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的故事
對于姚明相信中國人都認識,1998年4月姚明入選王非執(zhí)教的國家隊,開始籃球生涯,是前中國職業(yè)籃球運動員。關于姚明的傳奇一生不知道粉絲們是否真的了解呢?下面小編匯總了關于姚明的故事分享給各位,希望大家會喜歡。
篇一:姚明的故事
臉上貼的紙條最多
姚明的童年在上?灯铰95號度過。姚明記憶中樸素而又快樂的童年,是鋪在一條今天看起來又窄又短的走廊上的。
男主人姚志源身高2米08,女主人方鳳娣1來88。兩人均是打籃難出身,有“亞洲第一夫妻”的美譽。姚志源是上海隊隊員,上個世紀 70年代方鳳娣曾擔任過中國女藍的隊長,大名鼎鼎。
樓里住的都是上海體委的職工,現在的國家網球隊教練王良佐、上海男排主教練沈富麟等當年都與姚家比鄰而居。房子小,走廊就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姚明與張窗、王佳音、孫怡、孫家傳一起長大。張窗最大,也最調皮,像個男孩子。姚明在5個孩子中排第二,卻溫順得像個女孩子。大家一起玩牌,姚明臉上貼的紙條最多,因為其他幾個人聯合起來整他。姚明,也不急,一勝憨笑。
他挨了張窗的打,不還手,也不爭辯,而是去找張窗的爸爸:“張窗爸爸,張窗又打我了!薄八蚰阋幌拢氵她兩下。”“不行啊,我媽媽說,不能打人的!
第一次投籃
姚明站在罰球線后,兩手卡著籃球,屏住呼吸。他心跳得很快,雙臂與貼在胸口的籃球,似乎都隨著心跳在顫抖。
這是姚明第一次投籃,那時他上小學一年極。小學生們就像玩一樣,跑跑圈,看誰跑得快,投投籃.看誰投得準。
“同學們,投藍比賽讓誰參加好呀?”老師在講臺上問,眼睛瞅著坐在最后一排的姚明。小朋友們已齊刷刷地叫了起來:“姚明”大家都知道姚明的爸爸媽媽是打籃球的.而小學一年級就長到了1米50的姚明,更讓老師和同學對他充滿期望。
姚明雙手貼著褲縫站了起來,滿臉自豪。這位多年以后的NBA狀元秀就在簡陋的籃球架前開始了平生第一次投籃。但是,沒有投中,籃球有氣無力地碰了一下藍板,然后落在地上蹦了幾蹦,歪歪斜斜地滾遠了。
進體校為喝牛奶
“我當時叫他打籃球,只是希望讓他活動活動!币γ鞯母赣H姚志源說。即使送姚明去了少體校,他也是這么想的:會打籃球,將來考重點中學和大學,有加分優(yōu)惠。
姚志源退役后,分配到上海海事局。方鳳娣算是“專業(yè)對口”,進了體育科研所。姚明出生后,夫妻倆工資的大部分都用在伙食上:一對亞洲身高第一的夫妻,再加上一個猛長的兒子,那點兒工資愈發(fā)顯得菲薄了——即便是前國家女籃隊長,方風娣很長一段時間每個月只有四十多元的收入。
“姚明長身體的時候,食量很大,一只紅燒蹄膀,被姚明一頓吃光。方風娣這時又得為下一頓發(fā)愁了……”東方男籃領隊俞小苗回憶說。為了保證姚明的營養(yǎng),姚志源夫婦只得自個兒省吃儉用了。姚明進入少體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當時少體校的學生有伙食樸助,起碼每天有一瓶牛奶供應。
姚明9歲的時候,去徐匯區(qū)少體校練籃球。姚志源有時興之所致,就在宿舍前的舊車棚旁,跟姚明玩玩籃球——姚明顯然還缺乏“敬業(yè)”精神,因為每當兒子投進幾個球后,姚志源就得給他買點小玩意兒進行獎勵,后來姚明調侃道:“剛開始時我是靠接納賄賂打籃球的!
