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精選21篇
身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1
這是一次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統(tǒng)計知識研究、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本來本單元給出原始數據的情況非常多,要求學生自己收集數據,提高了數據處理分析的難度,使問題更具有挑戰(zhàn)性,因而也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一般能力。
實踐活動是學生主動應用知識解決總是的學習活動。但要取得良好的活動效果,離不開教師的組織、指導,教師在活動前應該做好必要的準備,如分好活動小組,提供計時工具和一些運動器材,教給學生正確的測脈搏的方法。這些準備充分與否,直接關系到課堂實效。
本課中作為教師,應當注意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數的意義,活動中要通過實驗討論,引導學生體會,用一個小組或幾個小組學生的平均每分鐘脈膊跳動次數的變化來說明運動對身體狀況的影響,比用某一個學生的一分鐘脈膊跳動次數的變化來說明情況更合理,以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還要讓學生經歷完整的研究過程,實踐活動的.價值不在于活動的最后結果,而在于讓學生自主就用所學知識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活動中要注意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研究的時空,從問題的提出到最后的研究反思,教者不能急于進行指導,幫助,那樣會使學生失去自主探究的機會,降低自主探究的興趣。
雖然本課中的結論本身并不是有多少意義,但組織學生像一個真正的研究者那樣經歷完整的研究過程是很有意義的。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2
理想的數學課堂是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是學生在價值引領下的自主探究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也是以動態(tài)生成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 縱觀本節(jié)課的教學,從生活情境中引入,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實踐中探究,真正經歷了數學學習的全過程。主要有下面兩個方面的特點: 一、在操作活動中體驗探究。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體驗探究。主要設計了兩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做三角形中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圍三角形中探究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而學生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都經歷了獨立思考、充分交流,在充分的操作活動中感知、體驗,經歷了探索數學知識的全過程,以外在的動,促進了思維內在的動,使認知更為完善,促使了學生的知識的主動建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數學問題的'能力。 二、在精心預設中生成精彩。 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重現的生命的載體,是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因生成而精彩。預設與生成有著密切的關系,教案是預設的,課堂是生成的。課堂的生成盡管有些是不可預知的,但是可以預設的,精心預設下的生成更精彩。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一定的開放性,為學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較大的空間與時間,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所呈現出來的數學課堂是動態(tài)生成的。而教師能夠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對學生的生成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fā)、利用,使學生的新知的探究始終建立在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和自然生成之中,而這一切生成的精彩均來自于教師的精心預設。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3
如何讓枯燥的計算練習課使學生興趣盎然?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唱主角,途徑方法很多。在教學加減法簡便計算練習課時,我采用了學生“自己出題自己做”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復習運用運算律湊整十整百數法進行簡便計算
1、學生回憶運算率,教師板書字母表示:
a+b=b+a,a+(b+c)=(a+b)+c,a-b-c=a-(b+c)
教師出示題目:57+98+43122+(55+78)141+74+226+159
學生先讀題分析,然后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集體交流訂正,并說說是怎么想的,用的是什么運算律。
思考:這些題目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學生小組討論。
小結:這類題目都有能夠湊成整十整百的數,我們可以運用運算律把這些數先計算,使得計算簡便。
2、350+(45+□)134+□+100
方框里填什么數可以使計算變的簡便?
學生回答,并說說是怎么思考的。
這種類型的題目還有很多,你能想一些出來給你的同桌做嗎?
學生出題,交換做,并自行批改。教師選幾組集體交流。
評選出最佳搭檔,進行獎勵。
二、復習運用減法的性質進行簡便計算
1、出示178-25-75345-(45+88)
兩個學生上黑板做,集體批改,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2、出示-●-=-(●□)367-(□+75)=367-□-75
在方框里填上合適的數或符號,使得計算變得簡便。
學生回答,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學生出題,小組之間交換做。
三、復習一個數加上或減去接近整十整百的數
1、478+201478-201565+198565-198
學生做題,做完后小組里討論這類題的特點和解決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小結。
加上或減去一個比整十整百數稍大的數,先加上或減去整十整百部分,然后再接著加減個位數部分;如果加上或減去比整十整百數稍小的數,先加上或減去整十整百數,再接著減加剛才多算的那部分。
2、學生自己出題,相互交換做并批改,學生自愿上前來把做的內容展示給全班交流。
自己出題自己做,學生扮演的角色不同,對學生采取的心理、行動等將隨之改變。我是學習的小主人,老師還等著我出題給大家做呢!這樣地教學設計還有誰能不輕輕松松、心情愉悅?還有誰能不積極主動參與?只要學生對學習不恐懼,只要學生肯參與,那教學地最佳境界就可以呈現。
自己出題自己做,學生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活躍,對知識地理解程度加快,形成的知識在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
自己出題自己做,不同于以往的教學形式,不同于以往的學習要求,都將在學生的`心中引起小小的震蕩。由于年齡、心理的特征,沒有見過的、新鮮的都將引起他們的好奇心。他們將自始至終關注課堂學習的全過程。最后部分由他們自己出題讓別的小朋友做,更是把他們的學習興趣再一次激起,保持到課堂的最后一刻。真是“自己出題自己做,不亦樂乎”!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4
一、創(chuàng)設生活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年齡小,對自己平時生活當中的事物非常感興趣,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個年齡特點,選擇出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有關的內容與素材,創(chuàng)造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從而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加良好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課標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踐應用能力,教師要展開豐富的實踐活動,按照學生的個性特點來創(chuàng)設出生活情境,學生能夠在比較熟悉的環(huán)境當中進行觀察、溝通、推理,從而更好的增強學生使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比如學習“元、角、分”的數學知識時,教師組織學生來對購物的情境進行模擬,經過自身的真切體驗整個的買賣的過程,加強學生對這些計量單位的了解。插入小小商店圖片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不但可以增強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學生可以更加輕松的掌握數學知識。教學當中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引入課堂中,讓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更加生動,縮短學生與數學知識間的距離,讓學生不再以為數學晦澀難懂,幫助學生保持最理想的學習狀態(tài)。
二、合作學習模式,加強生活化教學的互動效果
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當中得到良好的使用,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不足,良好的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發(fā)揮出提高教學質量的真正作用。合作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增強配合,共同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采用小組的形式,通過分工合作,真正調動起自己的主動性,利用自己的數學知識,更好的鞏固與運用知識。合作學習能良好有效的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激發(f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更好的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為提高生活化教學效果起到良好的作用。
比如,在學習測量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教室有多長”時,建立四人小組選擇測量工具(數學書、礦泉水瓶子、文具盒等)在空教室里量一量。學習“一米有多長”同桌合作,用十厘米長的紙條拼出一米,感受一米有多長。插入測量圖片
三、開展生活實踐活動
