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三個國家公祭日 傳承家國情懷凝聚向上力量
今天是我國第三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在這里向遇難者同胞默哀,讓我們銘記這段國恥,團結一心,共同完成幾代人復興中華的偉大夢想!下面是應屆畢業(yè)生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第三個國家公祭日傳承家國情懷凝聚向上力量的內(nèi)容,歡迎大家閱讀!
12月的南京城,比冬日寒風更刺痛的是人們對79年前那場屠城慘案的悲痛記憶。又是一年“12·13”,第三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
國行公祭,祀我殤胞。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兩年多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深刻反思,正內(nèi)化為國人傳承家國情懷的自覺追求,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息動力。
傷痛記憶,永遠的清醒劑
“沉痛的歷史不會因時間流逝而磨滅”“79年前的那場災難,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最好教材”“擦亮歷史這面鏡子,國人當自強”……
連日來,在臨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地鐵2號線入口,兩面長35米、高2米多的“國家公祭日和平許愿墻”上,密密麻麻地寫著來往路人的真切感悟。
隨著“12·13”臨近,南京大屠殺歷史的沉痛記憶,再次成為這座城市的背景色。以“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為主題的紀念活動接連展開,提醒人們不忘79年前這座城市發(fā)生的人間慘劇。
2014年2月底,我國立法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兩年多來,近2000萬人次參觀者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萬人坑”遺址上的累累白骨和一件件訴說傷痛的歷史鐵證,讓參觀者感到悲痛與震驚,由此不斷強化的警醒意識,是公祭日設立效應的有力體現(xiàn)。
12日上午,《人類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實證》(上下冊)在南京首發(fā)。“作為南京大屠殺罪行的集中展示,該書無疑是深刻的警醒。”新書主編、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專家張憲文教授介紹,研究人員從數(shù)十本《南京大屠殺史料集》中精選出的實證,是對79年前那場災難記憶的最好注解。
和平追求,共同的理想夢
今年10月22日,《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法國岡城和平紀念館開幕。此次展覽力圖通過西方人對南京大屠殺的記錄資料,讓法國觀眾直觀、真切地了解這段歷史。“很真實,很震撼。”法國參觀者賈斯汀說,中法兩國有著關于二戰(zhàn)的共同災難記憶,因而對和平的追求同樣迫切。
這是自去年10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后,南京大屠殺歷史首次赴外展覽。張建軍介紹,向世界展示我們維護和平的真摯愿望,是展覽重要目的之一。明年,紀念館還將選擇兩個國家進行外展。
追求和平,不能忘了曾經(jīng)的國際援助。德國人約翰·拉貝,79年前曾救助了20多萬南京難民,《拉貝日記》也成為侵華日軍罪行鐵證。12日上午,包括約翰·拉貝在內(nèi)的6名南京大屠殺外籍證人的后代,獲得了紫金草國際和平勛章。
悼念活動中的國際身影,表明和平是世界通用語言。13日下午,中日韓佛教界人士代表、信眾代表將舉行“世界和平法會”;13日晚的“燭光祭”上,國際友人、港澳臺同胞代表、同類場館代表、南京民眾還將為遇難同胞守靈。
家國情懷,民族的凝聚力
易周氏、崔正桂、殷玉漢……10日上午,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墻上又新增110個人名。
79年過去了,搜尋求證遇難者名單的工作非常艱難,但卻是研究人員必須要做的課題。“每一個人名的背后都曾經(jīng)是鮮活的生命,幸福的家庭。”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專家張生說。
尊重個體生命、傳承家國情懷,進而凝聚民族復興的偉大力量,是國行公祭的要義所在。
為了傳承家族記憶,國家公祭日設立后,每年的12月初,紀念館都要舉行一系列的家祭活動。9日和10日,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艾義英、楊翠英、路洪才、陳桂香帶領各自的家人,在紀念館“哭墻”前集體祭奠被日軍屠殺的親人。
“親愛的爺爺、父親、弟弟、堂哥:如今國家強大了,我們也過上了好日子。只要我在世一天,我就要把你們的遇難經(jīng)歷告訴更多的人。”悼念親人的家書,表達了91歲的楊翠英老人傳承歷史的決心。
讓在世的107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感到欣慰的是,隨著中國不斷崛起,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張建軍說:“在悼念逝者、緬懷歷史的特殊時刻,讓我們一起從災難記憶中汲取家國情懷,為民族復興凝聚向上力量。”
【第三個國家公祭日 傳承家國情懷凝聚向上力量】相關文章:
大學第三個國家公祭日活動總結06-21
家國情懷主題班會《我的國,我的家》設計08-08
傳承沂蒙精神凝聚青春力量征文800字(精選18篇)11-09
傳承百年精神凝聚青春力量征文(精選8篇)10-28
凝聚青春力量征文11-02
國家公祭日征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