篇二:姚明的勵志故事
姚明在9年NBA職業(yè)生涯中賺了多少錢,現在的說法不一而同,但是用俗一點的說法,應該是夠幾輩子花的了。但盡管如此富足,姚明卻是一個節(jié)儉的典范。
2004年,中國男籃奔赴美國達拉斯拉練,當地華人為了表示對中國男籃的支持,每天會做好早點送到男籃駐扎的酒店。為了隊員們能夠吃得更習慣,球隊還隨身帶去了從國內買的小包裝的榨菜。吃早飯的時候,姚明經常是趕在中間或者晚些時候去,當時很多榨菜都被其他隊員掏剩下了半袋甚至更少,而姚明到了餐廳以后,從來不會去打開一包新的吃,而是選擇其他袋里邊還沒有用完的。有時候教練和隊醫(yī)還會勸姚明去拿新的,反正也不是多么值錢的東西,但姚明卻說,這些榨菜從國內帶過來不容易,況且剩下的也都是干凈的,一定要把它們吃光。一直到現在,姚明仍然堅持著“不浪費一粒糧食”的原則。
退役之前,姚明回到了曾經生活多年的天壇公寓,他的房間里還有幾件幾年前穿過的國家隊隊服,雖然有點舊了,但姚明沒有舍得丟下,他特意請人幫忙,把自己的衣服收集起來,打好包,捐贈給他的“姚基金”,送給那些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
對“耍大牌”說不
在國家隊工作了長達17年之久的隊醫(yī)杜文亮清楚地記得,2003年中國男籃到秦皇島集訓,當時的姚明已經在NBA打了1年球,名氣已經相當大。一天晚上,教練組通知全體隊員和工作人員到駐地3樓開會,中國隊全體人員當時住在5樓。姚明進入會場之后,正好坐在杜文亮旁邊,坐定之后,杜文亮發(fā)現姚明在記錄本里翻來翻去,還有點著急,馬上就知道他是忘了帶筆了。杜文亮當時心想,這么大的“腕兒”還對會議記錄這么在乎,于是就主動把自己的筆借給姚明,但姚明說了句,“你借給我你就沒法記了,我自己去取!苯Y果就見姚明穿著拖鞋噔噔跑上5樓,拿了筆又急急忙忙跑回會場。
“我總覺得一個運動員成了萬眾矚目的明星之后,這樣的小細節(jié)一點都不會在乎,他完全可以主動跟我要筆用。但姚明在乎,而且他的這種在乎是無意識的,他的品質就是如此!被貞浧甬敃r的'那件小事,杜文亮仍然被姚明的行為感動著。
同樣的細節(jié)還發(fā)生在訓練場上,國家隊的訓練課結束之后,隊醫(yī)往往會給隊員們打一盆熱水泡泡腳或者做一些放松性按摩,每一次姚明都會正正經經地對隊醫(yī)說一聲“謝謝”。杜文亮說,從姚明的語氣和表情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他特別尊重別人的勞動,一個世界級球星能夠每次堅持說這兩個字的,恐怕很少。
還有一次,籃協(xié)工作人員拿來300個信封,要姚明簽名然后送給球迷,本來訓練結束就很累了,又要面對著如此大的勞動量,但姚明二話沒說,一口氣簽完,事后只是揉了揉都快僵硬的右手,然后露出了自己標志性的笑容。
下巴66針腳上鋼釘28枚
姚明的敬業(yè)精神和愛國情操是出了名的。2005年卡塔爾亞錦賽上,中國男籃在小組賽中擊敗最強的黎巴嫩之后,已經基本確定以小組第一的身份出線。這場關鍵的硬仗之后,主教練尤納斯安排全體隊員休息調整,但是比賽剛打完沒多久,姚明就提著毛巾和衣服直奔訓練場,無論隊員還是隊里的工作人員都很好奇地詢問。“訓練呀!按照計劃,我應該還有一節(jié)訓練課。國家隊的比賽完了,還有NBA部分的科目。”姚明說。
就是在這次亞錦賽之前,姚明在即將從NBA回國時左腳上起了一個血泡,為了防止發(fā)炎,火箭隊隊醫(yī)幫他把血泡挑破,即便是這樣,姚明在回到國內的第二天便走進了力量房。當時籃管中心副主任胡加時頗為感慨,覺得像姚明這樣的球星,完全可以要求休息幾天,但姚明沒有這么做。
