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我們有一些啟發(fā)后,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心雕龍》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1
經過老師的提點,了解到一個文史知識:古人認為樂府是歌,而非詩,雖然今天我們將樂府視為古詩之一種,而且從這篇的舉例當中也可以對此進行佐證。通讀全篇我仍然對于“詩”與“歌”、“樂府”之間的界定有點模糊,從開篇第一句對“樂府”的定義:“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彼坪蹩梢哉J為有“五聲”“十二律”的樂章就是“樂府”。放在我個人更通俗一點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調配合,能演唱出來的就算“樂府”。如果照著這個概念去推論的話,可以聯(lián)想到今天的歌曲,但這種類比可能僅僅是流于形式上的對照,從實際內容上來比較,樂府的藝術水平比現(xiàn)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那么這里就有一個小小的疑問,《詩經》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來的么,是不是因為缺少曲譜,所以是有所區(qū)別的?
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詩》頗為接近,從樂府的發(fā)源到作者所處時期的樂府詩進行了梳理,為樂府的文學史、文學批評史提供了不錯的參考。
作者大部分僅對樂府詩的音樂形式進行剖析和論述,主要的論述對象是“樂體”,因為這是樂府詩有別于其他文體的最主要的特點。樂府詩的最高標準是歌辭與聲律的相配,歌辭“雅正容典”,聲律則要求“中和之響”,“和樂精妙,故表里而相資矣!蹦苓_到這樣的標準,就是集“形式美”與“內容雅”為一體,作者認為這樣表里相稱的樂府詩才是好的。
自從古樂逐漸衰微,雅正的音樂難以恢復,作者在時間軸上從前往后的不斷梳理中發(fā)現(xiàn)了兩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書導致經典的流失,統(tǒng)一演奏樂器、音調等當面的記錄也消亡,音樂聲律需要重新不斷地調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樂容易傳播,人們也喜歡這種不斷變化的新鮮感,而雅正的音樂,則讓人聽了容易打瞌睡發(fā)呆。所以“正音乖俗,其難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難,作者仍然強調音樂的雅正作用和對此的不斷追求,因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動八風”,這才是樂府詩這種文學形式應該具有的積極意義。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2
詮,意為詮釋,進入漢代,“賦”發(fā)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學樣式,枚、馬、揚、王等名家杰作不斷,因此第八篇專門對這一體進行了評述。
第一部分講賦的起。在《詩經》里它是六義之一,鋪陳采,繪事寫志,但在其他書籍里,它又是與詩不同的另一種體,區(qū)別在于它不能像詩一樣歌唱。作者認為賦起于《詩》,從楚辭中得到發(fā)展,最后通過荀況等大家的實踐創(chuàng)作才壯大成為一種獨立的體的。說實話,本人在學習階段也常覺得挺混亂的,有些學史上早期并沒有把賦單獨列成一體,另外還有騷體賦這一說,如果把楚辭和賦視為兩種體,那似乎騷體賦歸于哪一種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漢時期的具體創(chuàng)作實踐,這一時期賦體的作者增多,創(chuàng)作也很興盛,題材擴大到宮室苑囿,飲宴狩獵,述行序志。體結構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亂。另外還有所謂的小賦,主要寫些“草區(qū)禽族,庶品雜類”。第三部分則進一步對漢魏各家的特點進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對賦體的創(chuàng)作原則進行了闡釋,“詩賦欲麗”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共識了。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麗詞雅義,符采相生”。他強調情以物興,物以情觀,但同時仍放不掉風軌勸誡之旨。他提出賦體的理想標準是“寫物圖貌,蔚似雕畫,風歸麗則,辭剪美稗!
