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無聲告白讀后感1000字
導讀:重新回歸家庭的瑪麗琳,內(nèi)心并沒有真正妥協(xié)。她開始拒絕做飯,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夢想寄托在了女兒莉迪亞身上。她把莉迪亞當作了另一個自己,要求她熱愛理科,并熱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醫(yī)生。以下是由應屆畢業(yè)生網(wǎng)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無聲告白》讀后感,歡迎參考閱讀。
篇一:無聲告白讀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
無言的告白,無聲的訴說,一個悲傷的故事。
小說《無聲告白》以花季女孩莉迪亞的死亡開篇,在作者細膩的文字里,層層撥開莉迪亞死亡的原因,有的人從中看到了移民融入環(huán)境的艱難、有的人從中看到了少數(shù)族群的孤獨、有的人從中看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敏感,而我想談談其中彌漫的難以承受的父母之愛。
一心想要做醫(yī)生的哈佛女孩瑪麗琳,在大三的選修課上認識了華裔歷史教授詹姆斯,他們陷入愛河,很快有了第一個孩子。接下來的幾年,瑪麗琳中斷學業(yè),開始養(yǎng)兒育女,操持家庭。想要成為醫(yī)生的瑪麗琳怎么會忘記自己的夢想呢?母親的去世,使瑪麗琳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她決定奮起一搏,為自己為夢想努力一回。她不知如何向丈夫詹姆斯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許是怕丈夫不理解、或許是怕遭遇反對,總之她不辭而別,就那么悄悄地離開了丈夫詹姆斯、兒子內(nèi)斯和女兒莉迪亞。她將自己關(guān)在一間小公寓了,重拾課本埋頭學習,就在臨考前的幾天,她心力憔悴昏倒在地。不幸的是,這次不光光是暈倒,她懷孕了,她的第三個孩子漢娜再過幾個月就要出生了。這一回,她不得不再一次跟她心愛的物理、化學告別,重新回歸家庭。作者從丈夫詹姆斯的角度、從兒子內(nèi)斯的角度、從女兒莉迪亞的角度分別描述了妻子母親瑪麗琳出走他們的感受,唯獨沒有提及瑪麗琳自己的看法,或許她太想要與眾不同,或許她太想要成為一名醫(yī)生,總之作者沒有說。
瑪麗琳的出走,到底在兩個孩子心中留下了怎樣的影響呢?瑪麗琳離家出走,不告而別,深深地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童年有過這種經(jīng)歷的人,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孤獨、害怕與憤怒。安全感的缺失,有的人需要用一輩子來彌補,莉迪亞的安全感,在媽媽出走的那一天遭到嚴重破壞。莉迪亞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讓媽媽出走,她在心里默默許下一個心愿,只要媽媽回來,她希望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媽媽回來了,莉迪亞認為是自己的祈禱起了作用,她開始行動,媽媽希望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他開始迎合媽媽以媽媽期望的樣子生活。小小的莉迪亞為討母親歡心,或者說懼怕母親再次離開,她開始討好媽媽,迎合媽媽,凡是媽媽希望她做的,凡是媽媽想要她選擇的,她都默默地按媽媽的想法來。她看醫(yī)學解剖書、她努力學習物理、化學,她收下一本本媽媽希望她讀而她卻并無興趣的書籍。
父親希望莉迪亞融入群體,不必像自己童年那般孤獨。母親希望莉迪亞繼承自己的心愿,成為一名真正的女醫(yī)生。莉迪亞努力滿足父母,活在父母的期望里,從來沒有問過自己這是不是她真正想要的東西?隨著學業(yè)難度的增加,莉迪亞開始覺醒,她開始意識到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么艱難。
到底是誰將莉迪亞推向了死亡邊緣?莉迪亞的故事,是成千上萬家庭的縮影,多少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有條件地愛孩子。幼小的孩子,敏感而多疑,他能清楚地感知到父母想要什么,聰明的孩子開始討好父母,成為父母想要的樣子。到了青春期,開始自我意識覺醒,想要成為自己,又怕傷害父母,會感激父母,也會惱恨父母,糾結(jié)、憤怒、委屈、埋怨全部襲來,有朋友的孩子能與朋友分享發(fā)泄,孤獨的孩子只能自我糾纏。
所謂對話即教育,教育當中家庭教育又尤為重要,為人父母,自己的心愿自己完成,你對自己的成全就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榜樣,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好,還是少做一些、少說一些、少干涉一些,讓出一點空間給孩子吧。
篇二:《無聲告白》讀后感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么要拿這兩本書對比?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說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編輯推薦所說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guān)系,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直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特別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
