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李立群
《朗讀者》第七集節(jié)目中,董卿邀請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視演員李立群、兒童文學(xué)作家曹文軒、著名作家王蒙、維和英雄、音樂劇譯配程何等嘉賓,一同在朗讀中分享那些有關(guān)“告別”的人生故事。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李立群
李立群憶母親:媽媽影響了我一生的表演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兩種告別無可回避,那就是離開故鄉(xiāng)和與至親的生離死別。節(jié)目中,著名演員李立群坦言自己之所以常來內(nèi)地拍戲,就是因為母親的故鄉(xiāng)在北京,那種對故鄉(xiāng)的情節(jié)對自己影響很深。
而回憶起已故的母親,身為老戲骨的李立群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實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員的母親的影響。1984年,李立群與賴聲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后推出了《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以及單口相聲《臺灣怪譚》,全新相聲表演方式在臺灣風(fēng)靡一時。而李立群對于相聲的最初啟蒙就是來自于母親,他說:“因為我媽媽說個事,常像是在說相聲,生動,準(zhǔn)確,哪怕是用錯了字,都錯得無與倫比。我的相聲段子里,內(nèi)容到表演,有太多無形的她在里面,在里面影響著我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我無法舉例,也舉不全,因為那往往就是一段即興的 ‘相聲 ’,只可當(dāng)時意會,無法事后言傳。”
當(dāng)母親離世時,李立群沒有陪伴在她身邊。面對主持人董卿問道是否會認(rèn)為這是一次遺憾的告別,李立群卻坦言“不遺憾”。究竟為何這位公認(rèn)的孝子面對母親的離世會說出“不遺憾”三個字,他與母親的'告別又是一種怎樣的情形?
《我的理想家庭》原文
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間小平房:一間是客廳,古玩字畫全非必要,只要幾把很舒服寬松的椅子,一二小桌。一間書房,書籍不少,不管什么頭版與古本,而都是我所愛讀的;一張書桌,桌面是中國漆的,放上熱茶杯不至燙成個圓白印;文具不講究,可是都很好用;桌上老有一兩枝鮮花,插在小瓶里。兩間臥室,我獨居一間,沒有臭蟲,而有一張極大極軟的床。在這個床上,橫睡直睡都可以,不論咋睡都一躺下就舒服合適,好象陷在棉花堆里,一點也不碰硬骨頭。還有一間,是預(yù)備給客人住的。此外是一間廚房,一個廁所,沒有下房,因為根本不預(yù)備用仆人。家中不要電話,不要播音機,不要留聲機,不要麻將牌,不要風(fēng)扇,不要保險柜。缺乏的東西本來很多,不過這幾項是故意不要的,有人白送給我也不要。
院子必須很大,靠墻有幾株小果木樹。除了一塊長方的土地,平坦無草,足夠打開太極拳的。其他的地方就都種著花草——沒有一種珍貴費事的,只求昌茂多花。屋中至少有一只花貓,院中至少也有一兩盆金魚;小樹上懸著小籠,二三綠幗幗隨意地鳴著。
這就該說到人了。屋子不多,又不要仆人,人口自然不能很多:一妻和一兒一女就正合適。先生管擦地板與玻璃,打掃院子,收拾花木,給魚換水,給幗幗一兩塊綠黃瓜或幾個毛豆;并管上街送信買書等事宜。太太管做飯,女兒任助手——頂好是十二三歲,不準(zhǔn)小也不準(zhǔn)大,老是十二三歲。兒子頂好是三歲,既會講話,又胖胖的會淘氣。母女做飯之外,就做點針線,看小弟弟。大件衣服拿到外邊去洗,小件的隨時自己涮一涮。
這一家子人,因為吃的簡單干凈,而一天到晚不閑著,所以身體都很不壞。因為身體好,所以沒有肝火,大家都不愛鬧脾氣。除了為小貓上房,金魚甩子等事著急之外,誰也不急叱白臉的。
大家的相貌也都很體面,不令人望而生厭。衣服可并不講究,都做的很結(jié)實樸素;永遠(yuǎn)不穿又臭又硬的皮鞋。男的很體面,可不露電影明星氣;女的很健美,可不紅唇鬈毛,鼻子朝著天。孩子們都不卷著舌頭說話,淘氣而不討厭。
這個家庭頂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青島,至壞也得在蘇州。無論怎樣吧,反正必須在中國,因為中國是頂文明平安的國家;理想的家庭必須在理想的國家內(nèi)也。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李立群】相關(guān)文章:
朗讀者開場白第七期07-15
朗讀者觀后感08-15
朗讀者觀后感勇氣05-09
朗讀者觀后感80005-09
青春朗讀者觀后感05-09
《朗讀者》青春觀后感05-08
朗讀者青春觀后感05-08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05-05
朗讀者觀后感味道05-26
2017年朗讀者觀后感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