰
楊伯峻《論語譯注》“我那里有個坦白直率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便告發(fā)。”
上例中,“而”既可以連接兩個語義并列的事情或動作行為,還可以直接連接兩個語義互為因果關(guān)系的句子。這種情況通常出現(xiàn)在復合句中,并且“而”字的左邊習慣為原因,右邊為結(jié)果。此時的“而”可譯為“就”、“因而”。它們的因果關(guān)系不是非常強,如(1)例,“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內(nèi)自省”不一定就在“見不賢”的情況下才發(fā)生,完全可以在閑暇時“內(nèi)自省”。
(三)“而”表示轉(zhuǎn)折,相當現(xiàn)代漢語的“卻”,“但是”。
例如:
(1)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作亂者。未之有也!秾W而》
(2)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断冗M》
(3)貧而無滔,富而不驕,何如?《學而》
(4)說而不絳,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5)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泰伯》
上例中,“而”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上都呈并列形式,但在語義上則是相逆或相對的,如(1)中“為人也孝弟”與“好犯上者”是逆連;(4)中的“從”與“不改”也是逆接。其它幾例也相似,但其轉(zhuǎn)折成份的語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兩個句子成份轉(zhuǎn)折的,如(2)中“季氏富于周公”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是兩個單句。也有兩個是形容詞構(gòu)成的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如(3)中“富”和“驕”是兩個形容詞。
(四)“而”表示順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并且”,有時也可不譯。
如:
(1)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學而》
陳蒲清《四書·論語》“行為要在言語前面,做到了然后再說。”
(2)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為君子。《八佾》
(3)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蛾栘洝
上例,中“而”連接的兩個語義成分在事理邏輯上都有先后之分,“而”字后面的動作行為是前面行為的連續(xù)。
《論語》中的“而”表示順接關(guān)系還表現(xiàn)在一些連謂句中,如:
(1)孔子與之坐而問焉!稇梿枴
陳蒲清《四書·論語》“孔子給座位,然后問道。”
(2)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路》
陳蒲清《四書·論語》“衛(wèi)君等著您去治政,您準備首先干什么?”
(3)鯉退而學詩。《季氏》
楊伯峻《論語譯注》“我退回去學詩。”
在《論語》中,“而”連接狀中關(guān)系的語義成份中,有一部分表示有順接的意味,可譯為“地”,“著”、“便”或不譯。
如: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詁諸?《子罕》
陳蒲清《四書·論語》“有一快美玉在這里,是把它放在盆子里藏起來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
“而”連接的“韞櫝”是“藏諸”的方式狀態(tài),作核心論元的“藏”的壯語,構(gòu)成偏正結(jié)構(gòu)。
(五)“而”連接方位詞“后”,構(gòu)成短語,表示前后兩件事情的連續(xù)或條件。
如:
(1)而今而后,吾知免夫!短┎
楊伯峻《論語譯注》“今天以后,我知道可以免于禍害了。”
(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豆遍L》
楊伯峻《論語譯注》“季文子每件事考慮多次才行動。”
(3)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和之!妒龆
楊伯峻《論語譯注》“……,如果唱得好,一定請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再和他。”
(4)君子信而后勞其民!蹲訌垺
陳蒲清《四書·論語》“君子必須取得信任以后才去勞動百姓。”
上例中,“而”和“后”組成的短語繼續(xù)起著連詞的作用,它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然后”,“才”。在“而后”連接的前后兩個語義成份中,有著重強調(diào)條件成份或前一行為的必要性意味,如(3),語義上要突出“反之”,強調(diào)“和和之”的前提。(4)也同樣強調(diào)“信”,只有在“信”的條件下才能“勞其民”。
(六)“而”表示假設(shè)或轉(zhuǎn)折,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如果”,“卻”。
例如:
(1)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蹲勇贰
楊伯峻《論語譯注》“人假如沒有恒心,連巫醫(yī)都做不了。”
(2)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八佾》
《文言虛詞》“假如管氏懂得禮節(jié),誰還不懂得禮節(jié)?
(3)富而可求也,隨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述而》
楊伯峻《論語譯注》“而,用法同‘如’,假設(shè)連詞,……,財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話,”
(4)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狂正墻面而立也與?
陳蒲清《四書·論語》“為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召南》,就像把臉正對著墻壁站著,什么也看不到啊。”
上例中,“而”均處在復合句的前一分句,連接分句的的主謂語,使分句具有假設(shè)意義。如(1)“而”的出現(xiàn)使主體論元“人”和謂語“無恒”構(gòu)成假設(shè)意義關(guān)系。(2)(3)(4)也均是如此句法關(guān)系。
(七)“而”表示兩個語義成份的相關(guān)連,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則”、“就”。
如:
(1)子欲善而民善也!秾W而》
楊伯峻《論語譯注》“您想把國家治理好,百姓就會好起來。”
(2)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秾W而》
上例中,從句法結(jié)構(gòu)分析,“而”連接的兩個分句是并列的,但從語義特征分析,它們又成條件關(guān)系。
(八)“而”連接結(jié)構(gòu)助詞與動詞。
例如:
(1)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公冶長》
楊伯峻《論語譯注》“老師關(guān)于文章方面的學問,我們聽得到。”
(2)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妒龆
張中衛(wèi)《論語直解》“我不能看見圣人了。”
(3)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隨有粟,我得而食諸?《顏淵》
楊伯峻《論語譯注》“……,即使糧食很多,我能吃的著嗎?”