小學數學課本的編排具備非常強的系統(tǒng)性,章章相連,學習下一張的同時可以將之前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當中根本不能構成比較系統(tǒng)的認識。對于此問題,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給現代教育帶來非常大的影響。生活實踐活動的展開具體要靠生活當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將生活當中的畫面再現出來,為學生呈現出比較熟悉的場面,從數學的教材出發(fā)保證學生更好的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融入實際生活,展開實踐活動,保證學生可以將課堂當中所學到的`知識融入到生活實際當中,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從而更加深入的掌握數學知識,并且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可以在生活當中學好數學知識。另外,能夠給學生帶來非常多的認識數學知識的機會,讓學生更良好的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
比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和“元、角、分”時,課后就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課外活動,讓他們陪父母上街買菜或去超市購物,感受人民幣大小以及在生活中的使用。插入購物圖片在學習了測量后,讓學生找找身邊的1厘米,1米。拼1米圖片在學習“圖形的變化”這一單元時,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并動手剪一剪軸對稱,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美,舉行華容道游戲比賽、展示手工作品風車、竹蜻蜓、陀螺,感受數學中的兩種運動平移和旋轉的特點。華容道游戲風車圖片這樣不僅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延伸,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還可以增強學生的生活經驗。把課內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可以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結合生活應用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
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如何應用所學知識來完成課后練習和教輔資料,注重的是純數學知識的傳授。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則強調要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問題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需擺脫純文本練習的方式,多引導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探究中。
要注重結合所學知識而設計任務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在學習“購物”這一單元后,可讓學生到超市購物,在購物的過程中體會付款方式的多樣化,以及人民幣在實際購物中的計算。插入圖片
五、評價體系的生活化
既然要促進小學數學生活化,那么就不能單一地促進教學方法生活化,也要建立生活化的評價體系。具體來說,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個體化特征,允許學生提出不同想法,評價不以結果為主,而以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為主,促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現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此應使評價體系多元化,不能只由單一的期末測試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還可相應加入家長對學生家庭學習生活的評價、加入同伴互評模式等。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5
小學階段,必須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yōu)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小學的數學教學,最令我煩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原因較多,也是比較復雜的,我個人認為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教學基本功是否扎實也是很關鍵的。于是我在教學設計中不斷的反思,上課前認真準備,同時我還積極的通過其他途徑來完善自己的每一節(jié)課堂教學。
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級學生,學習上困難比較大的學生特別多,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fā)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诖,在教學中我試著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yǎng)、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yǎng)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于挑戰(zhàn),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實行幫教活動,每一個學困生都找到一個學習優(yōu)秀的好朋友來每天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輔導和考試,教師定期進行抽查。
(2)我作為數學教師每天的工作計劃中就有關于學困生的輔導工作。
(3)學困生自己制定出具體的學習目標,以不斷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學中,我明顯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課堂氣氛不活躍,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fā)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對于優(yōu)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于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于后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要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簺]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愿意學這門學科。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最撓頭的是怎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里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會取得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題,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盡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么大的容量,由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而在學生的實際學習中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趨嚴重。以我現任教的三年級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還理想,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差的學生。我就想,為什么差的學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時,我也發(fā)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差生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方法,更有甚者連練習題都不愿意做。而對于這部分學生,常規(guī)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更要因人而宜,我們也不能用公開課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生,我認為我們可以吸取公開課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開課的方法。這樣差生會更差,作為教師應該及時補差,不讓學生掉隊。
總之,我覺得,數學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收到實效,避免失誤。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6
《利率》一課是百分數乘法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節(jié)課也是在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與生活緊密聯系,利率是生活中百分數應用的一個常見問題,為上好這節(jié)課,課前一周我就給學生提前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讓每位學生都親自到銀行儲蓄所一趟,對利率、利息等相關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學時首先從認識自己家的存單或存折開始,估計到期領取時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了述敘,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生活能力,又掌握了相關的利息知求利息的這一個教學內容里,有一個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時間”可以套用,應該說解答這種題目類型是很簡單的。但還要多練習才能讓更多的同學完全掌握這種題目類型。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7
今天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對于三角板,學生是不陌生的,所以我們從一副三角板入手,讓學生算出一副三角板的內角和是180°,于是拋出問題,在其他三角形中三個內角的和是不是也是180°呢?學生當然會猜是。我覺得今天孩子不僅學到了三角形的內角和,還學到了對待一個猜想就要想辦法來驗證的數學思想。當我要求孩子們來驗證的時候,有的孩子想到了量,有的孩子想到了折,這里我先讓孩子們都去量,量了以后,因為有的同學量的不精確,所以我建議更精確的驗證方法,孩子又想到了折,我又讓孩子們去折。事后想想,如果我一開始就讓孩子們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驗證一下,說不定碰撞的火花會跟激烈些。我這樣一步一步來的話,就有些按部就班,沒有那種水到渠成的感覺了。后來,校長提出,一開始有個孩子說到他量到175°,比較接近180°的'時候,我只是強調要精確,卻沒有很好的利用這一資源,如果我這時候讓孩子把他畫的這個三角形撕下來,折一折來驗證的話 ,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這點我沒想到,看來我還不夠智慧。
楊教導也提出,后面的習題三,正方形內角和是360°,而把它對折變成三角形,就變成了180°,把三角形對折還是180°,這道題我沒有深入,這是教材沒把握好啊!
