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觀書有感·其一原文、翻譯、賞析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到底應(yīng)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書有感·其一原文、翻譯、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書有感·其一原文、翻譯、賞析 1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代·朱熹《觀書有感·其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注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fēng)定!
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xué)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會。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xué)習(xí)中不斷地學(xué)習(xí)、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廣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廣,形是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就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xué)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nèi)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廣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就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廣不斷學(xué)習(xí)新就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xué)問或藝術(shù)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fā),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就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廣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shù)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shù)感覺,詩中就是以是征的手法,將這種內(nèi)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是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nèi)心的不竭藝術(shù)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是地比廣豐富的書法藝術(shù)靈感才是書法藝術(shù)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
觀書有感·其一原文、翻譯、賞析 2
原文: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通:哪)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注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fēng)定!
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xué)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會。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xué)習(xí)中不斷地學(xué)習(xí)、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賞析:
賞析一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xué)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nèi)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xué)習(xí)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xué)問或藝術(shù)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fā),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shù)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shù)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nèi)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nèi)心的不竭藝術(shù)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shù)靈感才是書法藝術(shù)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
賞析二
這是一首抒發(fā)讀書體會的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一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鞍氘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tài)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xiàn)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著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里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薄皢柷钡摹扒,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于“它”的意思,這里是指方塘!皢柷本褪恰皢査。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并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里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jīng)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態(tài)。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并沒有結(jié)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么這么“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扒濉钡貌粌H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這么一種細致的情態(tài)。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xiàn)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觀書有感·其一原文、翻譯、賞析 3
觀書有感·其一
朱熹〔宋代〕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的,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注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鑒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的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fēng)定!辫b: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xué)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疤旃狻本洌菏钦f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徘徊:來回移動。為:因為。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會。那:怎么的意思。清如許:這樣清澈。如:如此,這樣。清:清澈。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xué)習(xí)中不斷地學(xué)習(xí)、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xué)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nèi)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xué)習(xí)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xué)問或藝術(shù)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fā),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shù)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shù)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nèi)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nèi)心的不竭藝術(shù)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shù)靈感才是書法藝術(shù)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
賞析二
這是一首抒發(fā)讀書體會的哲理詩。
“半畝方塘一鑒開”,朱熹在山村里讀書,興味正濃。他悠然自得地抬頭一看,眼前是一方半畝大小的池塘。這本是最平凡不過的景象,在中國南方的村落中,這樣的池塘隨處可見。但到了朱熹的筆下,它卻獨有一種深刻的寓意。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點是清澈,他用了一個比喻,那就是“鑒”,也就是鏡子。在文學(xué)的角度上,這個譬喻并不出奇,但在理學(xué)的思想體系中,它卻具有深刻的哲理內(nèi)涵。在儒家看來,人生活在紛繁復(fù)雜的世界中,要面對種種誘惑與干擾,而君子的道德修養(yǎng)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說的“知者不惑”。這種境界仿佛一面明鏡,它能夠照見人間的各種事物,而不落一絲一毫的灰塵!笆ト酥娜缑麋R止水,物來不亂,物去不留”,便是這層含義。
看著眼前的池塘,朱熹體會到內(nèi)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猶如明鏡一般。鏡子雖小,卻能照進整個天地。因此,這區(qū)區(qū)半畝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氣象——“天光云影共徘徊”。盡管它小,卻能倒映出長天無垠、云影悠悠。在這里,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觀賞事物的心靈境界。寫這首詩時,朱熹正處在人生的逆境,他在小山村中讀書講學(xué),不過是為了避禍而已。盡管如此,他的內(nèi)心世界卻是充實而自信的,在他胸中包含著人間萬象,惦念著天下蒼生。正因為這種博大的胸襟,眼前這方小小的池塘,卻也吞吐著宇宙萬象。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薄皢柷钡摹扒,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于“它”的意思,這里是指方塘。“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并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里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jīng)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態(tài)。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并沒有結(jié)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皢枴蹦莻“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么這么“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
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扒濉钡貌粌H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這么一種細致的情態(tài)。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xiàn)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xué)家、思想家、哲學(xué)家、教育家、詩人、閩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xué)的大師。
觀書有感·其一原文、翻譯、賞析 4
古詩原文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通:哪)
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wèn qúnǎdéqīng rú xǔ?wèiyǒu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翻譯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注釋解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fēng)定!
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xué)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會。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xué)習(xí)中不斷地學(xué)習(xí)、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創(chuàng)作背景
《觀書有感二首》是宋代學(xué)問家朱熹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描繪其“觀書”的感受,借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詩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xiàn)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第二首詩借助巨艦無人能推動卻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藝術(shù)創(chuàng)作需要靈感的道理。全詩寓哲理于生動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墮理障,富于理趣,一直為人傳誦。
詩文賞析
《二首》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nèi)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xué)習(xí)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xué)問或藝術(shù)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fā),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shù)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shù)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nèi)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nèi)心的不竭藝術(shù)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shù)靈感才是書法藝術(shù)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
作者介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
【觀書有感·其一原文、翻譯、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愛蓮說原文及翻譯賞析10-28
中秋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0-30
活板原文及翻譯賞析01-25
袁枚《所見》原文翻譯賞析09-21
將進酒原文翻譯及賞析07-22
《觀獵》作品原文及對照翻譯古詩詞賞析11-25
《秋興八首》(其一)原文及對照翻譯09-09
李清照《聲聲慢》原文及翻譯賞析09-26
贈劉景文原文及翻譯賞析04-06
觀書有感·其二原文及賞析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