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在瑞典進修的時候,學了一門叫Retorik(修辭學)的課程,教材中用到的例子,居然也是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書上說,這是20世紀最經典的演講范本。瑞典老師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引導我們討論這篇演講的修辭技巧,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對這些“夢想”逐一進行解構。越解構便越覺得,原來馬丁·路德·金的這些“夢想”,也是經過精心雕琢的,這時我也悄悄產生了一個疑問:當“夢想”成為一種宏大的修辭手法,會不會多少有些刻意的成分在里面?
所以,如果直指內心,讓你不假思索地說出自己最真實的“夢想”,你的答案會是什么?我突然發(fā)現,原來我的夢想,都不是那么理直氣壯,甚至有些羞于開口,是“不足為外人道”的……
那就挑一個勉強能說的吧。我有一個夢想,就是有一天能成為陳奕迅香港紅館演唱會的嘉賓,當陳奕迅唱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出現在舞臺中央,他隆重介紹說,這位是華語樂壇最厲害的高人,以前一直隱身在幕后,有娛樂圈“黃藥師”之稱。然后我開始用粵語跟萬名觀眾互動,妙語連珠,上演了一場個人脫口秀,將全場氣氛引爆。然后我翻唱起陳奕迅的歌,一首接一首,風頭直壓他本人。等到第二天,所有報紙的娛樂版上全是我的照片……不止是陳奕迅,容祖兒、方大同、側田、衛(wèi)蘭、何韻詩、鄭秀文……他們全是我的圈中好友,等我自己在紅館開演唱會的時候,他們悉數到場成為我的嘉賓,我也因此被稱為華語樂壇人緣兒最好的巨星……
怎么樣,活脫脫一個白日夢吧?可是夢想夢想,難道不就是這樣的嗎?
很多年前,我曾讀到一個作家說,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諾貝爾、奧斯卡和格萊美的“三冠王”。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在35歲之前拿下諾貝爾文學獎,我才不要像特朗斯特羅默那樣,等到80歲的時候才得獎,那還有什么意義,我要做諾獎史上最年輕的得主……
如今,眼看著我直奔35歲而去,可是諾貝爾委員會好像還沒有注意到我——不過這又有什么關系?等我寫完這篇稿子,我就要出發(fā)去參加單位的年會了,我已經練了很久,打算K一首陳奕迅的歌。那個“三冠王”的夢想,我猜最后大約會演變成這個樣子:因為我是教瑞典語的,所以每年諾貝爾頒獎的日子,我都會應約寫上幾篇專欄,或是去電視臺做個翻譯——你看,我曾那么接近諾獎。閑暇的時候,編個劇本拍個DV上傳到網上,運氣好的話也許能賺些點擊率,就算是過了一把奧斯卡電影導演的癮。至于格萊美獎,我唱著陳奕迅的歌,在單位的年會上抽個三等獎——嗯,眼下對我而言,這也許是最有可能實現的夢想。
更多職場勵志推薦:
明天比今天要更優(yōu)秀
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
我的處境并不算最糟糕的
人生就是一次無法重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