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跨文化視角下中西方電影中悲劇英雄形象之比較
[摘 要] 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大背景下,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自然就避免不了跨文化的內(nèi)容。以《驚世未了緣》和《楚漢驕雄》為例,這是兩部久違的經(jīng)典影片,曾一度把我們帶到久遠的古代戰(zhàn)場及宮廷斗爭中,情節(jié)波瀾起伏、場面宏大精彩、情感及人物關系等至今令人難以忘懷。本文從影片劇情及人物刻畫等多個角度對兩部影片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更好地了解其主人公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以幫助大家更好地從跨文化角度賞析這兩部影片,增進對中西方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
[關鍵詞] 中西;影片;比較;跨文化
《驚世未了緣》和《楚漢驕雄》是我們熟悉的兩部經(jīng)典影片,雖講述的是不同國度、不同時期的英雄傳奇故事,但其兩個主人公卻有相似的結局和“英雄”共通的地方。文章試圖從其情節(jié)、信念、性格、英雄氣質、悲劇性質等多個角度對兩部片子進行比較,分析塑造的主人公的異同點,以幫助大家在享受這兩部影片時更好地了解其中跨文化的內(nèi)涵。
一、情節(jié)之比較
《驚世未了緣》(又名《勇敢的心》)是一部悲壯、融合血淚傳奇的史詩片,由好萊塢著名影星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于1994年自編、自導、自演,并在1996年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影片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政治為背景、戰(zhàn)爭為核心、愛情為架構,講述了英雄威廉華萊士的傳奇故事。影片從威廉華萊士還是孩子的時候開始,其父親(蘇格蘭英雄馬索華萊士)組織了一個抵抗組織,打擊英格蘭侵略者,并在戰(zhàn)斗中犧牲了。幼小的他告別了家鄉(xiāng)和伯父遠走他鄉(xiāng),并在伯父的指導下學習知識和武術。期間,侵略者英王愛德華暴政統(tǒng)治,還頒布法令——新娘出嫁時,初夜權屬于英格蘭總督,這使蘇格蘭人民受到人格上的極大侮辱,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于是部分貴族、農(nóng)民們紛紛起義反抗英格蘭的統(tǒng)治。時隔20年,威廉華萊士長大成人,回到了昔日故鄉(xiāng),并與家鄉(xiāng)女孩梅倫相戀了,為不被貴族占有,他們秘密結了婚。原本一切都那么美好,華萊士希望同妻子安定生活,可是天意弄人,梅倫被一名英格蘭地方官殘忍地當眾割斷了喉嚨。失去父親、失去愛妻的傷痛使得華萊士終于爆發(fā)了,他揭竿起義,攻打英軍占領的城鎮(zhèn),所向披靡,取得了暫時性勝利,吸引眾多平民加入義軍。當時的蘇格蘭貴族羅伯想成為蘇格蘭王,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與華萊士聯(lián)盟。其父設計引誘華萊士去愛丁堡和談,華萊士明知是圈套,但為和平著想,寄希望于貴族,不顧眾人的規(guī)勸還是去了。華萊士被捕了并押送到英格蘭被處死,在他死后不久,貴族羅伯繼承了華萊士的遺志并收編其部屬一同對抗英軍,最終蘇格蘭人民獲勝獨立。
《楚漢驕雄》則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由李添勝執(zhí)導的港產(chǎn)連續(xù)劇。影片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民不聊生,面對秦朝苛政,民間起義此起彼伏,群雄逐鹿中原為背景展開。影片以倒敘的方式開始,伴隨著一段舒緩而沉重的令人追憶往事的音樂,年邁的漢高祖劉邦在隨從的陪同下步履蹣跚地來到當年項羽自刎的烏江邊,感嘆“天地不仁,難從人愿”追憶昔日項羽,并問張良“如果項羽當年肯渡烏江,是不是真的能夠東山再起……”開始切入。