以后要注意,但是這節(jié)課上孩子的表現還是比較令我滿意的,比平時好!呵呵!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8
一.教學過程簡述
出示例題9+3= ?讓學生口答此題,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1:9+3=12,因為9加1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生2:9+3=12,因為9和3組成12,所以9+3=12。
生3:9+3=12,因為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師:還有其他想法嗎?
生:沉默
師:再想一想,想得仔細一點。
生:還是沉默。
師:你們想一想(邊說邊作掰手指狀)。
生4:我知道了,我們還可以一個一個地數手指。
。ㄔ谧鶎W生哄堂大笑)
師:對你說得很好,我們是還可以掰手指,這也是一個好方法。
生5:不對,這個方法是幼兒園里教的,我們已經是小學生了,還用這種難為情的。
師:(顯得很不自在)接著問:還有其他算法嗎?
生6:擺小棒,先擺9根,再擺3根,然后數一數,一共有12根。
生7:還可以擺圓片、擺三角形……
師:把這些方法都一一羅列在黑板上,(顯得很自豪)。
二. 思考
1. 教學中的算法多樣化決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那樣,只要學生回答出的算法多就是算法的多樣化,這兩者之間有著質的區(qū)別。新課標中的算法多樣化是指在同一層面內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不同。如:本堂課的前幾種算法可以稱作為算法的多樣化,而后面幾種算法正如一位小朋友所說的是幼兒園小朋友才用的和小學生所用的方法屬于不同層面的,所以稱不上算法的多樣化。本堂課這位教師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在追求新課標理念下的算法多樣化,但是他的`做法只停留在表面上,是為了多樣化才多樣化,并不是新課標所積極倡導的算法多樣化。
2. 新課標所積極倡導的算法多樣化還有一個后繼步驟,那就是算法的優(yōu)化,算法只有在優(yōu)化后多樣化才有意義,否則對學生來說加重了課業(yè)負擔,而且不能得到算法多樣化所帶來的好處。何為算法的優(yōu)化,我認為: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已有知識水平,在多樣的算法中找到一個自己認為最好的、最為合適的、最能解決問題的算法的過程。這個和我們以前所認為的優(yōu)化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以前只從教師的角度去考慮優(yōu)化,而現在更強調從學生的層面去考慮優(yōu)化。且優(yōu)化的過程由學生來完成。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地優(yōu)化、不斷地完善。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不斷地積累、實踐不斷地深入,學生已經優(yōu)化的算法也會隨之發(fā)生改變,如本課一學生所講的掰手指是幼兒園小朋友才用,我們已經是小學生了,還用這種方法難為情的。從中不難看出掰手指對幼兒園小朋友來說的確是一個好方法,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好方法了,也就是對于小學生在進行9加幾的計算時除極個別外,他們的優(yōu)化目標不會是掰手指了。
3. 需要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樣化,并非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多種計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學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種算法。算法多樣化應是學生在探索算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課標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樣化和優(yōu)化,是指集體的多樣化,個體的優(yōu)化。也就是說要求全體學生盡可能地多想出幾種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想到或掌握這些算法。優(yōu)化是學生個體的行為,教師不能把全班同學所有的算法都優(yōu)化成一個算法,這有違新課標的精神。
三、實踐反思
1. 本人認為,本課執(zhí)教教師在學生已經回答出了三種不同的算法時,應及時地引導學生再思考其他算法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不能用掰手指去誘導學生說出掰手指的方法。學生一開始沒有說出掰手指的方法,其實在他們的腦子里已經潛意識地將這種算法優(yōu)化掉了,這在學生的回答中已經得到證實。如果再把這種算法搬出來而且還說這是一種好方法,那么是不是要求所有的學生在計算時都去掰手指,高年級手指不夠又該如何?
2.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在新課中當學生已回答出三種不同的算法時,教師應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優(yōu)化,而不是再去追求所謂的“多樣化”。其實這已經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多樣化”了。
對于新課標,本人對他的認識也不夠深入,有待于今后邊實踐、邊反思、邊總結。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9
新的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已半學期了,經過半學期的艱苦歷程,深受新課改的冼禮,在教材鉆研、課堂教學、學生評價、教學反思等領域都有著較大的收獲。教師明顯表現出關注學生,重視創(chuàng)設聯系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和其他活動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民主平等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重視過程,重視引導求異思維,鼓勵算法的多樣性;注意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等貫徹新理念的教學行為;一致希望能讓學生以一種生動、活潑、有趣的方式來學習數學,讓學生不費勁地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數學,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經過兩個月的學習生活,多數同學已表現出對數學的一定興趣,并已逐漸適應,形成初步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在教師引導下已逐漸懂得傾聽他人發(fā)言,與同學合作交流等。
一、在教材探研方面
新教材在編排體系上,知識結構上都發(fā)生重大變化,突出了知識的形式的探究過程,同時增加了大量的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與相互交流的機會,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實現兒童的發(fā)展為宗旨,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想、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
1.根據不同的數學知識,領略教材圖例的含義,精心設計組織課堂教學活動
在新教材的例題、"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圖,這些插圖對我們教師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把握好這些插圖的內容,領略插圖的含義,根據插圖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如: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里有5幅插圖,我在教學中利用這些插圖開展比多少、比長短、比高矮的分組活動。在比長短中,我開展"誰的胳膊長"的趣味比賽活動,先分小組比出誰是小組中胳膊最長的同學,再組與組比較,比出誰是全班胳膊最長的同學。這項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小組里合作學習,使生與生之間有交流、討論,在交互的教學活動中學會了新知,教師真正站到了教學活動組織者的位置。
在練習中也有一些有著指導意義的插圖,這些插圖也為我們設計教學活動提供參考。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我們可發(fā)現練習里都有這樣的題型與插圖:讓學生抽取0~10的11張數字卡片。要么用大數減小數(學減法),要么哪兩個數想加得幾(學加法)。受到教材插圖啟發(fā),我讓學生各自準備了自己的數學卡片袋,在鞏固練習中開展分組比賽活動。這樣學生自主活動始終貫穿于整個單元,學生在自主練習中鞏固了新知。
2.發(fā)揮教材信息資源,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低年級的小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強大內驅力。教學活動中能否不斷激發(fā)興趣,使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昂地主動參與學習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新教材在教授的圖例中有許多能解決問題的多個素材與信息,這就為我們教師提供了空間。如果能善于挖掘這些信息資源,創(chuàng)造性的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可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能力。如在"比一比"的新授課中,除了書本上列舉的兔子與磚頭、小豬與木頭的比較外,還有蘿卜與蘋果、小豬與小魚等多種有用信息,還可利用插圖所提供的這些豐富信息資源,引導學生觀察已獲得的信息,讓他們想一想:圖中還有什么可以比。這樣通過利用插圖資源放開學生,讓他們牽動探索,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多"與"少"的理解。
3.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的培養(yǎng)
