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過哲學,都知道意識分為兩種,自然意識和社會意識;客觀存在也分為兩種,物質以及社會存在。作為一個人,我們也分自然意義上的社會意義上的。由此可見,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會造就不同的人,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社會心理。這部分內容很龐雜,2016考研心理學的考生要重點記憶。
社會思維(一)
1.自我
(1)自我的含義:即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tài)的覺知,包括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人際關系及社會角色的認知。①主我與客我:詹姆斯。②鏡我:米德。③現(xiàn)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羅杰斯。
(2)自我的結構:物質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會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個體內資的一致性:解釋經(jīng)驗;決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與發(fā)展:①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兩個主要成分。②米德認為有三模仿(玩耍)、游戲和博弈三個階段。
(5)與自我相關的概念:自我圖式;自我關聯(lián)效應;巴納姆效應;自我增強(主要有六種方式:向下的社會比較,選擇性遺忘,有選擇地接受反饋,缺陷補償,自我防御性歸因,自我設障)。
2.歸因
(1)歸因的定義:個體根據(jù)有關信息、線索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
(2)歸因的原則:共變原則;排除原則;折扣原則;協(xié)變原則(凱利認為,協(xié)變原則最全面)。
(3)歸因的理論:①海德的樸素心理學:個體行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兩種,歸因遵循共變原則和排除原則。②瓊斯和戴維斯的對應推斷論:當人們認為一個人的行為與其內在屬性相一致時,就是在進行對應推斷。瓊斯和戴維斯認為,在進行對應推斷時,需要考慮行為的非期望性與非順從性、行為的自由選擇性兩個條件。當他人的行為是自由選擇的,且具有低的社會合意性時,人們最可能做出這樣的結論。③Kelley的三維理論:行為者、客觀刺激物和行為者所處情境或關系,是人們歸因的三種形式。在具體歸因時,需要考慮三方面的信息:區(qū)別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貫性信息。
(4)歸因偏差:基本歸因錯誤;自利偏差,又稱自我服務偏差,印象管理理論可以對其解釋;自我貶損;習得性無助,塞利格曼。
今天這兩部分內容只是對社會思維先做一個大概的了解,后續(xù)還有更多的理論和知識點要涉及,建議考生把這部分內容列一個表格,做一個簡單系統(tǒng)的梳理,會容易記憶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