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現(xiàn)代外語教學法思想的演變及外語教學中對翻譯法的認識
論文關鍵詞:現(xiàn)代教學法 語法法 認識
論文摘要:本文對國外現(xiàn)代外語教學思想的演變作了簡要敘述,并介紹了外語教學法流派之翻譯法。說明翻譯法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對于我們理解中國這個特定國情下教學過程仍然存在翻譯法的現(xiàn)象和原因,對我們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英語教學方法是大有幫助的。
一、引言
現(xiàn)代外語教學是從十七世紀后才開始的,西歐幾個主要國家的和文字是在歐洲經(jīng)過文藝復興運動后才基本定型的,成為歐洲的所謂“現(xiàn)代語言”(Modern Languages),如英語、法語、德語等。于是產(chǎn)生了現(xiàn)代語言教學,以區(qū)別以前的古典語言(如希臘語和拉丁語)教學。
現(xiàn)代外語教學是在不斷發(fā)展的,尤其是語言學、學、學等方面的發(fā)展,促使外語教學方法的研究不斷深化。由于人們對外語學習過程的認識不同,便產(chǎn)生了多種教學方法。目前出現(xiàn)的多種教學方法并存的現(xiàn)象,就是外語教學深化的標志。
二、國外現(xiàn)代外語教學思想的演變國外現(xiàn)代外語教學法思想的演變,大體經(jīng)歷了四個時期:
(一)十九世紀末以前在西歐,十九世紀末以前的外語教學,翻譯法占統(tǒng)治地位。漫長的中世紀,拉丁語始終是歐洲唯一的標準語言和文字。拉丁語教學以背誦語法和范文為其特點。十七世紀德國教育家WolfgangRatichius最早提出了外語教學依靠本族語的原則,主張上課時先用本族語講解大意,然后對外語進行詞匯、語法分析和母語對比;捷克教育家Johann Amos Comen-ius提出學習外語要用歸納教學法,重視系統(tǒng)知識和翻譯對比,在外語教科書上要排印出本族語的課文,作為直觀手段之一。十七、十八世紀的外語教學法家遵循一切語言都起源于一種語言,各種語言基本都是相同的,語言和思維是統(tǒng)一的這一觀點,把本族語逐詞譯成外語,或把外語逐詞譯族語的原則作為外語教學法的基礎,這就為翻譯法的形成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由于翻譯法重點放在外語書面語的閱讀和理解上,口語只處于從屬地位。它反映了外語教學的部分規(guī)律,也適應了當時的需要。因此,傳統(tǒng)的翻譯法在十九世紀末以前幾乎統(tǒng)治了歐洲外語教學達幾百年之久,十九世紀達到全盛時期。
(二)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十九世紀末歐洲出現(xiàn)的外語教學改革浪潮,其爭論焦點是解決外語教學教什么 (what to teach)的問題。例如,是把教口語放在首位還是把書面語放在首位?要不要教語法?教外語要不要通過與母語的對比翻譯等。這一時期語言科學已從書面文獻的研究轉(zhuǎn)向注意到活的語言,這個時期強調(diào)口語教學,即主張直接法的人都把語音教學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直接法教學以口語為基礎,以模仿為主,注重直覺。它大體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早期(十九世紀后半葉至二十世紀初)直接法的代表人物有德國的M.Berlitz和V. Vietor,英國的H. Sweet和法國的F.Gouin。他們極力主張完全排斥母語的翻譯和語法教學,主張外語直接與知覺和思維聯(lián)系,主張象幼兒學說(模仿)母語那樣學習外語。
與早期直接法相比,后期的(二十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直接法有所變化,如不完全排斥母語和語法教學等。后期直接法的代表人物有H. Palmer、M.West和O. Jespersen等,其中Palmer的教學思想最為突出,他主張在學外語的第一階段,第一學期,甚至第一年,從事口語操練,完全排除讀和寫,不發(fā)書面。他認為: 1.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能力。聽和讀是消極地領會語言,說和寫是積極地活用語言; 2.教學順序應先聽說(約六周,完全依靠音標)后讀寫,最后四會全面發(fā)展; 3.像幼兒學習母語一樣,學習外語要靠直接理解,要求培養(yǎng)學生下意識地學會掌握語言的能力; 4.學會外語是一個養(yǎng)成習慣的過程。要求進行大量的練習,反復模仿,然后熟記語言材料; 5.句子是教學的基礎; 6.允許用母語教語法和解釋抽象的詞義; 7.在高級階段教語法,目的是理解已經(jīng)模仿過和機械地背熟了的語言材料。
