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因素原理是考研政治馬原的一個重要考點。許多考生不能結合原理靈活去做相關的材料分析題。下面應屆畢業(yè)生網(wǎng)以一道分析題為例,分享給考生們們如何做相關的材料分析題。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聞一多有一次給學生上課,他走上講臺,先在黑板上寫了一道算術題:2+5=?學生們疑惑不解。然而聞先生卻執(zhí)意要問:2+5=?同學們于是回答:“等于7嘛!”聞先生說:“不錯。在數(shù)學領域里2+5=7,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顛撲不破的。但是,在藝術領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題為《萬里馳騁》的圖畫叫學生們欣賞,只見畫面上突出地畫了兩匹奔馬,在這兩匹奔馬后面,又錯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畫了五匹馬,這五匹馬后面便是許多影影綽綽的黑點點了。聞先生指著畫說:“從整個畫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馬,然而,凡是看過這幅畫的人,都會感到這里有萬馬奔騰,這難道不是2+5=10000嗎?”
運用認識論相關原理分析下列問題:
(1)既然在數(shù)學領域2+5=7是顛撲不破的,為什么在藝術領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認識活動中,正確處理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對科學創(chuàng)新有何重要意義?
【考查考點】 馬原非理性因素
【解題思路】
1.這道材料分析題的材料說的是聞一多在上課時,給學生講的關于算術題和藝術圖畫的區(qū)別。上升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高度,做算術題自然需要理性因素的參與;而做藝術圖畫時,主要需要非理性因素成分的參與。所以,在數(shù)學領域2+5=7是顛撲不破的,在藝術領域2+5=10000是可能的。
2.人類在在認識活動中,既需要理性因素的參與,也需要非理性因素成分的參與。理性因素起到指導作用,非理性因素起到制約作用。二者相結合,對于正確指導人類的實踐活動、大膽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體制創(chuàng)新等科學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意義。
【答案要點】
1.在認識活動中,實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無論是實踐活動還是認識活動,都是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是融合在一起的。認識過程主要是理性思維的過程,同時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參與。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觀、理性思維等能力,它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指導作用。第二,解釋作用。第三,預見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xiàn)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也屬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雖不屬于人的認識能力,但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fā)生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fā)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jié)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動力作用。第二,誘導作用。第三,激發(fā)作用。所以,在數(shù)學領域2+5=7是顛撲不破的,在藝術領域2+5=10000是可能的。
2.馬克思主義哲學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強調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約,同時也承認并重視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它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積極作用和可能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從而同非理性主義劃清了界限。科學需要創(chuàng)新才能發(fā)展,科學創(chuàng)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進行科學創(chuàng)新既要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實際問題進行嚴格的理性分析和邏輯論證;還要具有科學的自信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具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陳規(guī),突破前人成果及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