可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么的“與眾不同”。后來因為懷孕結(jié)婚了,婚后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后來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接著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fā)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
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著回復她說,不知道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看到這里,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后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么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xiàn)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并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后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直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特別棒?上ё詈,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棄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xiàn)實。
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曾經(jīng)愛的那么深,懷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這很凄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悅。可能因為這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guān),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于家庭關(guān)系,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后對于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guān)系比較和諧,沒有這么多的危機,我一直覺得很溫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tǒng)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著,我讀大學是出自于我自己想讀,還是由于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棄的,可現(xiàn)在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棄,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xù)吧。很晚了。晚安。
篇三:《無聲告白》讀后感
這本被稱為“橫掃美國亞馬遜排行榜”的書,與其說是懸疑類小說,不如說是一本有關(guān)愛和教育的杰作。每一個看完了《無聲告白》的人,心底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先對這部小說作一個簡短的介紹:
小說開篇便告訴讀者,迪莉婭死了,就此埋下伏筆:她怎么死的?隨著作者謀篇布局的深入,讀者漸漸自己撥開了真相的面紗: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愛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對其百般關(guān)注、在她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實際上是以愛之名,行謀殺之實。
書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與上一代人有關(guān)。她的母親是一個不甘平庸、希望與眾不同的女人,最終卻還是嫁人生子,成為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盡管中途她掙扎過,沒留下只言片語離開這個家,希望繼續(xù)完成擱置的夢想,但卻因腹中孕育了第三個小生命——漢娜而再度放棄。她短暫的離去卻在迪莉婭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陰影。迪莉婭要努力地扮演好一個讓父母滿意的角色。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被期待著的,她的興趣,她的交友,她的未來都是被期待著。而正是莉迪亞過于成熟的心智,讓她不能擺脫這種期待,以致于發(fā)生了之后的悲劇。
我以為在開放民主的美國很少有這種事情,后來才發(fā)現(xiàn)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家長習慣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爸爸覺得應該學珠算,媽媽覺得應該學舞蹈,沒有人問孩子喜歡什么?吹綍杏幸惶庍@樣描寫“她每次都是真心征求女兒的意見,但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開口的時候緊張地屏住了呼吸,在聽到女兒的是的之后,呼吸才會恢復正常。”不得不佩服作者,沒有任何一處的落筆是粗疏的,用詞精準而克制。
