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世界大學聲譽排行榜 香港大學跌至60位
今年的排行榜顯示,香港的大學平均大跌20位。
其中香港大學從去年的42位,跌到51到60位,是有該排行以來最差成績。
香港科技大學排名從51到60位,跌到71到80位。
香港中文大學則從去年的81到90位,跌到百大以外。
臺灣唯一上榜的臺灣大學排名,也從去年的51到60位,下滑到61到70位之間。
內地的兩家上榜大學今年的排名則有較大的進步。清華大學從36位上升到26位,第一次超過日本京都大學。北京大學則從41位上升到32位。
全球大學中,今年排名第一的仍然是哈佛,劍橋則排第二,牛津第一次躋身三甲,排第三,被擠出三甲的是麻省理工學院,僅列第四。
亞洲區(qū)方面,日本東京大學整體排名雖然下跌一位,排第12,但仍然是“亞洲第一”。新加坡國立大學則排第24。
《泰晤士報》發(fā)言人認為,亞洲地區(qū)大學獲得政府支持,有大量資源,加上西方國家受經濟危機影響,大學撥款承受壓力,讓世界關注亞洲區(qū)的大學崛起,至于中國高校今年進步大,則反映中國獲得國際學術界的關注。
負責排名的編輯PhilBaty表示,清華北大的進步,“反映該國致力于發(fā)展世界一流大學”。
中新網3月12日電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酚趥惗貢r間11日公布2015全球聲譽最佳大學排行榜,哈佛大學繼續(xù)穩(wěn)坐第1,劍橋大學緊追在后,臺灣大學排名下滑到61到70名之間。
這是《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imesHigherEducationmagazine)連續(xù)第5年對資深學術專家進行調查,選出全球前100家聲譽最杰出的大學,前10名全部由美國與英國的大學包辦,日本東京大學是亞洲排名最高的大學,排名第12。
負責這項調查的主編巴堤(PhilBaty)表示,臺灣大學的排名從去年的第51到60名,下滑到第61到70名是個壞消息。自2011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烽_始進行全球最佳聲譽大學調查以來,臺大的排名都在前100名。
巴堤說,臺大名次下跌也是個警訊,好的全球聲譽排名不僅彰顯大學目前的成功,同時也顯示未來能繼續(xù)名列前茅,如果保持優(yōu)良的排名可以有良性循環(huán),但如果不慎,也可能出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
總計全球前100名里,美國的大學占43所,排名第1,英國有12所,排名第2,排名第3是德國,共有6所。中國大陸與香港各有2所進榜,清華大學排名大幅躍升10名,名列第26名,北京大學也比去年進步9個名次,排名第32。
3月12日電據香港《明報》網站報道,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布2015世界大學名氣榜,中國香港3所去年上榜的大學,排名全數(shù)顯著下跌,香港大學由第43位跌至51-60位,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是2011年有該排名榜以來,排名首次下跌,中大更由81-90跌至百名外。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委托調查機構,訪問來自全球142個國家共10,507名學者,每人須選出他們所代表的專業(yè)領域中,不多于10所最佳的高等學府。今年排名第一是美國哈佛大學,其次分別為英國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
全球逾萬學者選出
亞洲地區(qū)方面,除中國內地的清華大學及北京大學外,幾乎全數(shù)大學的排名下跌。東京大學續(xù)為亞洲第一,但排名由11位微跌至12位。新加坡國立大學由21位跌至24位,為亞洲第二。
而清華大學由36位升至26位,超越今年排名27位的京都大學,首次成為亞洲第三。韓國首爾大學跌幅最大,由去年排名第26位急跌至51-60位。
中國香港方面,今年只有港大及科大上榜,中大跌出100大。除港大由43位跌至51-60位外,科大及中大亦自上榜以來排名首次下跌,前者由去年排名51-60位跌至71-80位,中大則由81-90位跌至榜外。
港大中大:指標不同科大:升跌非罕見