影片中的主人公項羽與劉邦的情感經(jīng)歷了“恨—義—敵”的發(fā)展線路,即起初劉邦偶然悉破其起義之事,項羽恐其揭發(fā),有礙抗秦,欲殺之(恨);在項羽欲殺劉邦時,劉邦淚流滿面,破口大罵暴秦的暴行,并視項羽為大英雄,表現(xiàn)出對暴秦苛政憤怒,愿和項羽一道抗秦,誓死相隨,不愿再做暴秦走狗的心跡,這一切表現(xiàn)都顯得那么“自然”和“真誠”,項羽深受感動,不忍殺之,反而與劉邦結義為兄弟(義),以“劉大哥”和“項老弟”互稱,并承諾一旦起事,就召劉邦入伍;事隔兩載,秦始皇沙丘病逝,趙高弄權,綱紀敗壞,民不聊生,天下大亂,項羽高舉義旗與多方諸侯及劉邦等義軍一道推翻了暴秦,自封為西楚霸王,劉邦封為漢中王。天下初定,可好景不長,接著楚漢戰(zhàn)爭開始,項羽和劉邦開始了爭奪天下(敵)。戰(zhàn)爭之初,項羽戰(zhàn)事順利,劉邦處于劣勢,隨著戰(zhàn)局變化,勝利眷顧了劉邦。楚軍在經(jīng)歷漢軍垓下之圍、四面楚歌后,楚漢之爭最終以項羽烏江自刎結束。項羽的“自刎”成就了其英雄氣概,也成就了劉邦的漢家天下。
二、信念之比較
華萊士的抗英斗爭源自于對自由生活的向往。[1]他的信念就是要自由,要趕走英格蘭侵略者,要同胞不再受其奴役。影片中,蘇格蘭人民在侵略者的統(tǒng)治下,生活艱苦,加之新婚妻子被英兵殺害,華萊士不得已而起義,向英格蘭的統(tǒng)治率先發(fā)起反擊,那是久久壓抑的大爆發(fā)。蘇格蘭人民為他的勇氣所激勵,隨之響應,正如他所說“They may take our lives,but they will not take our freedom”,大家放棄了茍且偷生,投入戰(zhàn)斗。華萊士被投奔者的熱情所激勵,成為起義軍領袖,并以推翻英格蘭侵略者的統(tǒng)治實現(xiàn)自由為己任,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這也為成就他的英雄氣概埋下了伏筆。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后,自小就有叱咤風云之志、取代帝王之心,胸有以一敵萬人的胸襟,以推翻暴秦,拯救萬民于水火為己任。他觀秦始皇游會稽,即有取而代之之心,沖口說出“彼可取而代也!”[2]影片中,他看到秦始皇焚書坑儒、苛捐重稅、廣征民夫、筑長城、建阿房宮、改馳道,修驪山皇陵、更有甚者落草為寇,以至民不聊生,百姓生活極為艱苦,于是他立志要推翻暴秦統(tǒng)治,并口口聲聲地高呼“無將可以求將,無兵可以練兵,無勢可以造勢,我項羽誓要英雄造時勢”。他的信念一直沒動搖,就是要推翻秦朝統(tǒng)治。
三、性格之比較
性格決定命運,這在他倆的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雖然華萊士和項羽的出身不同,但其性格相似。華萊士生于平民,從小就目睹和經(jīng)歷了英格蘭貴族的暴行,其妻的死激起他堅決進行反英斗爭,直到死亡。影片中,華萊士重情重義、以大局為重而親信貴族及寧死不屈的性格得到了充分表現(xiàn)。重情重義,他得知妻子被抓后,孤身一人進入英軍的誘捕陷進,在同一個位置以同樣的方式殺死了那個殺死他妻子的英格蘭地方官;以大局為重,在起義后,帶領義軍攻克城池,總是沖鋒在前,勇猛善戰(zhàn),具有良好的軍事指揮才能。親信貴族,看不清時局,魯莽地為顧全擊敗英格蘭入侵者的大局而和搖擺不定的蘇格蘭貴族結盟,曾兩度被其出賣,被擒后被判死刑。寧死不屈,在臨死前的各種嚴刑拷打中一刻也沒有呻吟、屈服,面對剖腹的時候,還鼓起最后一口氣喊出“freedom”。
項羽出身名門,接受過良好教育,耳濡目染,禮義廉恥貫穿著他的言行。影片中的他,是個凡事“不知深究”、但有“真本領”“真性情”“真氣概”的英雄。據(jù)史書記載,年少時的他“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學‘萬人敵’的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不知深究這一點注定了他不善治人、治國之術。真本領,從斬殷通、殺宋義,救巨鹿、攻彭城、戰(zhàn)垓下,每場戰(zhàn)爭都是項羽親力親為,以身作則,勇猛無匹,憑著卓越的行軍布陣、用兵能力和高超武藝打天下。他的能力和性格,使得他剛愎自用、拙于人世,聽不進謀士們的計策,為人直率使他不做暗事,所以麾下的謀士張良、韓信、陳平無用武之地,轉投幫助劉邦。真性情,垓下之圍,四面楚歌聲,他念起了遠方的故鄉(xiāng);冷冷的沙場,卻只有愛姬與烏騅馬相伴;他想家,他舍不下她和它;他淚流滿面,哭得也是那般傷心、悲壯、撕人心肺。真氣概,項羽殺會稽守、殺宋義,巨鹿之戰(zhàn)、破釜沉舟,令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無不體現(xiàn)出其英雄氣概。真本領、真氣概成就他成為英雄,真性情使他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但這也注定了他的悲劇,因為戰(zhàn)爭從來是不講情義的。[3]
四、英雄氣質與悲劇性質俱在