看似幸福的這一家,其實并沒有表面的如意,所有人的隱忍和退讓都是為了維護這個家的平衡。
“我的大腦里總是憧憬著另一種生活,但實際情況事與愿違。”這是瑪麗琳第一次離家出走時留下的字條,后來自己又撕碎了,可以說所有軌跡的正是從這件事情開始偏離。她希望和自己很像的女兒可以過得和自己不一樣,可以與眾不同,所以給了女兒很多期待。而詹姆斯則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如此與眾不同的特質(zhì)一直活在自卑中,他渴望和周圍的人一樣。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彌補自己不善交際的弱點,廣交好友。所以莉迪亞就擔任了這個平衡家庭里面各種需要的主角。
至于哥哥內(nèi)斯和妹妹漢娜也有著很多不能說的秘密。在父母面前,他們顯得有些多余。所有的愛和溫柔的注視,親吻都是屬于莉迪亞的。他們的心里肯定都這樣想過。但是沒有一個人跑去和父母說希望你能多看看我,注意到我的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要什么。至少我不恐懼。”對于局外人杰克,我一直很佩服。我覺得他是整本書里面活得最自由的一個人;蛟S有人會反擊因為他從小缺少管教,不用承載父母的夢想,也就活得肆意。但有些事情生來就是不公平的。
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家庭以及個人道路,而且沒有任何一處落筆是粗糙的,但我不喜歡這本書,因為太過壓抑了。最后用書封面上的一句話作為結(jié)束: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篇四:無聲告白讀后感 一場盛大的自由宣言
書的前幾章其實看得有點亂,暈暈乎乎地慢慢看懂其中的背景和關(guān)系后,才明白,這本書其實和我當初所想的并不太一樣,但感覺并不賴。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個人發(fā)展與家庭歸屬、父母期望與自我壓力……太多的矛盾,太多的沖突,每一個都似乎有千斤重,將這個混血家庭里的每一個人都壓迫得無法呼吸。這個結(jié)合了時代背景的故事,似乎將曾經(jīng)的美國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用細枝末節(jié)的小事將人物的內(nèi)心攤開,讓人感受他/她的掙扎、無奈、悲慟。那樣糾結(jié)的情感,以及命運的不可違背,似乎令人感受到深刻的哀傷。
"我用盡所有力氣,盡我所能,卻終究只能重蹈前人的覆轍。"對于瑪麗琳的經(jīng)歷,我所能想到的,大約便是這句話了。她不愿如母親一般困在廚房里,不愿整日和烹飪書打交道,醫(yī)生這個職業(yè)對她而言有著無與倫比的意義。為此,她拋夫棄子,拼命攻讀醫(yī)學院的課程,希望有一天也能穿上白大褂、戴上聽診器,受人尊敬。只是漢娜的到來令她措手不及,她最終只能回歸,徹徹底底地將自己困于家庭之中、廚房之內(nèi)。
而她的丈夫,華人詹姆斯,則一生都活在異樣的眼光中。不敢讓人知道父母的身份,不能和同學友好相處,雖然這種特別讓他獲得了瑪麗琳的愛,卻也是他一生的負累。沖動地投入路易莎的懷抱,與她發(fā)生關(guān)系,大約也是因為他們同為華人,不會彼此覺得特殊、異怪,仿佛游離在外的人突然找到了組織。不過對于他這樣的做法,我感到很不恥,無論什么原因,出軌總是令人羞愧的,他能得到瑪麗琳的原諒是他這輩子的幸運。
因為擁有這樣的父母,生在如此的混血家庭,莉迪亞的悲劇顯而易見。母親將自己未曾實現(xiàn)的理想化作對她的殷切期盼;父親將自己無法合群的遺憾變成對她的諄諄教導。成為醫(yī)生、交很多朋友,這兩件事成為她生活的全部,然而這并非她所愿。壓在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她漸漸喘不過氣,于是去接觸杰克,以為自己了解他,能和他和諧地相處,卻不知她從來都不懂得他。杰克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她,從來都不知道。
相比之下,內(nèi)斯似乎要幸運得多。雖然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妹妹身上,他面臨著被忽略、被無視,但至少,他有自己所想要的東西。沒有人會管他在做什么,即便是拿到哈佛的offer,莉迪亞只要一句話就可以將停留在他身上的關(guān)注全部奪走。他和莉迪亞,同是混血兒,同是李姓家族的一員,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待遇。他明白妹妹的壓力,明白她的痛苦,卻并沒有幫助她,反而竭盡全力逃離這個對他們而言都可怕的家庭。甚至于,面對妹妹的死,面對父親的出軌,他糾結(jié)于是否該說出他所了解的真相,買醉成了他發(fā)泄的途徑,最終卻無濟于事。
而存在感最低的漢娜,似乎成了這個家庭中最為幸運的人,旣惲帐й檿r她尚未出生,不清楚那些是是非非,亦不會被壓力所累,她靜靜地看著父母、哥哥、姐姐,仿佛一個局外人。然而,真相卻只有她知曉,只是,沒有人注意到她,沒有人會認為自己的堅持是錯的。生在這樣有點扭曲的家庭里,她似乎成了最正常的那一個,又或者,她仿佛從未來到過這個世界。
【無聲告白讀后感1000字】相關(guān)文章:
無聲告白經(jīng)典語錄11-21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02-05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04-25
最新無聲告白讀書筆記09-21
《無聲告白》讀書筆記個人領(lǐng)悟01-03
《無聲告白》讀后感1500字08-11
告白的句子09-30
無聲的心情說說06-12
告白唯美句子12-10
招聘者告白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