數學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能力較弱。本冊教材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在教學數的組成時,先讓學生用小棒分一分,有幾種分法?每種分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怎樣把這幾種分法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分出來呢?通過教師的層層引導,學生的實際操作,參與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也為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礎。
4.新教材更加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
學生到學校來除了學習知識、獲取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的道理。新教材在編排上,注重知識與德育滲透,如:在"比一比"中培養(yǎng)學生互助合作精神;在"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熱愛家鄉(xiāng)、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講衛(wèi)生等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
但多數教師對教材在編排上還持有一定的意見,如:有些地方銜接不當,知識跨度太大;個別題目圖意不明,如,第33頁第1題"連一連",第45頁第1題3幅連續(xù)的圖等;在第36頁"可愛的企鵝"中唯一出現符號"",顯得突然,且給教學帶來麻煩;沒有更多地強調"數的組成",造成學生計算速度偏慢;有些內容對學生要求過高,有難度(如"連減");有的課時內容太多,完成有困難(如"操場上"),教材還有待于改進。
二、在課堂教學方面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導致學生學習方式單一,表現為以教為中心,以教案為本,學圍繞著教,就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課堂氣氛較沉悶。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地學習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更重要是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年齡特征,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經驗,抓住學生活動的興奮點,按學生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喜歡聽的、喜歡看的實情、實物、實事入手,采用講故事、做游戲、模擬場景、比賽等形式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fā)自主探索的欲望,發(fā)現問題,自主學習。
教學片斷:分蘋果(一)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吃水果嗎?
師:黑板上有一堆蘋果,你估算一下有多少個?再數一數。
。ㄕf明:磁性蘋果教具,可操作)
師:把這堆蘋果分成兩堆,誰會分?還可以怎樣分?(說明:老師這一問一下子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10
數學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系統(tǒng)工程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之一。隨著全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改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學行為之中,已日益成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關注和探討的熱點問題。《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指出:要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這是進行應用題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一、當前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當前應用題教學,許多老師在教育教學方式上追求“花樣百出”,尤其是一些作為樣板,起著示范作用的公開課,注重課堂的形式,忽視數學的實質。
。ㄒ唬┣榫硠(chuàng)設過度
“創(chuàng)設情境”成為當前數學教師煞費苦心的一件事。老師們在賽課或上公開課時,如果沒有創(chuàng)設情境,都會擔心聽課者會怎么評價這節(jié)課,總是挖空心思去思考。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得課堂更有活力了,但有的老師忽視情境創(chuàng)設的目的,不管是什么內容,片面追求情境,甚至把購物作為必不可少的情景,脫離了教學內容和教學的目標。
。ǘ┙滩陌盐詹粶
新教材常將應用題作為第一情境,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僅僅把“第一情境”作為一種“導入”手段,或作為一塊“敲門磚”。不能很好地把握應用題在學生構建數學模型過程中的作用,有些老師只要活動的過程,不去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其結果是學生的每一次活動都只是一個孤立的“個案”,沒有及時加以必要的“梳理”與“整合”,沒有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并構建數學模型。
。ㄈ⿲鹘y(tǒng)的全盤否定
新課程實施后,教師的教學的理念發(fā)生了重大的轉變,但對傳統(tǒng)教學的精華,許多老師全盤否定,教學往往另起爐灶。有些老師在研讀教材,設計方案時目標把握不準;有些老師不敢把傳統(tǒng)課堂中的精華運用到自己的課中,特別是上公開課,怕別人說自己理念落后,在實踐中失去自我,這實際上是對新課改的褻瀆。
反思應用題教學,傳統(tǒng)應用題教學有許多值得繼承的亮點。強調學生認真審題,重視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特別注意訓練學生分析應用題中已知量與未知量,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存在的相依關系,把數量關系從應用題中抽象出來。在傳統(tǒng)應用題教學中以指導思考方法為重點,讓學生掌握解答應用題的基本規(guī)律,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如采用對應的思想方法、比較、逆向思考、變式等,都是值得繼承的。正如現代教育學家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最佳的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
當然,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應用題課堂教學也存在的不少問題。在處理教材上,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教師過分地迷信教材。受凱洛夫《教育學》的影響,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固定。往往是單向的靜聽式,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之間的競爭性,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體現個體性,信息交流處在一種不暢通的狀態(tài)。學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在問題的設計上,缺乏思考價值,阻礙了學生思維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
二、新課標對應用題的要求
《標準》的“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筆者用“應用題”這個詞表述),是《標準》的一個特色。對這部分內容的總體要求是: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fā)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內容的理解,體會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可以看出應用題教學的教育價值定位應更加準確,教育理念應更加明確,呈現形式應更加靈活。更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問題意識、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使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tài)度的教育目標溶于一體,相得益彰,為個性化的的人格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新課程對應用題的編排(要求)有如下特點:
(一)應用題學習的目的主要不再是學會解題,而更多地體現出作為數學學習的一種方式和工具。應用題教學功能的轉變決定了它在新課程體系中會有全新的面貌。《標準》倡導的“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問題解決”式學習模式,數學知識的呈現形式更多地以“原型——模型——應用”的方式出現,“應用題”將成為其中“原型”和“應用”的主要角色。這意味著應用題在數學中的角色將發(fā)生變化。
。ǘ╊}材范圍從四則運算應用轉向多種知識融合
應用題的內容涉及到“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的每一個方面,涉及到概念建立、計算應用、法則推導、性質理解等等,成為各部分知識有機聯系的融合劑,改變了過去應用題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和相對孤立的教學過程。
。ㄈ╊}型從純文字、標準格式變得更豐富生動
呈現方式除了文字式的,還有情景性的,拓寬了問題的結構空間。如:王大爺在菜場買了2千克雞蛋,如果剩下的錢還夠他買3.5千克茄子,他一共帶了多少錢?如果他帶了22元錢,那么剩下的錢還夠他買多少千克扁豆?(情境圖中呈現雞蛋、茄子、扁豆的價錢)題目不一定是結構良好的,情景可能是復雜的,數據需要取舍,解決模式可能不唯一,答案可以不相同。如:全球通月租費50元,通話費0.4元∕分;神州行通話費0.6元∕分,不付月租費。入什么網經濟實惠?為什么?