賦體,我讀得不太多,閱讀感受非常淺薄。《詮賦》提到“情以物興”,“物以情觀”,就具體的篇什說,覺得實踐上可能還是有所偏離的吧,感覺打開一篇,大量的名詞,幾乎有炫耀博識的嫌疑了。馬、揚是大家,揚揚散散一大篇,讀完能記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動人。個人偏好小賦,紀行序志都很真切。老實說,賦體到了現(xiàn)代,閱讀隔閡真的蠻大了,特別是博物類的,好多名詞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加上為了寫得華美,用詞都要求雅麗,讀起難免“隔”,加之形式上的鐐銬,創(chuàng)作和閱讀都不太順暢。個人覺得要讀懂賦,可能有一個關鍵性的東西遺失在了我們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那就是音樂性。大部分的人讀賦,最先做的,多數(shù)應該是耐著性子看成百個注釋。我曾經有一個比較有趣的閱讀體驗,以舞配賦,表演者是兩只南派改良的新式木偶(“BD”系統(tǒng),即可動關節(jié)人形),配以閔南方言,以小鼓為節(jié),賦的音樂性被最大的發(fā)揮出,漢宮的豪麗,宮中麗人的盛妝,真的能在那種氛圍中被千年之后的讀者感受到。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3
時至劉勰去世,將近十五個世紀,但是他的名字在現(xiàn)在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文心雕龍》更可以稱得上是絕世大作!段男牡颀垺愤@種文學巨作頃刻間注入我的腦海,沖擊著我的感官,我想,是劉勰的智慧洞徹了我的靈魂,讓我在這一刻與之共鳴。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勾勒出一個以“道,圣,人”為核心的和諧之圓,同時又從“道,圣,人”流動地,動態(tài)地,自然地過度到“宇宙,想象,語言”。在這由外因到內涵的發(fā)展過程中,在這和諧之圓的中心,我品味到兩個字——體會,文學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靈性的融合。這樣一來遵循這種思路的開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風光旖旎,芳草鮮美,驚奇迭現(xiàn)的精美文字景觀中,感性地滋養(yǎng)自己文學的靈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繽紛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貴的文學“灌頂”!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發(fā);“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崩畎椎脑品c綴了滄浪之水;“金戈鐵馬去,馬革裹尸還”陸游的夢鄉(xiāng)回蕩著鐵騎錚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掙脫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難,顯露出普度眾生的情懷;“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開了文學神秘的面紗。當我站在《文心雕龍》的高度重新去細細體會,品味文學,我發(fā)現(xiàn)了文學的真實足以穿透時空,足以穿透心靈。
誠然,《文心雕龍》用將古典的才智和韻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賞心悅目;它有關寫作的具體建議直到今天仍具有無可厚非的價值;它有關文學批評的精辟見解比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斌”和摯虞的“文章流別論”都更具深度和廣度。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龍》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達了一種文學觀。這是我從未思考過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劉勰卻把它那么清晰地滲透在它的作品中。劉勰的文學觀,視文學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觀,世界觀,文學觀巧妙地結合,從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廣度去審視這三者的因果循環(huán)。這一觀點為中國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學的精神,具體來說就是一種人文精神。文學和文學的活動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人文的訴求。劉勰通過對文學外因的追溯,把文學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過揭示文學的內因,把文學的創(chuàng)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與詩學:兆世之言》曾寫:“模仿、表現(xiàn)、甚至表達這類概念永遠不會改變文學的從屬地位,也就是說文學總是晚于又僅次于“原作”(就表達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狀態(tài))!眲③牡奈膶W觀擺脫了這種缺陷,因為劉勰把文學看作是宇宙呈現(xiàn)過程的必要階段,用劉勰的話講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這樣理解的:文學既是物質和精神世界的紐帶,又是它們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而它們相應的也是文學的根源。我們不必穿洋過海,但是我們在文學的世界里卻可以身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當胸生成云,決眥入歸鳥”的泰山極頂,還有那“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九曲,“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古樸塞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秀麗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邊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綠色,你也可以在西湖邊聆聽柳浪與黃鶯的對話;你可以“小橋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風瘦馬”;你可以手持長劍,獨立朔漠,感受“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你也可以手握畫筆,船頭簪花寫韻,領略一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閑適。從西域到東海,從朔北到江南,綺麗的風光為文學增添了一筆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龍》在整個文學史上,在整個文學發(fā)展過程中,應該算是一座里程碑了。我想劉勰正在通過《文心雕龍》與我們共鳴,給我們帶來最直接震撼。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4
《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是南北朝時期的人。《文心雕龍》全書五十篇,其結構經過精心安排而布局嚴整,其理論觀點之間講究次序而回環(huán)照應、互相補充而邏輯嚴密,形成一個完整、精密的系統(tǒng)。在中國文藝理論和美學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統(tǒng)而龐大的理論體系的著作,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序志》有云:“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云極矣!边@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而言,乃是以道為根本、以圣人為老師、以儒家經典為主體、以緯書為參考、以《離騷》為變體,從而體現(xiàn)出劉勰論文的基本觀點;二是就文章寫作而言,“為文”的根本問題,也都包含其中了。這五篇可以說是劉勰文章的樞紐。
文章以“原道”開篇,把文章的由來和道家的“道”關聯(lián)起來。劉勰對文學現(xiàn)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不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難得一見的。他所作的這種思考不僅是“明其本然”的問題,而且象征著文藝觀念的真正自覺,而且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劉勰雖然運用了道教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劉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劉勰看來無論道家、佛家還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異,但是他們的終極追求都是一樣的。
《原道》開篇而謂:“文之為德也,大亦!”這既是《原道》的開篇語,更是《文心雕龍》的開卷語。它陳述了這樣一個事實;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瓷先ブ翞槠揭,但是實際上,這是對整個“文”的概括,他向人們展示了文學在當時的歷史地位,承認“文”的巨大作用,這也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礎。也只有在這時,探討“為文之用心”才成為一件重要的事實。
劉勰在《宗經》里抓住了文章寫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現(xiàn)人的心靈和性情的美。從而劉勰得出了文章寫作的原則和規(guī)律,他說:“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軌,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兒不誕,四則義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可以說這里的六義就是文章寫作的具體化。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文心雕龍讀書筆記11-14
《文心雕龍》的讀書筆記12-31
文心雕龍初探10-16
《文心雕龍》讀后感10-25
淺談《文心雕龍》中的“風骨”11-05
淺析《文心雕龍》的理論構架04-18
《文心雕龍》中的意象批評分析08-15
文心雕龍寫作指導的四心技法論文09-27
中國文學要籍:《文心雕龍》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