港大及中大發(fā)言人均表示,各個大學排名榜均有不同的衡量指標和比重,亦時有修改,因此產生不同的排名結果?拼蟀l(fā)言人亦指出,世界一流的大學每年在不同的排名榜或有升跌,并非罕見。
本報訊近日,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正式發(fā)布了2014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百強排名”,清華大學(北京)第四年蟬聯(lián)榜首,清華大學(新竹)和臺灣大學分列二三位,香港科技大學取代香港大學,重新回到第四名,北京大學維持去年第五名位置不變,四地的百強高校數(shù)分別為:大陸64所,臺灣27所,香港7所,澳門兩所。
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的對象是中國大陸地區(qū)、臺灣地區(qū)、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的高校中,以世界一流和國際知名為目標,并且面向兩岸四地招生的研究型大學。排名使用具有國際可比性的評價指標,指標體系覆蓋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師資質量和學校資源等方面。
從排名指標的角度看,大陸和臺灣的大學在研究生教育指標上表現(xiàn)突出。今年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研究生比例最高的前十名全部是大陸和臺灣的大學,其中有8所大學研究生比例超過50%。“博士學位授予總數(shù)”在1000個以上的高校增至8所,且均來自大陸地區(q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越北京大學,成為今年排名中“師均博士學位授予數(shù)”最高的大學。
香港和澳門的高校國際化程度相對較高,吸引了包括內地和臺灣學生在內的世界各地的學生,“留學生比例”最高的8所大學均為港澳大學,其中7所的“留學生比例”超過20%,大陸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進入前十。
“博士學位教師比例”是反映大學師資隊伍整體質量的重要指標,與去年排名相比,該指標前九名仍然都是臺灣的大學,比例均在90%以上,排名中其他港臺大學的博士學位教師比例也大多在80%以上,大陸地區(qū)只有清華大學(北京)和北京師范大學兩所學校的博士學位教師比例超過80%。
科研成果方面,大陸高校整體實力雄厚,而港臺高校師均表現(xiàn)更好。清華大學(北京)的“頂尖論文”發(fā)表總量位列兩岸四地大學首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去年的第7名躍升至第3,大陸高校在前十名中占有8席;而“頂尖論文”師均數(shù)前十名中大陸高校僅占其三,清華大學(新竹)排名榜首。發(fā)表“國際論文”數(shù)量最多的是浙江大學,前十名中有9所大學來自大陸。但是師均發(fā)表“國際論文”的前十名大學中,大陸地區(qū)僅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列第8。港臺高校在“國際專利”方面的表現(xiàn)優(yōu)勢明顯,臺灣大學、清華大學(新竹)、交通大學(新竹)、香港科技大學穩(wěn)居該指標總量和師均數(shù)前五名,大陸地區(qū)僅有清華大學(北京)和北京大學進入總量排行前十,其中清華大學(北京)的國際專利數(shù)量位居兩岸四地大學之首,但師均“國際專利”僅列第8,也是唯一一所進入師均數(shù)前十名的大陸高校。
“科研經費”方面,總量前十名中大陸高校共有8所,其中清華大學(北京)以近40億元的數(shù)額繼續(xù)領跑兩岸四地高校;但師均“科研經費”前十名中大陸僅3所。
“辦學經費”總量前十名中有8所高校來自大陸,較去年排名增加兩所,清華大學(北京)以82億人民幣的數(shù)額雄踞榜首,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廣州)、武漢大學等進入指標前十的高校的“辦學經費”也均有較大幅度增長;臺灣地區(qū)辦學經費總量最高的是臺灣大學,但今年名次下降至第12名;香港高校在生均“辦學經費”方面延續(xù)往屆優(yōu)勢,囊括該指標前五名,大陸地區(qū)有3所大學進入前十名,澳門和臺灣地區(qū)生均經費最高的澳門大學和陽明大學分別位于第13名和第1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