(四)教學模式從重視結果到重視過程
將“應用題”教學納入一般“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形成由學生自主探索、嘗試、發(fā)現與建構的過程,真正體現
“應用”性。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材料的處理能力和數學模型建立。同時允許學生個性化地學習,學同一道應用題,可以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也可以僅僅是一種習題的練習;解題的過程可以是探索性的嘗試、發(fā)現與解決的活動,也可以只是同一種策略、方法、思考,甚至是手段的重復活動;鼓勵直覺、猜想、預測、合情推理。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11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小學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他們采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并以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里,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干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弄。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同時,體會知識間的聯系與區(qū)別。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在數學活動中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12
今天改完學生的作業(yè),感覺特累。學生的作業(yè)怎么這么不理想呀?原因在哪呢?
六年級的學生對于正負數在四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現在是進一步體會正數與負數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正負可以互相抵消。在課堂當中,我認為學生對于這些知識都掌握得挺好的了,但是作業(yè)為什么會這樣?如題:海拉爾某日的氣溫是-12℃——-3℃,求溫差。我班學生好多錯的呀!有拿12+3的,有拿-12-3的,有拿-3+12的.……錯誤答案讓人咋舌!現在仔細想象,在上課的時候,“溫差”這一概念似乎過得太快,學生沒有明確溫差是“最高溫度減最低溫度”,而-12和-3誰大誰。靠赡軐W生也有所忘卻。對于用“最高溫度減最低溫度”更是無從下手了。而教材中也提到,在這里讓學生掌握的是“正負抵消”,而不是讓學生會正負數運算,學生只要能運用抵消的思想處理簡單整數加法就可以了。所以在這里,我想我能做的只有讓學生借助自身經驗,以及借助線段圖和溫度計去得出結論了。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13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這一課時,我沒有用傳統(tǒng)的講解演示法去組織教學,而是采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圍繞怎樣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的問題,我思索了好一陣子,曾作過這樣的設計:圓錐的體積大小與什么有關?當學生回答與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有關時,教師接著問:已知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這時,估計有學生很快說出計算公式,因為有學生已看過書,這是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此時教師該怎么辦?不讓這些學生回答,這是對他們的`不尊重,可能會打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讓他們回答,勢必會影響班上絕大多數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因為他們原本是不知道這個結論的,現在結論已給出,又何必苦苦進行探索?
我反復地思考著,預想著學生中可能會出現的種種情況……,于是我決定提問:你能想什么辦法自己去發(fā)現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這一問題的提出,不在公式本身,而在于發(fā)現公式的思考方法上,我想,小學生往往只關心結果,不注意思考方法和過程,既使看過書的學生,大多也未曾思考為什么會是這樣之類的問題,這問題能將學生的思維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而重視對探究方法的思考,正是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加強的,問題一提出,學生就置身于問題情景中,興趣盎然地投入探究活動之中。
實踐證明,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積極探究的過程,學生始終是主動的探索者,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不僅主動地建構計算圓錐體積的新知,而且思考力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
課后反思這節(jié)課,我想探究性學習決不是讓學生盲目的試誤,否則將會出現形似探究,實際上還是講解灌輸的教學。我認為,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是:教師要將自己假設成學生,了解學生思維的實際情況,善于將書本上結論性知識轉變成學生樂于探究的問題,從而燃起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以飽滿的情態(tài)積極投入到探索性學習活動中,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關注探究的方法,給予探究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探究,提高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14
本課教材內容包括直線、線段、射線,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幾何形體知識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認識三角形等圖形的`知識以及進一步學習幾何形體知識的基礎。學生學習長度單位和角的初步認識時,已會直觀描述它們的特點。本課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有限”到“無限”引導學生認識直線和射線。教學重點是認識射線,知道射線與直線、線段的區(qū)別和聯系;難點是初步感悟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說一下本節(jié)課還存在哪些不足,第一點導入部分有點重復。在導入時已經用謎語引出線段,然后又拿出毛線讓學生回憶線段,有點重復?梢栽趯W生猜出線段后直接復習線段的特點。第二點是教學時的生成沒有抓住,當我手中拿了一根毛線,橫著拉直后問學生“手中拉直的毛線可以看成是什么?”“線段有什么特點”時,有一個學生答“線段的特點是左右兩端有兩個端點”,當時我沒有能及時跟進,抓住解決“左右”這個詞。后來想一想,可以再把這根毛線豎直拉直,再問“現在再說一說線段有什么特點?”學生可能會改成“上下兩個端點”。
還可以斜著拉直,這樣學生會理解線段的兩個端點可以在任何方向。第三點是學生在做習題時,沒有刨根問底問個究竟。學生在判斷“射線比直線短!边@道題時,大部分學生都知識會,但是我應該追問“為什么不能比”。還可以設計一道判斷題。把一條線段畫得最短,把射線畫得比線段稍長,最后把直線畫得最長。然后讓學生比較哪條線長,先給學生視覺上產生錯覺,然后讓學生發(fā)現因為射線和直線可以無限延長,所以不能比較。更好地解決了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15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趣味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經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倍诂F實課堂中有的教師要求學生依靠單純的記憶、模仿、訓練只是有利于學生應試,而對學生邏輯思維本事、確定推理本事、概括本事的發(fā)展幫忙很小,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了。下頭就本人的教學實踐和聽課后的收獲淺談一下對高效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重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參與數學
高效課堂教學必須強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經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推理本事,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廢除了學科中心論,確立了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數學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重視數學與學生生活、自然和社會的聯系;體現了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二、重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
1、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所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從而到達學生對數學的理解。例如,教學數學廣角,我就設計了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用小石頭來引入課題,小石頭是學生們平常愛玩的小玩具。我讓他們感覺到,他們的小游戲都能夠跟數學有關。