(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這一時期外語教學以聽說法最為盛行。聽說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到五十年代初在美國形成和流行的一種教法。它實際上是在直接法,特別在Palmer的口語教學法體系基礎上,與美國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觀點相結(jié)合而形成的。它首先是在美國軍隊中使用并獲得成功,教學初期以句型操練為主,避開
書面材料,盡量從聽入手,聽說領先。這一時期正是現(xiàn)代外語教學的發(fā)展階段。外語教學需要尋找最佳教學方法,解決怎么教(How toteach)的問題。人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如:語言是什么———是知識還是技能?人們是怎樣學會語言的?聽說讀寫的相互關系及其學習的順序如何?等等。
六十年代中葉,聽說法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流傳到世界各國,蜚聲世界外語教學界。外語教學的形式,從語音教學、直觀教學到句型教學,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大大豐富了教學的措施和技巧。特別是語言實驗室的出現(xiàn),使當時人們造成一種誤解,認為這一下外語教學的方法可以解決了。
關于這一時期聽說法的教學思想,可以用美國普林士敦大學教授Moulton在他的著作《歐美語言學動向》(Trends in Europeanand American Lingus-tics, 1961)一書中提出的五點聽說法原則來表述: 1.語言是說的話,不是寫下來的文字(Language isSpeech, otWriting. ); 2.語言是一套習慣(A languageis a setofhabits. ); 3.教語言本身,而不是教有關語言的知識(Teach the Ian-guage, not about the lan-guage. ); 4.語言是使用這種語言國家的人實際所說的話,而不是某個人認為他們應該怎么說的話(Alanguage iswhat itsnative speakers say, notwhatsome-one thinks they ought to say. ); 5.各種語言都不相同(Languages are differen.t )。
(四)七十年代以來這一時期的外語教學思想,主要解決教學對象的問題(Whom to teach)。即強調(diào)外語教學中學生本身因素起著很大作用,強調(diào)了解學生的重要性。外語教學不能就方法而談方法,教學方法的概念應該擴大到對教學大綱和學生如何學的研究上去。教學思想的變化重心轉(zhuǎn)移到研究學習者的問題,如:語言學習者是些什么人,不同學習者怎樣學習的,他們采取一些什么不同的學習手段,等。
六十年代以來,出現(xiàn)了以批判語法結(jié)構(gòu)為中心的教學體系而主張以連續(xù)情景為中心的情景教學法或視聽教學法,以批判習慣形成論而主張認知習得論的認知法,以批判語言結(jié)構(gòu)論而主張語言功能論的交際法或功能法和以批判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而主張以學生為中心的沉默法、顧問法、暗示法等各種外語教學法。概括起來,這一時期的外語教學思想,強調(diào)外語學習要以交際為目的,強調(diào)培養(yǎng)運用語言的能力,強調(diào)調(diào)動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
[1]
二、在中國教學中對法的認識
(一)翻譯法(theTranslationMethod)的優(yōu)勢
語法翻譯法是外語教學中最古老、影響最深遠,至今“仍然方興未艾,大量使用而且相當成功”(朱純, 1994: 64)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語法翻譯法最早出現(xiàn)于18世紀晚期的歐洲,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它的最早倡導者是德者麥丁格(JohannValentinMeidinger)和費克(Johann Christian Fick)。這種教學方法提倡用母語教授外語、在教學中以翻譯和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學習語法為入門途徑、強調(diào)語法在教學中的中心地位。
1.翻譯法的特點
翻譯法用母語組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母語和外語并用,經(jīng)常要把外語和母語在結(jié)構(gòu)和用法上作對比。說出一個外語詞,馬上譯成相應的母語詞;說出一個外語句子,也馬上譯成母語。逐句分段讀連貫的外語課文,然后再逐詞逐句翻譯,以加深或者檢查對課文意義的理解。以傳統(tǒng)語法作為外語教學的基礎,課文是由艱深的片斷作品組成,并附有用母語詳細注釋的詞匯表和詳細解釋的語法規(guī)則。采用演繹法教語法,先是陳述和分析語法規(guī)則,然后進行練習。強調(diào)對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的記憶,認為背誦語法規(guī)則是學習外語的捷徑。不注重的實際運用,只強調(diào)書面語的閱讀能力。經(jīng)常采取書面回答問題的形式,答案可直接引自原文。
