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元旦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小學生
元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法定節(jié)日,每年都會放一天假期來慶祝元旦,那么關于元旦的手抄報怎么制作呢?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學生元旦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元旦手抄報版面設計圖
元旦手抄報版面設計圖1
【元旦手抄報內(nèi)容資料】
元旦的由來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jié)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歷來元旦指的是夏歷(農(nóng)歷、陰歷)正月初一。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在歷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zhuǎn)1周為1年。但是由于地球繞太陽運轉(zhuǎn)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guī)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歷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他規(guī)定以農(nóng)歷正月為“元”,初一為“旦”。后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chuàng)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guī)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元旦手抄報版面設計圖2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決定采用國際通行的公歷,"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于是將農(nóng)歷元旦改為“春節(jié)”,而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新中國成立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
現(xiàn)在,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因為他們多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歷。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歷法傳統(tǒng)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jié)氣候的不同,因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這也使得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更顯民族的特色了。
中國的元旦介紹
中國的元旦,據(jù)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tǒng)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guī)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nóng)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guī)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并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nóng)歷正月初一改為“春節(jié)”。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定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而以西歷的 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我國的法定節(jié)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qū)的法定假日。
節(jié)日習俗系列
古代元旦習俗
民以食為天,在中國古代,完成了莊稼的收割,勞作一年的人們會準備豐厚的食物來迎接春天,即“五谷皆熟為有年”,俗稱“年”。在宋代就有燃放鞭炮,逛年會,吃團圓餐的記載。
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中提到:“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馎饦,或此之類。”說明當時汴梁百姓會準備面條之類的食物來過年。元旦的習俗逐漸形成。
新中國成立后的元旦習俗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我國采用公元紀年法,元旦就是陽歷新年。元旦放假三天(今年放假改革,只放一天),元旦就成了我國重要的節(jié)日組成。元旦的喜悅一直延續(xù)到農(nóng)歷春節(jié)。團圓、祭祖、吃餃子,賞花燈,成為每個中國百姓,每個家庭度過新年的習慣。
北方的元旦習俗
我國的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開始,農(nóng)閑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jié)束。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腌菜、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腌雪里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蘆,象征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zhuǎn),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lián),文娛活動應接不暇。山東在元旦這一天學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來年金榜題名。
南方的元旦習俗
較之于北方元旦習俗之 “俗”,南方元旦的習俗則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jié)把竹竿束于草上,點火燃燒,稱為“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為“捧元寶”。
在福建,閩音“春”與“剩”相同,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 “春飯”。春飯是 “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廣東,元旦拜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也是吉祥如意,來年結(jié)余的象征。
【元旦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小學生】相關文章:
元旦手抄報版面設計圖07-05
元旦手抄報版面設計圖06-05
元旦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07-04
新年手抄報版面設計圖07-05
元旦節(jié)手抄報版面設計圖07-07
手抄報版面設計圖07-03
手抄報的版面設計圖06-28
手抄報的版面設計圖片06-20
新年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