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大軍中,有一類考生可以稱為“名校一族”。這類考生非名校不報、非名校不考。他們中有的人明明可以上一個普通院校,但卻選擇再次考研;有的人為了考上心目中的名校,畢業(yè)后不找工作,已經(jīng)成為專職考研一族多年;有的人為了考上名校的研究生,在大學期間不惜放棄興趣愛好以及一切社會活動而專注于名?佳蓄}的攻克……這種對名校的癡情可以用“名校情結(jié)”來形容。這些名校一族為什么對名校如此癡情呢?他們到底為了什么呢?總結(jié)起來,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提升自我型:有的考生之所以選擇考研是希望通過進一步深造提升自己,希望自己能在該學科領域有所建樹。這類考生在報考學校時會更加看重學校的教學條件。
實用主義型:現(xiàn)在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時出臺“非重點大學畢業(yè)生不要”、“非211或985學校學生不要”等等限制措施。這些就業(yè)門檻促使有的畢業(yè)生在考研時選擇名校。在這類考生眼里,名校意味著畢業(yè)后更好的工作機會、更高的薪酬待遇、更加寬廣的人際交往圈。
虛榮型:有的考生對名校癡情僅僅是想要證明自己有能力,覺得考上名校比較有面子,能讓老師、父母、朋友對自己刮目相看。
自我妨礙型:有一類考生,他們心里清楚自己的能力離考名校有一定差距,在內(nèi)心深處也并不十分向往名校,但是他們卻對名校情有獨鐘。對考研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就考了試一試,能不能上無所謂”。這時,就要考慮這類考生是不是屬于自我妨礙型。所謂自我妨礙又稱自我設阻、自我設限,是指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xiàn)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自我妨礙發(fā)生在成就行為之前,為了給預期可能的失敗找到一個合理的借口。如有的學生考試之前不努力學習而四處玩耍,這樣在考試失敗時就能將缺少復習時間作為失敗的借口;有的考生故意選擇不可能達到的目標,這樣在失敗時就能夠?qū)⑹w結(jié)為目標太大了而非自己能力不行。那些各方面能力非常一般但卻非名校不考、非名校不報的考生可能在潛意識里就是自我妨礙,目的在于為自己可能的失敗找借口。
綜合型:除了以上分別闡述的幾種考生類型外,還有一些考生屬于綜合型:既屬于自我提升型,也屬于實用主義型;既屬于實用主義型,也屬于自我妨礙型等;既屬于自我提升型,也屬于虛榮型。
在“名校情結(jié)”這條路上,有人歡喜,有人憂愁;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堅持,有人放棄。關于名校情結(jié),有人從教育制度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認為國家對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導致了學校的之間的巨大差異,要學生和家長停止對名校的過分追逐,而解決的關鍵在于拉近非名校和名校之間的巨大鴻溝。
但我們不是教育家,我們也不是教育管理者,我們僅僅是一名普通的考生。我們無力改變當前的教育制度,我們所關心的只是自己怎么才能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走得更遠。因此,對于當前正準備或即將準備考研的學生來說,是否報考名校、如何才能考上名校才是最最現(xiàn)實的問題。
那么,我們在是否報考名校問題上該如何決策呢?報考時怎樣才能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學校呢?以下幾點建議供與大家分享:
1.名校并不意味著一切
對于名校,我們首先必須在思想上正確看待它。雖然名校能為我們提供更多良好的學習條件、能在我們畢業(yè)時擁有一塊較好的敲門磚。但是,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名校并不意味著一切,尤其不意味著奮斗的結(jié)束。
有的考生可能會報著這樣的想法,我只要考上了名校就將意味著前途的光明和美好,如果考不上名校就意味著人生的失敗。事實上,即使考上了名校,如果你不努力,也將一事無成;即使考不上名校,如果你能腳踏實地地生活和工作,也一樣能夠有所成就。不知大家是否知曉一個事實:一個成熟的公司每年對員工的考核是平等的,是靠數(shù)據(jù)說話的。沒人會在乎你畢業(yè)的學校是不是“211”或“985”。公司里只有能勝任工作和不能勝任工作的兩種員工,從來沒有名校員工和非名校員工的說法。所以,不管你是否報考名校、也不管你最后能否考上名校,消除對名校的盲目膜拜,做回真正的自己才是最關鍵的。
2.追逐自己的興趣,提升專業(yè)的水準
很多人的本科專業(yè)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主要是由于當初填報專業(yè)的時候?qū)λ鶊罂紝I(yè)的研究領域、應用價值和發(fā)展前景一無所知,或是因為分數(shù)低而被硬性調(diào)劑的,或是由父母、親人代為選擇的。進了大學之后,他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專業(yè)實在提不起興趣,通過某些途徑與機緣巧合,反倒開始對其他專業(yè)產(chǎn)生了興趣,于是想在自己感興趣的專業(yè)領域深造和發(fā)展。對于很多院校而言,如果你進大學后第一年扎實勤奮地學習,成績能夠排在年級前10%,那么,在大二開學時通常有一次轉(zhuǎn)專業(yè)的機會。如果沒把握住這次機會,通過考研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yè)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此外,還有部分人在工作崗位上待了幾年之后,終于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興趣所在,于是想在感興趣的領域深造,那么考研進而讀研也是最理想的選擇之一。
在讀研期間,我們完全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毫無拘束地追逐自己的興趣。“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導師”,因為興趣,所以專注;因為專注,所以專業(yè);因為專業(yè),所以高能;因為高能,所以高就。我們在閱讀那些諾貝爾獎得主的故事時,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們對專業(yè)的摯愛與癡情。只有熱愛自己的專業(yè),才能做出非凡的成績。
3.改變命運
有一部分考研人并非對所學專業(yè)感興趣,也非對其他專業(yè)感興趣。他們要么不甘心高考的失利,抱著“卷土重來”的決心,試圖用考研成功的光芒驅(qū)散高考失利的陰霾,通過考研去扭轉(zhuǎn)自己的命運;要么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中猛然驚醒,對往日揮霍時光、碌碌無為、墮落沉淪懊悔不已,于是痛下決心在考研戰(zhàn)場上重新爆發(fā)能量、找回自信;要么就是希望先爭取到讀研的機會,然后在讀研期間再思謀今后的路到底怎么走。他們讀研更多的是為了改
變自己的命運,攀登上一個更高的臺階,破解工作上的瓶頸,為自己爭取到一個更好的發(fā)展機會與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4.構造更高層次的交際圈,為未來的發(fā)展鋪路
在考研成功的學生當中,有一類人頗有謀略,他們信奉“你所結(jié)交的朋友的平均實力就是你自己實力的一個寫照。”而眾所周知,高校是學習資源和人才資源等相當豐富的地方。所以他們選擇讀研,是因為在讀研期間,可以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朋友圈,構建一個良性的更高層次的交際網(wǎng)。
我們講課的時候常說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所以,我們以后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還有我們建立的交際圈。人脈關系的擴大是我們讀研期間一個重要的收獲。
其實考研的動力沒有高下之分,只有強弱之分。無論你是因為為了圓自己從小的名校夢想,還是向現(xiàn)實妥協(xié),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考研,還是因為像我們之前某些學員一樣因為戀人的刺激而選擇考研,只要你堅定這個考研的決心就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