正如黑格爾所說:“在世界史中凡是開創(chuàng)新世界的新英雄們的情況一般都是悲劇性的!比A萊士和項羽都是一個開創(chuàng)新世界的英雄,他最終只能做“撕裂”歷史者,而不可能去做一個朝代的締創(chuàng)者和延續(xù)者。他們的付出與他們的死均具有悲劇性質。影片中,少年華萊士背井離鄉(xiāng)地生活,是當時蘇格蘭民族生活的縮影,注定了華萊士的悲劇人生。華萊士臨刑前仰天長嘯“freedom”的場面令人震撼。他執(zhí)著地追求自由,并堅守自己的信念,直至為之而死,是英勇的。但當時蘇格蘭人民僅希望能夠通過“反抗”這種方式來解除他們的人身束縛,得到自我控制的權利,并不是要求一種徹底的社會變革。華萊士自始至終也沒有脫離出這個狹義、僅追求生存基本條件的思想羈絆。這也注定了華萊士的悲劇命運。影片中,他的悲劇還直觀表現(xiàn)在:他向往和平生活,卻未能如愿;渴望愛情,卻無法擁有;不想起義,卻騎虎難下;輕信貴族,卻兩度被出賣;追求自由,卻無法掙脫思想羈絆,最終在追求的過程中犧牲。他在英勇地付出生命的同時,也成就了曾兩度出賣他的貴族羅伯成為蘇格蘭王,他不是敗給了英格蘭入侵者,而是敗給了曾一度并肩反抗英格蘭統(tǒng)治者的本國貴族。華萊士是那個時代蘇格蘭的民族英雄,也是一個失敗者的縮影,同時也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英雄。[4]
楚國人向來是極重情義的,他們愛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捍衛(wèi)它。正如李長之先生說,項羽是楚文化的最后一位代表。項羽的祖父項燕是自刎而死,項羽的骨子里滲透著他們的風格精神。影片中,項羽即使“四面楚歌”,還能鎮(zhèn)定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虞兮虞兮奈若何!边@是氣短之余的兒女情長,英雄末路的悲情流露。虞美人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隨即,飲淚自刎,令人肝腸寸斷。項羽敗退烏江邊時,烏江亭長勸說他渡江:“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王也!钡椨鸬挠⑿郾旧珱Q定了他不可能回江東去,在生存與尊嚴之間,他選擇自刎,慷慨壯烈,雖沒能完成霸業(yè),卻用生命成就了自己性格的輝煌,至死不失英雄本色,給后人留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遺憾。與華萊士相比,項羽的失敗,更是可歌可泣的,處處彰顯出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與英雄氣質,遺憾的是他敗了,敗給曾經(jīng)一度并肩抗秦的平民劉邦。兩者相比,雖年代、國度、事件均不同,但他們的“敗”卻相似。
五、結 語
盡管中西方歷史文化有很大差異,但縱觀中西方經(jīng)典大片的歷史文化背景表現(xiàn)形式、傳奇人物刻畫方式、精彩情節(jié)發(fā)展趨勢、宏大場面布置陣勢等均是少不了的且多有類似的地方,尤其對于“追求愛情、追求自由”則是電影中永恒的主題,“民族自尊、民族興旺”則是凝聚人心的核心力量!扼@世未了緣》與《楚漢驕雄》在這幾方面都有其類似之處,堪稱經(jīng)典。
[參考文獻]
[1] 廉玲玲.比較《勇敢的心》和《角斗士》中的主人公[J].電影文學,2009(15).
[2] 雷雅娟.試論項羽形象的悲劇美[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3).
[3] 趙宏艷.快意的悲劇英雄——論項羽[J].語文學刊,2008(08).
[4] 徐忠勇.華萊士:悲劇的英雄[J].河南教育,2006(06).
【跨文化視角下中西方電影中悲劇英雄形象之比較】相關文章:
美學視角下電影藝術風格探究論文05-28
談口譯中跨文化意識08-02
淺析多元互動模式下的跨文化08-02
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08-02
談口譯中的跨文化語用失誤08-02
倫理視角下醫(yī)療服務營銷對策06-13
專業(yè)翻譯教學中跨文化意識08-02
論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08-02
淺談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08-02
詞匯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論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