2.翻譯法的優(yōu)點
翻譯法經(jīng)常通過母語的翻譯和比較,強調(diào)語習,能使學生比較深刻解外語的抽象詞義和復雜的句子結(jié)構(gòu);它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設備,只要教師掌握了外語的基本知識,就可以拿著外語課本教外語;翻譯法容易測試學生,班級易于。
(二)翻譯法(theTranslationMethod)的局限性
在中國的外語教學過程中,盡管翻譯法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指責,但直到今天,在某些學校外語課上使用翻譯法仍然相當普遍。特別是在教師水平不高,缺乏專業(yè)訓練的一些學校更是如此。根據(jù)當代的語言學和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看來,翻譯法存在不少缺點,因此,也是比較落后的。它的缺點是: 1.忽視語音和語調(diào)的教學,學生口語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 2.過分強調(diào)翻譯,單純通過翻譯手段教外語,這樣容易養(yǎng)成學生使用外語時依靠翻譯的習慣,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3.過分強調(diào)語法在教學中的作用。語法講解從定義出發(fā),根據(jù)定義給例句,脫離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語言水平。學生雖然學了很多的語法規(guī)則卻不能運用; 4.學習的語言都是一些文學作品片斷,詞匯很陌生,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5.強調(diào)死記硬背,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不易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三、結(jié)語
回顧國外外語教學思想演變的概況并介紹了國內(nèi)外外語教學流派中歷史悠久的翻譯法,筆者認為,我們應該運用歷史的觀點和發(fā)展的觀點看待這個流派。它的產(chǎn)生反映了當時的需要,也反映了那個時期社會的科學發(fā)展和人們對外語教學問題的認識和解答。社會需要促進了外語學習,學習外語勢必要求相應的外語教學方法;今天看來,翻譯法的有些觀點可能不夠全面,甚至是錯誤的,但它們對外語教學發(fā)展的貢獻或歷史作用是不容否認的,因為一種外語教學法流派往往是在另一個流派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同時,我們也應該從實際出發(fā),不斷探索,根據(jù)我國的實際國情和教學需要,吸收語法翻譯法的精華、結(jié)合其他教學方法的有用成份、取長補短、優(yōu)化選擇、折中融合、綜合運用,使我國的外語教學更具活力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章兼中.國外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3.
[2] 束定芳,等.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 2004.
[3] 朱純.外語教育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4.
[4] 王銘玉,等.外語教學論:教研、教學、教藝[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9.
[2]
【現(xiàn)代外語教學法思想的演變及外語教學中對翻譯法的認識】相關文章:
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評介09-14
對于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03-18
關于外語教學中對學生外語素質(zhì)的培養(yǎng)12-06
試論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03-18
探析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03-18
論大學外語教學中的課堂提問03-18
淺析大學外語教學中的人格培養(yǎng)03-20
淺論大學外語教學中的人格培養(yǎng)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