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風箏的由來
風箏是一種玩具,在南北朝,風箏是用來傳信息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風箏的由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風箏的由來:
風箏初名“紙鳶”,又名“風鳶”、“紙鷂”、“風鷂”等,相傳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據(jù)此,中國風箏的歷史已經(jīng)至少2000年了。至晚唐時期,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做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
到了宋朝,風箏的已有很大的發(fā)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寫道:“橋上少年郎,竟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北彼螐垞穸说摹扒迕魃虾訄D”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也都有放風箏的場景!都t樓夢》第七十回亦有放風箏的描寫,所提到的有大蝴蝶風箏、美人風箏、軟翅子大鳳凰、大魚的、大螃蟹的等各式風箏。漸漸,中國的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先是傳到日本和朝鮮等近鄰國,后漂洋過海傳至緬甸、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等,另一線則順著“絲綢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戰(zhàn)路線進入了阿拉伯和西歐,小說《追風箏的人》的故事發(fā)生地阿富汗即位于此。
關(guān)于風箏的歷史:
墨子(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yè)傳給了他的學生魯班(也稱公輸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jù)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稌飞险f:「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zhàn),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guān)于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墻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jù)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于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nèi)外斷絕,有人獻計制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fā)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fā)明了風箏,可惜后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后,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jù)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風箏源于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yè)的發(fā)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jié),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fā)展經(jīng)濟和旅游事業(yè)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氣的飛行器。本質(zhì)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xiàn)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chǎn)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至今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子醒目的寫著:“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據(jù)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后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fā)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三世紀時,意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后,始傳到世界各地。據(jù)古書記載:“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惫识荒馨l(fā)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fā)出聲音的叫“風箏”。
關(guān)于風箏的文化:
風箏起源于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制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后,很快被用于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于造紙業(yè)的出現(xiàn),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休閑娛樂的玩具。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tǒng)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中國民族傳統(tǒng)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tǒng)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xiàn)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guān)、象征及諧音等表現(xiàn)手法,構(gòu)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shù)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愿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gòu)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diào)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xiàn)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國吉祥圖案內(nèi)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1、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美,但經(jīng)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征“!钡募閳D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tǒng)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jīng)過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薄ⅰ案T谘矍啊、“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范》篇載“五!保阂辉粔郏桓,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柏玫隆敝^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guān)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余”,“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2、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jù)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jù)說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一萬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于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回轉(zhuǎn)“萬”字紋樣。與此有關(guān)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云鶴壽”,“八仙賀壽”等。
3、喜慶: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囍”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征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guān)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余”,“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4、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想象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征,后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diào)的是關(guān)于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里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獸及其它物象構(gòu)成的傳統(tǒng)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tǒng)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風箏四藝:
傳統(tǒng)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理解,四藝即為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nèi)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全部傳統(tǒng)中國風箏的技藝內(nèi)容。如“扎”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包括:色、底、描、染、修。 “放”包括:風、線、放、調(diào)、收。而這“四藝”的綜合活用就要達到風箏的設計與創(chuàng)新的水平。
風箏的“譜”和“條”:
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手工藝人的努力,至今,風箏的樣式已不可計數(shù),中國民間工藝的技藝傳授主要靠“口傳心授”,有自己的“歌訣”和“切口”,這些歌訣或切口大多有音無字、或有字無形,在流傳中丟失、修改以及訛誤很多。另外,人們以“譜”和“條”記錄不同風箏的樣式,代代相傳。如傳說宋徽宗的“宣和風箏譜”是較早的一本,但至今仍未見到;另傳說曹雪芹曾著“南鷂北鳶考工志”記述中國風箏技藝,但至今不只見不到此書的全文,就連此說是否屬實亦無處可考。如今可以找到的是風箏玩家或各風箏世家所收集的譜式,雖有其局限性,但畢竟是可貴的資料。
而“條”則是另一種非?少F的實物資料,即制作某種風箏骨架所用的標準竹條,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產(chǎn)風箏的世家中代代相傳的,如北京“風箏哈”家就有一捆流傳幾代的“條”。這就補充了“譜”上只有畫畫,沒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缺少尺寸和粗細的不足,使風箏技藝的流傳更加完整。
風箏習俗:
風箏習俗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民間文化傳統(tǒng),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中國的許多地方,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會舉行風箏節(jié),人們在這個時候放飛五彩斑斕的風箏,以此慶祝豐收和喜悅。
在風箏節(jié)期間,人們會聚集在廣場、公園或者海灘上,搭起各式各樣的風箏,進行比賽、放飛和欣賞。其中最受歡迎的風箏是各種形狀的動物風箏,如蝴蝶、鳥類、魚類等。人們也會用自己的風箏表達對親人、朋友或者家鄉(xiāng)的祝福。
除了中國,其他一些國家也有自己的風箏文化。在印度,人們用風箏來祈求好運和幸福。在日本,人們用風箏來傳遞情感和信息。在西方國家,風箏被視為一種文化和藝術(shù)形式,被用來展示技藝和創(chuàng)造力。
總之,風箏習俗是一種獨特而又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它不僅是人們慶祝豐收和喜悅的方式,更是一種表達情感和傳遞信息的手段。
風箏的由來作文:
風箏是一種玩具,在南北朝,風箏是用來傳信息的。
風箏最早是用木頭做的,它叫木鳥,可惜的是它飛一天就會壞掉。五代時期的李鄴曾在宮中以線放紙鳶,紙鳶的頭部裝有竹笛,風入竹笛,會發(fā)出古箏的聲音,因此得名“風箏”到了宋代風箏就變成了一種玩具了。
傳說,魯班也發(fā)明過一種木鳥,它可以飛三四天左右。
知道了這些再看看小豬發(fā)明的風箏吧。
早上,小豬在窗前看見天上飛翔的小鳥,便想起來了發(fā)明一種可以在天上飛的東西。小豬想了想,它想了很長時間,就動手做了,他把這個東西稱為:紙鳶。小豬很高興,他把紙鳶放了出去?删驮谶@時,天上下起了雨,雨把紙鳶淋濕了,紙鳶就掉了下來,小豬說:“看來得做個防雨的風箏!毙∝i就用木頭做。做好后,就給它起了個名字:木鳥。小豬請了小羊、小熊等人看看自己做的木鳥怎么樣。小豬把木鳥放了上去,小羊他們看了,連連稱好?墒沁^了一會,木鳥飛不起來了,小豬一看,還是不行,小羊提了個建議:用線縫成蝴蝶的形狀,而且還要讓動物們放,最好還要有竹子支撐。小豬按照小羊的的建議做了起來,最后終于做好了,這回小豬試了試,還真行了,小豬還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風箏。
【風箏的由來】相關(guān)文章:
白露的由來10-27
冬至的由來06-19
冬至的由來12-23
生日的由來03-26
婚紗的由來08-25
立冬的由來10-07
中國鬼節(jié)的由來09-01
冬至的由來與習俗12-23
瑜伽歷史由來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