2、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學生都很喜歡聽故事,并且能夠從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數學啟示。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就設計了教師去旅游時看到猴子,編了一個小猴子給媽媽分餅吃的故事。故事給我們帶來一個問題,然后用問題引出了課題。學生興趣倍增。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3、創(chuàng)設挑戰(zhàn)性情境:根據教學資料,創(chuàng)設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導疑、質疑、解疑,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4、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學生集中注意的時間較短,穩(wěn)定性差,分配注意的本事較差,教師可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進行學習,以延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及增強學習效果。
5、創(chuàng)設發(fā)現情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并不是都讓學生去發(fā)明創(chuàng)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獨立思考去發(fā)現,這種發(fā)現本身就是創(chuàng)造。例如,在教學體積時,我利用學生學過的課文《烏鴉喝水》,并動手拿一個瓶子根據課文故事情節(jié),做一個實驗給學生看,讓學生以看到的現象發(fā)現規(guī)律。
6、創(chuàng)設實踐情境:適時、適度創(chuàng)設實踐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本事。
一個生動趣味、富有挑戰(zhàn)性和實際意義的問題情境,能夠巧妙地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得學生對新知識滿懷無比強烈的求知欲。
三、重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數學
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fā)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如同“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發(fā)展思維本事。
四、重生活應用,讓學生實踐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拓展數學學習的領域。總之,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fā),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16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如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上)的第一章P13,T·6,讓學生以給定圖形"(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段)為構件,構思獨特且有意義圖形,并寫一兩句詼諧的解說詞。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個人設計,發(fā)揮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組交流,最后由教師匯總全班同學中的優(yōu)秀作品展示評獎。如""戰(zhàn)車、""風箏、""夕陽夾山、倒影入溪、""一個人、一座山、一個太陽等等許多意義豐富的圖形,其構思之巧妙,想象之豐富,語言之詼諧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學們體會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fā)。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的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著走,而是點起他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學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上)線段的長短比較時,我一開始設計詢問學生平時如何比較身高,并請兩個同學演示。再讓學生仿照比身高方法來比較兩支筆的長短,由此引導學生找到比較兩條線段長短的方法。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了這個問題。在學習角的大小比較時,不再需要我的引導,學生從線段的比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較方法。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fā)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如在教學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上)4.3立體圖形時,我讓學生分組動手制作多面體的展開圖,在學生制作時我觀察各組制作過程,并參與到他們的制作過程中,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們在制作時的所思所想。個別存在的問題給予個別解決。在講如何判斷正方體的展開圖時,我先是傾聽學生們的方法,然后讓幾個有代表性、思維方法好的學生進行講解。這樣,我在教學中也學到了許多知識,同時縮短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學生把我當成了他們學習的伙伴,愿意與我進行探討、互相交流。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于教材。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tǒng)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tài)。例如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下)6.3實踐與探索P14,T·2這是一個有關形狀體積變化的問題。教材中只是作為一個練習題出現并沒有類似例題,我針對這類問題設計了一節(jié)課。課上我沒有急于讓學生馬上去做,而是找來兩只一大一小的.兩只圓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滿水,開始做實驗。通過實驗引發(fā)了學生探索欲望,學生根據實驗情況找到了解決此題的幾種方法。再比如講解P15,問題2儲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稅問題。我在教材的基礎上設計了幾個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讓學生課前到銀行去詢問和調查,課上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的調查成果,用實例引發(fā)了學生學習欲望,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chuàng)自由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開發(fā)教材,現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像的內容,以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閱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如華師大版初一數學(上)P14關于幻方的閱讀材料以及P122身份證號碼與學籍號的課題學習。對于這些知識我把它們改成學生課外學習研究材料,讓學生通過詢問、調查、閱讀有關書籍和上網查閱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這些知識資料并通過書面形式打印出來供全班同學閱讀。這樣做既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17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復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yè)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fā)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了解數學的產生、發(fā)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qū),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愿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fā),但反思后發(fā)現,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第二節(jié)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歷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嘗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啟迪。
教學開放過度
上課后我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嘗試解決,匯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是讓學生自己說,不作任何講解、評價、示范。練習鞏固時發(fā)現大部分學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回顧這節(jié)課,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并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式教學中,我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時還需點撥,當講授處還需講授。
