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日韩AⅤ综合手机在线观看,激情婷婷久久综合色,欧美色五月婷婷久久,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人人澡

  • <abbr id="uk6uq"><abbr id="uk6uq"></abbr></abbr>
  • <tbody id="uk6uq"></tbody>
  • 三字經(jīng)的全文及解釋

    時間:2022-07-09 21:16:18 三字經(jīng) 我要投稿

    三字經(jīng)的全文及解釋

      《三字經(jīng)》與《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度纸(jīng)》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精心搜集的三字經(jīng)的全文及解釋,歡迎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三字經(jīng)的全文及解釋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解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每個人都是一張白紙,不知害人,既為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習環(huán)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2、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解釋】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解釋】戰(zhàn)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

      4、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解釋】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5、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解釋】僅僅是供養(yǎng)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6、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8、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jié)和知識。

      9、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10、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

      【解釋】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愛。

      11、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

      【解釋】人生急當首務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親事長,必要盡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見天下之事,以廣其所知,多聞古今之理,以廣其所學。知十百千萬之數(shù)為某數(shù),識古今圣賢之事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解釋】我國采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shù)字,然后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釋】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14、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解釋】什么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解釋】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huán)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jié)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huán)往復,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解釋】說到東、南、西、北,這叫做”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shù)。

      【解釋】至于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jù)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shù)字和組合變化而產(chǎn)生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釋】”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19、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解釋】太陽行走的軌跡叫做黃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間,這個平面叫做赤道。根據(jù)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古人不知道地球是球體,所以古人所說的赤道應該就指的是他們所生活的這個平面。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解釋】在赤道地區(qū),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解釋】我國氣候冷暖勻稱而有霜露。右邊是高原,左邊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解釋】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23、曰岱華,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解釋】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岳“,就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三十五。

      【解釋】中國漢時以轄九州統(tǒng)管全國,現(xiàn)為省,總共三十五個。

      25、曰士農(nóng),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解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分子、農(nóng)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26、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釋】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作為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葆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解釋】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于植物,在陸地上和水里到處都有。

      28、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解釋】蟲、魚、鳥、獸屬于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9、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解釋】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粱,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解釋】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谷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后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后,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解釋】高興叫做喜,生氣叫做怒,傷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懼,心里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做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32、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解釋】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五行中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解釋】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釋】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解釋】我國古代人把制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xié)。

      【解釋】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解釋】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38、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解釋】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孫和玄孫。從高祖父到玄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tǒng)的承續(xù)關系。

      39、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解釋】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40、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解釋】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

      【解釋】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42、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解釋】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43、禮樂射,御書數(shù)。古六藝,今不具。

      【解釋】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shù)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xiàn)已經(jīng)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44、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解釋】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xiàn)今社會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于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解釋】我國的文字發(fā)展經(jīng)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46、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解釋】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47、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解釋】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并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48、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解釋】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49、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解釋】《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有關孔子言論的一部書。

      50、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解釋】《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yǎng)、發(fā)揚道德仁義等優(yōu)良德行的言論。

      51、作中庸,乃孔汲。中不偏,庸不易。

      【解釋】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汲,”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52、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解釋】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53、四書熟,孝經(jīng)通。如六經(jīng),始可讀。

      【解釋】把四書讀熟了,孝經(jīng)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jīng)這樣深奧的書。

      54、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jīng),當講求。

      【解釋】《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jīng),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應當仔細閱讀。

      55、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解釋】《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huán)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56、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解釋】《書經(jīng)》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tài)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解釋】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58、大小戴,注禮記。述圣言,禮樂備。

      【解釋】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圣賢的著作,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59、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解釋】《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60、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解釋】后來由于周朝的衰落,詩經(jīng)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xiàn)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辨。

      61、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解釋】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62、經(jīng)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解釋】經(jīng)傳都讀熟了然后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并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解釋】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64、經(jīng)子通,讀諸史?际老,知終始。

      【解釋】經(jīng)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后,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65、自羲農(nóng),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解釋】自伏羲氏、神農(nóng)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后人尊稱他們?yōu)?rdquo;三皇“。

      66、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解釋】黃帝之后,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zhèn)涞乃矗趦晌坏弁踔卫硐,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67、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解釋】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zhèn)涞木醣缓笕朔Q為三王。

      68、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解釋】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jīng)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tǒng)治。

      69、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解釋】湯朝征討夏朝,定國號為商,過了六百多年,直到紂的滅亡。

      70、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解釋】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后延續(xù)了八百多年。

      71、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解釋】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后,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fā)生戰(zhàn)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72、始春秋,終戰(zhàn)國。五霸強,七雄出。

      【解釋】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zhàn)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zhàn)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73、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解釋】戰(zhàn)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tǒng)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后,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74、高祖興,漢業(yè)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釋】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75、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

      【解釋】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xù)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76、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解釋】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后來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炎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77、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解釋】晉朝王室南遷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建在金陵。

