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錢鐘書《圍城》中的文化底蘊
《圍城》這部小說,除了對人生的虛無、價值喪失以及荒唐墮落進行深刻地呈現(xiàn)和反思,更多還表現(xiàn)出人類自身絕望、軟弱的人性特征,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圍城》中的文化底蘊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摘要:錢鐘書的《圍城》可謂是家喻戶曉,而這與《圍城》里的深刻文化底蘊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本文圍繞錢鐘書先生提出的“圍城中的人想要逃出來,圍城外的人想要沖進去”的文化諷喻,從小說中的人生文化困境、人性軟弱的文化呈現(xiàn)以及小說的諷喻文化三個方面,對《圍城》這部小說當中的文化底蘊進行解讀和探索。
關(guān)鍵詞:錢鐘書 《圍城》 人性 封建主義
偉大的作品不僅在文學層面上對閱讀的人產(chǎn)生影響,更能夠從其他方面,如: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層面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錢鐘書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圍城》,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將中國和西方的文化進行結(jié)合,基恩瑞讓這部《圍城》當中的文化底蘊更為豐富,在精神和哲學的領(lǐng)域產(chǎn)生更深刻的批判力量,進而顯示出其獨特的文化底蘊魅力。
一、錢鐘書《圍城》的文化梗概
錢鐘書的《圍城》主要是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進行思考。在中國近現(xiàn)代的知識分子中,所面對的中國變幻莫測,而中國知識分子則從封閉的單一儒家文明中走出來,和外國的文化相互交接,因此其時代的使命和能力也都有所不同,需要更新的中心文化視野,來看待整個新的中國文化。
《圍城》以方鴻漸作為這一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其所缺乏責任感,也正是這個時代很多中國知識分子所缺乏的。方鴻漸在中國與西方文化互相交融的局面中,流露出一種文化的自卑情緒,也流露出自己對傳統(tǒng)封建主義文化的執(zhí)著,在這個情況下,《圍城》以幽默辛辣的批判,提出文化的自卑或者自大都是不可取的,中國的知識分子應該承擔起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責任,堅定地走下去。
《圍城》近乎哲學一般地講述了“圍城中的人想跳出來,圍城外的人則想走進去”的一種互相矛盾的文化心理狀態(tài),而知識分子的人生悲喜交加,一方面是由于現(xiàn)實世界的丑惡,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自身的局限。所以,《圍城》中所表現(xiàn)的就是一種文化、知識分子,乃至人與人之間的文化關(guān)系等。所以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值得細細思考品讀的。
二、《圍城》中的人生文化困境
《圍城》注重以具體的知識分子命運作為實例,以此對人生的悲喜命運的文化根源進行探索,更多還是對人所面對的文化困境進行判斷和呈現(xiàn),這樣一種具有哲學深度的探究方式,也是《圍城》深刻文化內(nèi)涵之所在,更多的富有形而上學的意味。
《圍城》小說的那個鐘,并沒有催人淚下的情節(jié),也沒有任何重大的歷史背景,所表現(xiàn)的就是普通生活中的人物,他們有著自己靈魂深處的悲涼,也有著與生俱來的孤寂,面對命運的無奈,F(xiàn)實世界在《圍城》中是一個充斥著丑惡、虛偽、無聊還有荒唐的世界,這種帶著謊言還有很多荒唐存在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小說中,不管是封建主義的鄉(xiāng)紳方豚翁以及身后的大家族,還是生活在上海這個光怪陸離的大都會中的方鴻漸以及他深厚那個掛名岳父所有的商人銀行中,亦或是書香門樓中蘇文紈的待客廳,還有眾多高級的知識分子所集結(jié)的三閭大學的校園之中,都充斥著現(xiàn)實世界當中的虛偽謊言以及無聊自私。這種已經(jīng)淪落到庸俗的世界,讓人無法真正去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沒有辦法擺脫這種無可奈何的人生文化困境。