喧賓奪主
我出了這樣一道題:“六一”兒童節(jié)的早上,天氣晴朗,碧空萬里,為了慶祝自己的節(jié)日,小明興致勃勃地打電話給小星,邀請小星到公園的游樂場去玩,經過一番討論,兩人約定8時同時從各自家中出發(fā)。小明家住在公園東面的陽光花園,小星家住在公園西面的今日星辰小區(qū)。小明每分鐘行80米,小星每分鐘行90米。經過20分鐘,兩人正好在公園門口碰面。請問小明家和小星家相距多少米?由于繁瑣的陳述逼使學生在尋找題中有用的數學信息時,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反思: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把學生帶入到一個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豐富生動、扎實有效。像上面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必然事倍功半,因為學生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分析題目,從臃腫的`“軀殼”里搜尋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學信息,常弄得不少孩子暈頭轉向。
憑空虛擬
我在教學“射線的認識”時,將“直線”、“射線”、“線段”分別比作“線爸爸”、“線媽媽”和“線寶寶”;引導學生“認識分數”時,又將分數比喻成“兒子站在母親的肩膀上”……
反思:從學習內容上看,數學不僅僅包括應用數學,還應當包括純數學;從教學目的來看,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更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
我們認為,并非所有的數學教學內容都適合“生活化”,“生活化”也不是數學教學的鑰匙。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選擇地滲透“生活化”,而且要充分利用好那些不適宜采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去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偷梁換柱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應當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或生活現實出發(fā)。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不少“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數學習題確實與現實生活聯系比較密切,但都是從成人(教師)的視角出發(fā)而設計的。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租車、租船問題”、“手機費、電話費計費問題”、“彩票、彩球中獎率計算”等內容都屬于這種情況。
反思:在使用各種新課程數學實驗教材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有同感:其中不少知識比以前的一些教學內容還要難教(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是更難學)。從我們成人的經驗來看,隨著知識的逐漸積累和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的。
矯枉過正
我上過一節(jié)低年級“分類”,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我在教室里擺滿了諸如飲料、面包、足球、玩具等琳瑯滿目的商品。整節(jié)課學生的所謂參與熱情不可謂不高,跑上跑下好不熱鬧,教師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反思:數學教學“生活化”是不是一定要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生活情境中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原汁原味的真實生活畢竟不能等同于數學,把“生活”搬入課堂應該進行“數學化”的處理,“生活化”應當成為數學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或工具,應當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得更易而不是讓其成為教學的負擔和累贅。試想,如果每節(jié)數學課都這樣上的話,那么數學教師、乃至學校將會累成什么樣子,有必要這樣累嗎?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操作比較簡易的話,我們不妨將學生帶到現實中去認識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去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這種從成人的視角設計的“生活化”,嚴重脫離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無論是課程標準制定者、教材的編寫者、還是課程標準與教材的執(zhí)行者——教師都應當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化”,而不是自以為是,把成人的“生活化”強加在學生頭上。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18
一、 溫故知新
本節(jié)課是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的發(fā)展,因此,嚴老師以復習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導入,填寫算式“()÷()=6”,在學生自己寫出的諸多算式中引出商不變規(guī)律。而商不變規(guī)律正是聯系舊知與新知的橋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長點。嚴老師復習了商不變的規(guī)律后,取出學生說的一個新算式“4.2÷0.7”(除數是小數的算式),反問“為什么覺得商也是6?”以此進入新課學習。
二、 抓住本質,化解難點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算理就是運用商不變規(guī)律。嚴老師抓住這一本質,展開新知教學。首先出示0.12÷0.3=()÷3讓學生填空,由于受以往整數除法的定勢思維影響,學生常會誤認為填12。這時候嚴老師沒有輕易答復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考證。運用商不變規(guī)律,學生很快發(fā)現被除數和除數擴大的倍數不同,不符合規(guī)律,等式也就不成立,推翻了原先的想法。接著出示幾道算式,每坐一道算式都讓學生說清楚“除數…變成了…,擴大了()倍,要使商不變被除數也要擴大()倍,是()”,呈現學生的思維過程,有助于學生深化對商不變規(guī)律的理解,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算理。在這過程中,老師還讓學生同桌之間說一說,讓每個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理解其中算理。把原本是小數的除數運用商不變規(guī)律轉化成整數后,按照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算出商,抓住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本質,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使學生學得更輕松。而且,嚴老師還通過3個算式的對比,讓學生明白把除數化成位數小的整數算起來比較簡便,優(yōu)化了算法。
三、 細致講解,突出算法
豎式計算的教學嚴老師講解的很細致、到位。計算步驟,怎樣劃小數點,小數點移動幾位。這是學生很容易搞錯的。因此,接著嚴老師又出示3到練習,讓學生劃移小數點。學生在展示、反饋中,針對有錯地方,老師把問題拋給大家,讓學生自己來發(fā)現、解決問題。3到練習題由易到難,都是典型性題目。在練習中,讓學生規(guī)范格式,再次強化計算法則,讓學生注意別移錯被除數的.小數點。后面的練習還讓學生先估算再計算。這也是針對學生對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很容易弄錯商的小數點設計的題目。先估算商比1大還小,有個近似數,再列式計算,有助于學生在計算時避免弄錯小數點的位置,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也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來檢驗計算結果。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19
本節(jié)課在教學時,總體感覺很順暢,學生思維活躍
1、本課從實際生活情景引入,讓學生產生疑問,從而引出百分數。
本課開始,設計了一個網上競答:李斯同學答25題,對22題;張良同學答20題,對18題;劉清同學答50題,對46題,你覺得那位同學可以參加下一輪的比賽呢?學生開始了積極思考,說出了以下幾種結果:“劉清,因為他答對的最多!薄皬埩,他答錯的最少”“我比較正確率”。在學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學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討論第三位同學匯報的結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較正確率,轉化為分母為100的分數的比較,在將這些分數改寫成百分數的形式,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了百分數的含義。
2、通過課前收集百分數信息,課上匯報,主動去理解百分數的含義。
百分數的`含義只有一句話,如果老師教給學生只要幾分鐘,但真正理解它還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給他們不如讓他們自己來理解領悟。學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70%”,“橙汁含量〉10%”等等,讓他們說出含義之后再問學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數?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自己總結,印象深刻,理解透徹。