      78、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興高齊。

      【解釋】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后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覺篡了位,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齊。

      79、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tǒng)緒。

      【解釋】楊堅重新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歷史上稱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后,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80、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chuàng)國基。

      【解釋】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后隋朝滅亡,他戰(zhàn)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81、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解釋】唐朝的統(tǒng)治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qū)別,歷史上稱為后梁。

      82、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解釋】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

      83、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解釋】趙匡胤接受了后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zhàn)的局面。

      84、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解釋】北方的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后蒙古人滅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統(tǒng)一了中國。

      85、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解釋】元朝的疆域很廣大,所統(tǒng)治的領土,超過了以前的每一個朝代。然而它只維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農(nóng)民起義推翻了。

      86、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解釋】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最后推翻元朝統(tǒng)治,統(tǒng)一全國,建立大明,他自己當上了皇帝,年號洪武,定都在金陵。

      87、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解釋】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國都由金陵遷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傳了十六個皇帝,直到崇禎皇帝為止,明朝就滅亡了。

      88、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解釋】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起義,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破北京,迫使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最后滅亡。

      89、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釋】清軍入關后,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亂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90、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夸。

      【解釋】順治皇帝以后,分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四位皇帝,在此期間,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國家也比較強盛。

      91、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解釋】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發(fā)生了變亂,英軍挑起鴉片戰(zhàn)爭。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法國神父被殺為由組成聯(lián)軍,直攻北京。

      92、同光后,宣統(tǒng)弱,傳九帝,滿清歿。

      【解釋】同治、光緒皇帝以后,清朝的國勢已經(jīng)破敗不堪,當傳到第九代宣統(tǒng)皇帝時,就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93、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解釋】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統(tǒng)治,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憲法,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tǒng)。

      94、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解釋】以上所敘述的是從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國的古今歷史,我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亂興衰,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95、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解釋】中國和歷史書雖然紛繁、復雜,但在讀的時候應該有次序:先讀《史記》,然后讀《漢書》。

      96、后漢三,國志四。兼證經(jīng),參通鑒。

      【解釋】第三讀《后漢書》,第四讀《三國志》,讀的同時,還要參照經(jīng)書,參考《資治通鑒》,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的治亂興衰了。

      97、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解釋】讀歷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歷史資料,了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98、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解釋】我們讀書學習,要有恒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99、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

      【解釋】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偉大的圣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100、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解釋】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jīng)做到了中書令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jīng)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101、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解釋】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102、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釋】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fā)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戰(zhàn)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103、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解釋】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里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條件下繼續(xù)求學。

      104、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解釋】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仍堅持讀書。

      105、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奮,讀書籍。

      【解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老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后來成了大學問家。

      106、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解釋】像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后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fā)奮讀書,才不至于將來后悔。

      107、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解釋】宋朝有個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

      108、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解釋】梁灝這么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驚異,欽佩他的好學不倦。而我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無量。

      109、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解釋】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吟詩,后來當了秘書監(jiān)著作郎。另外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

      110、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解釋】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贊賞和稱奇,我們正值求學的開始,應該效法他們,努力用功讀書。

      111、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解釋】在古代有許多出色的女能人。象東漢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聲好壞,晉朝的才女謝道韞則能出口成詩。

      112、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解釋】像這樣的兩個女孩子,一個懂音樂,一個會做詩,天資如此聰慧;身為一個男子漢,更要時時警惕,充實自己才對。

      113、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解釋】唐玄宗時,有一個名叫劉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歲,就被推舉為神童,并且做了負責刊正文字的官。

      114、彼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解釋】劉晏雖然年紀這么小,但卻已經(jīng)做官來,擔當國家給他的重任,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后世。

      115、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曷為人。

      【解釋】狗在夜間會替人看守家門,雞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能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么資格稱為人呢。

      116、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解釋】蠶吐絲以供我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制蜂蜜,供人們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

      117、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解釋】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后能夠學以致用,上替國家效力,下為人民謀福利。

      118、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解釋】如果你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人民就會贊揚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榮耀,給連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給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樣。

      119、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jīng)。

      【解釋】有的人遺留給子孫后代的是金銀錢財,而我并不這樣,我只希望他們能精于讀書學習,長大后做個有所作為的人。

      120、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解釋】反復講了許多道理,只是告訴孩子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而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三字經(jīng)的全文及解釋】相關文章:

    《三字經(jīng)》全文解釋09-23

    三字經(jīng)解釋全文09-19

    三字經(jīng)全文的解釋07-22

    經(jīng)典三字經(jīng)全文解釋07-22

    三字經(jīng)全文解釋「經(jīng)典」07-22

    三字經(jīng)全文解釋07-19

    三字經(jīng)全文解釋經(jīng)典07-21

    三字經(jīng)全文及解釋06-07

    《三字經(jīng)》全文解釋分享09-22

    《三字經(jīng)》全文帶解釋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