三、“而”的語法特征靈活多樣,在《論語》中“而”有一例猶“為”或“見”,表示一種意念被動。
例如:
夫如是,奚而不喪!稇梿枴
楊伯峻《論語譯注》“奚而,俞樾《群經(jīng)平議》云:‘奚而猶奚為也’。楊氏也釋為‘既然這樣,為什么不敗亡?’”
四、“而”在《論語》中用為助詞。
“因古代漢語中沒有時態(tài)助詞”《文言基礎(chǔ)知識》,所以,我們這里談的只是結(jié)構(gòu)助詞。“而”在《論語》中用作助詞主要出現(xiàn)在兩種結(jié)構(gòu)類型里,即主謂和壯中結(jié)構(gòu)里。
在主謂結(jié)構(gòu)里,“而”表示加重語氣。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稙檎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做個人,卻不將信實,不曉得那怎么可以。”
(2)人而不仁,如何禮?《八佾》
楊伯峻《論語譯注》“做了人,卻不仁,怎樣來對待禮儀制度呢。”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衛(wèi)靈公》
陳蒲清《四書·論語》“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
上例中,“而”都處在主謂語之間,強調(diào)主體論元的行為動作或狀態(tài)。“而”在句子組合規(guī)則中起輔助連接作用,無實際的語義。
在狀中結(jié)構(gòu)里,“而”連接副詞或副詞短語,作核心論元的狀語,對謂語動詞加以修飾,如;(1)子路率爾而對曰!断冗M》
楊伯峻《文言虛詞》“子路不假思索地便答道。”
(2)必不得已而去,於斯諸何先?《顏淵》
楊伯峻《論語譯注》“如果迫不得已,在糧食,軍備和信用這三項當中一定要去掉一項,你先去那一項?”
(3)曾獨立,鯉趨而過庭。《衛(wèi)靈公》
楊伯峻《論語譯注》“(他老人家)曾經(jīng)一個人站著,我恭敬地快步過庭院。”
上例中,“而”前面的謂語成份對核心論元動詞加以描述,如(1)中“率爾”是“對”的方式態(tài)度,是對“對”的修飾限制。
另外,《論語》中有一例用法如“之”。
如:
君子聽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例中的“君子聽其言而過其行”同“君子聽其言而過其行”語法功能一樣。楊伯峻在《論語譯注》中注釋為“‘而’用法同‘之’,說詳《詞詮》;寿┧鶕(jù)本,日本足利,這一‘而’都作‘之’。”
五、“而”在《論語》中用作語氣詞。
如:
(1)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而思?室足遠而!蹲雍薄
(2)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微子》
上例中,“而”都位于句末,相當于“啊”,如(1)《文言虛詞》注釋為“……翩翩的搖擺啊!”陳蒲清在《四書·論語》注解為“算了吧,算了吧,今天從政的人危險啊!”
在《論語》中“而已”相當于“耳”,表示限止,常用在句末,并且多與其它語氣詞“矣”、“乎”等連用,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罷了”。
如:
(1)夫子道,忠恕而已矣!独锶省
(2)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為文?《顏淵》
(3)辭達而已矣。《衛(wèi)靈公》
上例句末中的“而已”語法功能也表是語氣詞,但整個句子的語氣主要落在“矣”上,它們共同描述主體論元的動作行為狀態(tài)。如(1)中的“而已”表示對“忠恕”的程度限止,它和“矣”共同來描述主體論元的行為狀態(tài)。
綜上所述,“而”在《論語》中的語法功能不僅有實詞中的代詞,還有虛詞中的連詞、助詞、語氣詞。從中我們發(fā)現(xiàn)“而”的語法功能在戰(zhàn)國時期已被虛化,但程度不太深,還不夠完善。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楊伯峻.古漢語虛詞[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張中衛(wèi).論語直解[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4]孫鈞錫.文言基礎(chǔ)知識[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8
[5]何樂士.敖鏡浩.王克仲.麥梅翹.文言虛詞淺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6]陳蒲清.四書[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7]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論語》中“而”的考察】相關(guān)文章:
試論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jié)合05-06
試論語文課程中的思維訓練08-19
淺論語文教學模式的變革06-01
我國知識產(chǎn)權(quán)訴前禁令制度的現(xiàn)實考察及正當性構(gòu)建06-13
試論語文課程改革實踐的制約因素論文05-11
想象在美術(shù)教學中的應用05-31
體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06-09
《雪國》中鏡子的翻譯08-30
談高中教學中的教與學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