卡塔爾亞錦賽上還發(fā)生了一件事。在與黎巴嫩的小組賽上,雙方打得火藥味十足,第二節(jié)比賽開始沒多久,姚明的下巴便被對方一名球員用肘部撞出了一道大口子。休息的時候,姚明只是用一塊創(chuàng)可貼簡單粘了一下,便要求重新上場。賽后組委會醫(yī)生為姚明縫了4針,但是國家隊隊醫(yī)杜文亮認為處理得不夠好,又重新給姚明縫了一次。當時姚明告訴杜文亮,自己的下巴算上這次已經被縫過66針了。一個下巴前前后后被縫66針,即便經歷豐富的國家隊隊醫(yī)也從未見到過。
當然,最終逼迫姚明退役的傷還在腳上。退役之前,姚明和杜文亮有過一次聊天,姚明問杜大夫是否知道人的腳底骨有多少塊,杜文亮回答是25到26塊。然后姚明告訴他,自己的左腳內連鋼板帶鋼釘一共有28枚,也就是平均每塊腳底骨上至少有一根鋼釘。這個數字同樣讓杜大夫大感吃驚,多年以來,姚明就是踏著大量的鋼板和鋼釘在賽場上浴血奮戰(zhàn)的,這樣的職業(yè)精神實在讓人感到欽佩。
不舍不棄的愛情
姚明和葉莉的愛情永遠是中國籃球的一段佳話,但當初姚明追求葉莉的過程可沒那么容易,要不是姚明的不舍不棄,也就沒有了后面的故事,而對愛情的堅持也造就了姚明更加純凈和光輝的男人形象。
由于同為上;@球隊隊員,姚明早在17歲便認識葉莉,可能是出于家庭教育的關系,姚明對葉莉這種善良純潔的女孩特別“來電”,但當時還只是懵懂的情懷。1999年姚明入選了蔣興權執(zhí)教的國家隊,并且參加了當年的日本亞錦賽,與隊友一起拿到了冠軍。有了這樣一些底氣之后,姚明便開始計劃追求葉莉。當時中國男女籃的訓練場地就在一起,姚明在休息的時候總是向葉莉那邊張望,這被隊友和隊里的工作人員看在眼里,于是就有好心人想主動幫兩人牽紅線,但是從葉莉那里得到的回應卻是“嫌棄”姚明長得太高。
姚明很尊重葉莉的想法,但心里卻沒有放棄追求的念頭,知道葉莉喜歡吃哈根達斯冰激凌,姚明便跑到當時北京唯一的一家店買了一盒送給葉莉。這對于當時剛進國家隊的姚明來說,已經算是“下了血本”。2000年悉尼奧運會,姚明跟隨中國男籃出征,但由于中國女籃兵敗預選賽,葉莉只能留在北京看電視轉播。有心的姚明能體會到葉莉的失落,于是就在悉尼奧運會比賽期間收集了將近200個的各式各樣的奧運徽章,并且在當年葉莉生日的時候親自挑選出50個最好的,作為禮物送給了她。
在姚明一片赤誠的“攻勢”之下,葉莉在2001年終于開始接受姚明。轉過來的2002年,葉莉在訓練中受傷,當時已經去到NBA火箭隊的姚明悉心為葉莉聯系醫(yī)生,并且為葉莉的美國療傷之行打點好了一切。這段經歷更加夯實了兩個人的感情,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姚明和葉莉牽手出現在公眾面前,正式對外宣布了兩人的愛情。
“早產”的姚基金
在7月20日的退役新聞發(fā)布會上,姚明表示未來人生的一個規(guī)劃是慈善,當然做慈善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打理以他名字命名的姚基金。不過,在“姚之隊”負責人章明基的記憶里,姚基金卻是一個“早產兒”。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發(fā)生特大地震,第二天“姚之隊”的工作人員就將電話打給了遠在大洋彼岸的姚明,姚明當時以個人名義共捐贈200萬元左右的善款。6月回到國內的姚明宣布成立姚基金,幫助災區(qū)進行校園重建。但實際上,如果不是汶川地震,姚基金應該是到北京奧運會之后才會誕生。這中間姚明其實前后已經準備了長達5年左右的時間,主要是學習基金運作的一些經驗,搭建負責團隊。突如其來的地震讓姚基金提前推出,因為姚明太想為災區(qū)出一把力了。
姚基金在成立之初,姚明為了把它做好,曾經親自向很多有經驗的人士請教,與他最親近、最有資格教他的便是火箭隊隊友穆托姆博,來自非洲的“穆大叔”曾為自己的祖國籌建了醫(yī)院,還賣掉了自己的豪宅募集善款,在慈善方面很有發(fā)言權,姚明便隔三差五給這位老朋友打電話,請教如何將基金運作得更好,幫助更多的孩子。