在人類的社會之中,人和人之間的聯(lián)系是最為重要的,每個人自身的價值以及人生的意義,往往是和別人相對應的關(guān)系中得到體現(xiàn)的。而在《圍城》中的每一個悲歡共舉的生活具體場景之中,都透析著人和人之間的不和諧的關(guān)系,貌似兩只保持著距離的刺猬,一旦抱得很緊取暖,往往會刺痛對方身上的肉。在《圍城》中,便致力對這種人與人的文化隔閡進行刻畫,無論是親密的父子、夫婦還是朋友同事,乃至于情人之間,都流露著一種無法踏破的隔閡,主人公方鴻漸正是有著這樣的人生隔閡和痛苦,即使面對的是唐曉芙,他也有無法逾越的隔閡。
所以,方鴻漸對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很是苦惱,他認為自己無法容納的東西,可以通過排泄或是消化自行解決,但是唯獨情緒要和別人一起分享。而在這過程中,方鴻漸發(fā)現(xiàn)這樣容易因為自己的語言或者行為得罪人、冒犯人,所以方鴻漸深深覺得,人和人本來都是孤獨,每一個人要各歸各路。方鴻漸希望能夠走出舊式的婚姻模式,但是方鴻漸的父親卻沒有辦法認同他、理解他,當方鴻漸希望收獲美好、純潔的愛情時,卻沒有辦法去獲得他深深愛著的人,同時也是相愛的人對他的接受和諒解。當方鴻漸非常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之中,為了事業(yè)的成功不斷付出自己的辛勞之時,卻身不由己地面對著非常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最終在同事們的誣陷以及排擠中,丟掉了自己的飯碗。而方鴻漸最終希望能夠獲得最為圓滿的婚姻,希望能夠在家庭的港灣中得到身體和靈魂的歸宿與寄托,但到最后只能和自己的妻子格格不入。在多次波折、希望和失望的惡性循環(huán)中,方鴻漸以全部的`失敗告別了自己的人生探索,而一切的人生希望,最終歸于幻滅。
《圍城》中以方鴻漸這樣特別又普通的人來表現(xiàn)著人和人之間最為普遍的心理隔閡。方鴻漸從追求自己的人生,到一次次的幻想破滅,其根本原因就是人和人無法完全溝通的感情以及人自身所無法真正把持的命運。方鴻漸的無奈,是因為命運,也因為身邊環(huán)境的惡化,這里表達著人生的無奈以及艱澀。這一點其實是錢鐘書希望表達的一種人生哲學的思考,一種生命價值的追求無路可走以及對現(xiàn)實無可奈何的文化困境,人總會同步思考這兩個問題,追求和現(xiàn)實,最終往往只能滑落到一個痛苦的不均衡點,這個點表現(xiàn)在方鴻漸這些中國人身上,則是選擇現(xiàn)實,舍棄了追求和希冀。
三、《圍城》中人性軟弱的文化呈現(xiàn)
《圍城》這部小說,除了對人生的虛無、價值喪失以及荒唐墮落進行深刻地呈現(xiàn)和反思,更多還表現(xiàn)出人類自身絕望、軟弱的人性特征,對此,錢鐘書在該小說之中進行了深刻地諷刺。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價值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產(chǎn)生了二元的割裂,這種割裂,對于普遍的普通人性而言,往往會呈現(xiàn)出絕望,這就是人性的軟弱。人類所擁有的價值追求的熱情,一個方面是因為客觀的環(huán)境中有著巨大不可逆轉(zhuǎn)的力量,而另一個方面則是主觀上存在的脆弱,這兩者都足夠撲滅人類追求理想的火焰。 小說中,方鴻漸之所以會趕到幻想破滅以及絕望,不僅僅是因為自己所身處的現(xiàn)實世界是一個無序并且換湯的世界,也不僅僅是因為方鴻漸過著非常動蕩而且奔波忙碌的生活,其實還因為方鴻漸有著普通人都有的人格,來自于內(nèi)心深處的無力以及懦弱。因為自己的人格和現(xiàn)實的兩重擠壓,導致方鴻漸喪失了追求人生價值的勇氣,逐漸在荒唐的世界里變得消沉以及頹唐。方鴻漸經(jīng)常在嘲笑并且否定世界當中的虛偽、丑惡,但是他也正如他的好朋友趙辛楣所談到的,全無用處。雖然方鴻漸企圖通過諷刺現(xiàn)實來獲得自尊,但他仍然無法取得自信。這一點恰恰證明了,方鴻漸最大的問題,之所以會出現(xiàn)多次困窘,很大的原因是他常常陷入到內(nèi)心的進退兩難之中。如小說《圍城》中談到的一個情節(jié),方鴻漸一開始放開了感情,輕易地就被鮑小姐所戲弄,最終面對著心愛乃至相愛的蘇小姐,又沒有辦法對她吐露自己內(nèi)心當中真實的想法,最后又滑落到孫小姐的心計之中,任由她擺布,沒有真正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愛著孫小姐就和她結(jié)合。所以,從方鴻漸在小說中的愛情歷程,我們可以看出方鴻漸一次又一次地對人生、對所謂命運屈服,而事實上,是方鴻漸他自己內(nèi)心懦弱的人格作祟,也是他沒有真正勇氣去面對的人生最終結(jié)果。