《扇形統(tǒng)計圖》的教學反思(九)
我上了一節(jié)“扇形統(tǒng)計圖”,課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舉
1、激發(fā)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通過提問發(fā)散性問題來激活學生思維。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想到什么”學生回答五花八門,多是膚淺的問題,但參與面很廣。接著第二次提問:“從這幅圖中你還能想到什么”學生的回答轉向一些具體問題。如:“我們一般用圓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標的落實
如提問:“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公民你應該怎樣去做。”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
敗筆之處
1、有些題目講的太快部分學生沒有跟上,特別是第七張幻燈片中計算扇形B表示的人數和C表示公頃數時講的不透徹。
2、沒有掌握好時間,整節(jié)課前松后緊,以至于有點拖堂。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20
"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繼二年級米和厘米的學習后引入的另一長度單位,它是以后學生學習更多長度單位的過渡,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注重了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估測是測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生活中,對一個量的估計常常比精確計算它的大小更重要,估測的時候學生就要對毫米的長短進行想象,一毫米究竟有多長,同時,估測教學有助于兒童理解測量的特征和過程,并獲得對度量單位大小的認識。其次重視了學生的實際操作,以幫助他們建立測量單位的概念,形成測量單位的表象,從而正確理解和感受測量單位的實際意義,比如,在要求學生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前,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回憶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學生很快地說出有米和厘米?墒钱斪寣W生比劃一下,1米與1厘米分別有多長時,大部分學生都是亂比劃。此時我引導學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找出1厘米的長度來,然后用自己的食指指甲放到1厘米處比一比,發(fā)現自己的食指指甲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接著讓學生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左手食指指甲,再慢慢地把左手食指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縫,它的長度大約就是1厘米。同樣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比1米高了,這時老師告訴同學們,我們兩手張開的長度正好是我們的身高,因此,比劃1米有多長時應該把手腕折回來一些。當學生在直尺上認識了1毫米有多長后,也讓學生先量出兩張紙牌的厚度約是1毫米,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兩張紙牌的厚度,再用左手慢慢地把兩張紙牌的厚度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小縫,它的長度大約就是1毫米。這樣讓全班學生都動起來,在操作中發(fā)現、探索、體驗,建立測量單位的表象,在教學的時候我還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生活經驗,豐富學生的測量體驗,將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比如:本節(jié)課我讓學生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時,我便有意地讓學生先來估測一下數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厘米時?有些學生說用自己1厘米寬的食指去估,有學生提出用自己的.食指去估太浪費時間了,數學書這么長,可以用自己的"一拃"長去估。這時我問,你怎么想的,我知道這樣的一拃長大約是10厘米,數學書的長比我的兩拃長長一些,因此我把數學書的長估成約25厘米。還有學生說可以用自己20厘米長的直尺去比一比,數學書的長比20厘米的直尺長一些,所以我把數學書的長估成約23厘米。"食指指甲的寬"、"一拃長"、"20厘米長的直尺"……這些長度成為學生測量的參照物,學生借助這些身邊實物的相關數據進行估測,能有效避免學生估測的盲目性和主觀性,提高估測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21
一、活動化的教學過程,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本節(jié)課在組織教學材料時,創(chuàng)設一個去貓數學樂園玩這個生活情景,將學生置身于現實問題的情景中,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體驗到生活是數學的源泉,了解了數學的價值,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還用本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解決一系列問題,學生成了游玩的主角,并在玩中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整堂課,學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參與熱情,師生、生生、群體間都在互動,學生玩了,樂了,也學了。
二、加強對比,加深對用乘法解決問題的`理解。
本節(jié)課,我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數量關系的分析,并在多處地方設計了對比,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觀察、去討論、去爭辯,讓學生在對比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例如:“把小女孩澆了4棵樹,小男孩澆了2顆樹,兩人一共澆了幾棵樹?”與“小男孩澆了4棵樹,小女孩澆了4顆樹,兩人一共澆了幾棵樹?”進行比較,明白加法與乘法的區(qū)別,接著追問,4人澆了多少棵,9人呢?引導學生比較,使學生發(fā)現這些題的共同點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可用乘法計算,從而進一步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再如摩天輪這道題,通過三道算式的對比,了解到乘法與除法直接的聯系。
三、重視對學生進行一些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感覺本節(jié)課最出彩的地方是在解決了4人、9人澆了多少棵樹后,教師繼續(xù)追問,你還能知道幾人澆了多少棵?小朋友很自然說出5人,6人、7人等人澆了多少棵,再通過一系列的對比,發(fā)現從上往下看,每人澆4棵,澆得人數越多,澆的總棵樹就越多,并能很順利的解決10人澆了40棵,11人澆了44棵。很自然地向學生滲透了函數的基本數學思想,并運用規(guī)律解決了簡單的數學問題。
四、練習設計層層深入,重視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
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在本節(jié)課中,我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將數學思考融入到不同層次的練習中,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獲得思維的發(fā)展。如第一層次:基本練習;第二層次:對比練習;另外還有拓展練習、綜合練習等,每個層次都有各自的側重點和明確的目標。如“小紅和小強各要寫48個大字,小強每天寫8個,小紅每天寫6個。要寫完這些字,小強用了多少天?小紅呢?”另外還有“小明帶了24元買禮物,正好花完,他可能買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記錄下來!蹦且活},這些都需要學生能在較多的已知條件中,正確選擇有用的和必需的數學信息,而不受多余條件的干擾,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開始的基本練習有些簡單,口算卡適當加一些乘加乘減會比較好;另外在植樹的那道題目結束,要是添加一個乘加的題目,那么后面的“小明帶了24元買禮物,正好花完,他可能買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記錄下來!边@道題小朋友就有地方下手了。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1-10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1-15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06
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12-14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熱】10-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精】10-17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薦】10-17
【薦】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0-17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16
【熱】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