愛心是姚明做慈善的出發(fā)點。北京奧運會之后,姚明如愿前往汶川災區(qū),而在去災區(qū)之前,姚明做了大量“備戰(zhàn)”工作。出于災區(qū)孩子在心理上可能受到創(chuàng)傷的考慮,姚明預先演習了很多遍,要跟這些孩子們說什么話,要用什么樣的語氣和表情說,等等。章明基回憶,那個時候的姚明似乎比之前參加奧運會還要緊張。一個世界級體育巨星能夠把事情想得如此細致和到位,的確讓人感動和欽佩。這也說明,姚明對于孩子們的愛完全是發(fā)自內心的。
如今,姚明不僅通過自己的基金為四川、甘肅、云南等地的貧困孩子們建立了希望小學,更重要的是,他還帶動了社會上一大批人參與到慈善事業(yè)中去,正如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給予姚明的評價——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已經超出了體育的范疇。
篇三:姚明的故事
姚明1980年9月12日出生在當時著名的以籃球為職業(yè)的"亞洲第一夫妻"家里。()第一夫妻指的是身高:父親姚志源身高2.08米,母親方鳳娣身高1.88米。但如果說姚明的成功都得益于身高,得益于父母的職業(yè)遺傳,那就錯了。其實姚明小時候對籃球并不喜歡,更談不上出色,是父母對姚明既順其自然又積極引導,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長,尊重他的職業(yè)選擇,對他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培養(yǎng),才讓這顆體壇明星冉冉升起。
敦厚謙讓 樂于助人
姚明記憶中的樸素快樂的童年是在一條今天看起來又窄又短的公用走廊里度過的。上海住房緊張,他家住的是那種12平方米加6平方米的一室半型集體宿舍。公用地方小,勢必多了那種小伙伴間的摩擦。姚明小時人高馬大,但與同伴玩不但沒占便宜反而吃虧。一次,鄰家孩子向姚明母親告狀,說姚明欺侮他,母親便批評兒子,姚明也不解釋。后經過了解,母親知道不是這么回事。這時有鄰居說:"姚明這么單純老實,長大要吃虧的。"母親則說:"我相信姚明以誠待人,別人也會對他好的。"以后母親碰到什么事就都先問清楚,并經常教導姚明為人要寬厚大度,還告誡說:"你被別人欺侮,總有講理的地方。千萬不要別人不對,你也跟著不對。"
父母的教育使姚明敦厚謙讓。學校每次組織春游,他都讓座給弱小的同學,自己總是站在車后。小學四年級時他長到了1.70米,先是自己班里的高玻璃窗歸他擦拭,到后來任何老師、同學都可以對他說:"姚明,你幫忙擦一下我們教室的高玻璃窗!"他總是樂意地答應,從不斤斤計較。最后他"承包"了整所學校所有的高窗戶。這種敦厚善良在球場上也不時地顯現出來。
姚明小時候就有很強的榮譽感,排在隊伍后面的他在國歌聲中一臉羨慕地望著前面的少年升旗手將國旗徐徐升起。這種榮譽感也是促進姚明拼搏的動力。
循序漸進 不驕不躁
姚明小時候成績一般,小學一年級參加運動會才第一次投籃。在籃球架前,老師問:"同學們,投籃比賽讓誰投好呀?"其實目光已經投向姚明。誰都知道姚明父母是籃球運動員。同學們異口同聲地推舉姚明。姚明兩手捧著籃球,屏住呼吸,心怦怦跳,也許是緊張,他沒投中,籃球有氣無力地碰了一下籃板,落在地上蹦到一邊。他平生第一次投籃就在同學的期待中失敗了。而另一個小朋友用俗稱的"倒馬桶"業(yè)余動作倒準確投進了。姚明尷尬得滿面通紅。姚明其實并不喜歡籃球,他像一般的男孩一樣喜歡槍,喜歡看書,尤其愛看地理方面的書,甚至還對考古發(fā)生興趣。他還愛做航模,愛游戲機。總之,他愛好廣泛。
為籃球事業(yè)拼搏一生的父母,身上帶有傷病,一開始并不想兒子子承父業(yè)。父母還是想讓他讀個好學校,考重點中學?梢哉f,父母在姚明9歲那年送他去徐匯區(qū)少體校練籃球,無非是想沾打球的光考學校時加幾分。