方鴻漸就是一個普通的中國知識分子,他一方面不具備足夠的能力以及心智去把自己從困境之中拯救出來,又沒有真正的勇氣去離開世俗,追尋自己的世外桃源,所以方鴻漸只能夠在所謂的圍城之中不斷奔走掙扎,聽憑命運把他的欲望驅(qū)趕到世界上的任何的一片地方,而他的追求和靈魂便在這樣一種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抗議抱怨中漸漸萎靡消失。方鴻漸正是在不斷地失敗以及挫折當中,從追求愛情和自由,到麻木地接受了婚姻的圍城。從一開始對唐曉芙的熱烈追求,以及在愛情面前無比的坦誠,消除一切誤解,到最后變成對這樣一種追求的自我否定;從一開始對封建主義傳統(tǒng)婚姻的強烈反感,到最后居然滋生出贊嘆。在這里,錢鐘書先生以一句話來諷刺方鴻漸:“現(xiàn)在想想結(jié)婚之前把戀愛看得那樣鄭重,真是幼稚。早知道這樣,結(jié)婚之前那種追求、戀愛等等,全可以省掉,還是老式婚姻最干脆,索性誰也不用認識誰。”這樣的內(nèi)心感嘆,又何嘗不是對方鴻漸一生最大的諷刺呢?方鴻漸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原本是蔑視著一切庸俗,有著自己的興趣,追求的人,對于人生有自己想法的人,最終在和現(xiàn)實與自我人格的反抗中,死掉了靈魂。人生的殘酷,滋生了人類的軟弱,而人類的軟弱,縱容了人生的殘酷。
四、《圍城》中的諷喻文化
《圍城》當中有很多幽默的諷刺,這種諷刺不僅僅是對于方鴻漸進行諷喻,更是對所有庸俗人生和人性進行深刻地諷喻。例如,《圍城》中“圍城”這個比擬,就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諷喻。書中談到“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這個城,其實就是諷刺地比喻每一個現(xiàn)代的人格所面對的每一個選擇。當現(xiàn)代的人格如方鴻漸一般,面對著選擇但還沒選擇之前,總會思想前后,充滿追求地希望獲得自己的理想人生,可是這種希望在進去城里的時候,又轉(zhuǎn)化成為渴望逃離的思想。一次次沖進去,又一次次逃出來,無論是精神,還是身體,都會感到疲憊,都會在這種周而復始的痛苦中,感受到永無結(jié)局的永恒困境。方鴻漸的人生以“圍城”作為諷喻,的確有很深刻的抽象性,讓人能很形象地理解方鴻漸身上的文化特征,這一點,也正是錢鐘書先生匠心獨運之處。
《圍城》當中,對于“圍城”這個比喻和概念,錢鐘書在小說里對“沖進城里”以及“逃出城外”都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圍城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諷刺,每個人給自己設(shè)定了理想人生,例如,方鴻漸給自己定下了理想的人生和向往,他就已經(jīng)開始修筑著自己的圍城,而現(xiàn)實又是另外一部分的圍墻,這兩個圍墻合并到一起,就是一座封閉的圓形圍城。所以,方鴻漸一開始便是在圍城之外去追求自由、愛情,但是他其實也是在圍城另一個圍墻里,而方鴻漸從圍城的外圍,沖進了圍城之中,實際也是為了婚姻,為了事業(yè),最終又只能墜落到現(xiàn)實的低谷中。方鴻漸最終忍無可忍,決定再一次跳出這個圍城,其實他是否能夠走出去,錢鐘書先生并沒有在小說當中把這一點明確出來。從這一點的處理上,對于方鴻漸這種人生,錢鐘書其實是否定的,但是錢鐘書并不希望修筑一個思想的圍城,而方鴻漸,能否擺脫圍城,關(guān)鍵仍在于他自己。正如錢鐘書所說,人生雖然是痛苦的,但是并不是悲觀的,對于圍城里的方鴻漸,錢鐘書仍然給他一條出去的路。
此外,“圍城”還是一座文化的圍城,這一點錢鐘書在小說中的三閭大學,就巧妙地運用了這種諷喻。在三閭大學中,決定要在學校里面實行導師制度。導師制度其實是英國劍橋以及牛津大學對于學生的一種訓導方式,原本是學生和老師一起生活,平等相處的關(guān)系。不過在三閭大學中,卻變成了假道學的絕妙諷刺。
小說中的三閭大學正是處在文化的圍城之中,他們把封建主義的思想,加諸于導師制度上,西方的文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變成了一個畸形的制度,變成了連坐、男女授受不親的制度,所以三閭大學的教師趙辛楣就感慨“外國的東西,來中國,來一件,毀一件,中國真厲害”,這句話既幽默,又非常諷刺。知識分子的自我嘲諷,反倒把“圍城”當中的實質(zhì)給點出來了。而事實上,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與人生,必然是痛苦的,必然是要踏破圍城的,而這個過程,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雖然痛苦,但是不需要悲觀,前路就在腳下。
參考文獻:
[1] 王愛民:《解讀〈圍城〉中的現(xiàn)代憂患意識》,《河南農(nóng)業(yè)》,2007年第22期。
[2] 彭衛(wèi)紅:《論小說〈圍城〉的男權(quán)意識》,《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3] 齊松珍:《透過〈圍城〉反觀現(xiàn)代人的婚戀觀》,《中國校外教育》,2009年第7期。
[4] 常凌�、符銀香:《解讀〈圍城〉對蘇文紈的男性偏見》,《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10期。
【解讀錢鐘書《圍城》中的文化底蘊】相關(guān)文章:
1.錢鐘書圍城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