從此,每當休息天或課余時,父親就在宿舍前的舊車棚邊與孩子玩籃球。父親做了個籃球網,投進了便買小玩意兒獎勵他。再看姚明,未滿14歲身高近2米。就身高來說是打籃球的好料。因此,父親也著意對兒子進行培養(yǎng)。漸漸地,籃球給姚明帶來越來越多的成就感。他也越來越發(fā)覺其中的魅力。
徐匯區(qū)少體校分尖子、重點、普通三種班。姚明一開始在普通班,每天只有5元錢補貼。人高馬大的籃球隊員對父母的經濟壓力是很大的。他家境貧寒,父母兩人的收入只有100元,只能節(jié)衣縮食省給兒子。姑姑帶來的雞,他一下子能吃1只,蛋一口氣能吃6個。為了給兒子補充營養(yǎng),父母到處托人弄牛奶票。
剛到少體校時的姚明,除了身高,沒別的優(yōu)勢。但他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認真。憑著這點,他的天賦一點點得到開拓,很快從普通班跳到重點班再到尖子班。
指導切磋 走向世界
父母對姚明比較低調。姚明在少體校的訓練中由于認真刻苦,不久便成為一顆少年新星進入了上海市少體校。這時媒體要采訪姚明,母親拒絕了。母親認為媒體的宣傳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她希望兒子腳踏實地而不是在媒體的夸耀中飄飄然。也應該說姚明正碰上好時候:體改風起云涌,全國籃球賽專業(yè)聯賽從12座城市開始,CBA誕生。1996年姚明16歲,上海東方籃球俱樂部正式成立,有了高水平外援,對幫助姚明提高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父母也是姚明最好的老師。看球賽時,一家三口圍著討論技藝。一次,看了一場北京隊的比賽,打單濤和巴特爾的"雙塔"戰(zhàn)術。姚明記得單濤有一個動作,是用肘直接架著別人上去的。母親說,你要學學這種動作,要學會利用自己的身體。后來姚明回憶說:"母親的話提醒了我,至少我會用肘了。這樣我的進攻性比較強了。"
父母經常指點姚明。東方男籃主場比賽,父母每場都去,在球場可以與兒子聊一會兒,探討球藝。打客場,父母坐在電視機前,討論著兒子的球藝。對兒子防守、進攻、打球態(tài)度一一細評。2001年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期間,前幾場姚明發(fā)揮得不好,父母便在電話里安慰他、鼓勵他。
姚明于1997年八運會開始了他的籃球生涯。從CBA聯賽到亞錦賽、奧運會,南征北戰(zhàn)四處奔波。每年就幾天在家里,他不要父母休假陪他,而是一個人在家睡覺。母親知道兒子最需要的是睡眠,也就由他去了。春節(jié)也就是在家吃頓年夜飯,年初一就得趕回去?梢哉f,姚明的每一步成長,都有父母的心血。
父母、老師、教練對姚明的培養(yǎng)是量體裁衣式的,從單獨為他設計訓練方案到不忙于讓他過早進入NBA,他們不急于求成而又嚴格要求的科學方法,都表明了順其自然而又積極引導的策略。正是這些鑄就了他一連串扎實成長的足跡:16歲進上海男籃,17歲出戰(zhàn)八運會,19歲進國家隊,21歲被NBA選為狀元秀,成為休斯頓火箭隊主力。
在雅典奧運會上,姚明成了中國體育代表團的旗手,有多少人在呼喚:“姚明,姚明,中國人,了不起!”這時的他是多么自豪!
【姚明的故事】相關文章:
姚明打籃球有什么技巧10-19
貝爾的故事名人故事08-12
貝多芬的故事勵志小故事03-02
秦朝勵志的故事 【名人故事】08-13
大魚的故事勵志小故事07-29
謙虛鬧的笑話的故事睡前故事12-19
我身邊的廉潔故事 【名人故事】08-14
別讓故事只是故事的勵志文章08-03
名人故事的12-13
捉襟見肘的故事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