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夔已足成語故事
一夔已足成語故事1
【拼音】yī kuí yǐ zú
【典故】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呂氏春秋·察傳》
【釋義】夔:古賢臣名,為舜時的典樂官。夔一人已足制樂。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用法】作謂語;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一個足夠了
【結(jié)構(gòu)】主謂式
【反義詞】多多益善
【同韻詞】拘文牽俗、入鄉(xiāng)問俗、方趾圓顱、理冤摘伏、超凡脫俗、望塵拜伏、半工半讀、依本畫葫蘆、小信未孚、容容多后福。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古代部落首領(lǐng)舜繼承堯的位子后,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從部落中挑選優(yōu)秀人才來協(xié)助他管理天下。百姓過上富足的生活,他想請一個精通音律的人來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終于找到一個叫夔的人來推廣音樂,并感慨說有夔一個就足夠了。
【成語舉例】昔堯作《大章》,一夔已足。 《后漢書·曹褒傳》
一夔已足成語故事2
傳說在黃帝時代,東海有座山上出現(xiàn)了一只怪獸。
它的形狀像牛,頭上無角,只有一只腳,卻行走如飛;眼睛發(fā)出明亮的光,白天像太陽,晚上像月亮;發(fā)出的吼聲比打雷還響,非常嚇人。
人們稱這怪獸為夔,認為它是不祥之物。
后來,這只怪獸終于被勇士們擒住獻給了黃帝。
黃帝把它殺死,用它的.皮制成一只很大的鼓。
它的聲音可以傳到500里外。
到了唐堯時代,民間出現(xiàn)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樂師,名字也叫夔。
他精通音律,特別擅長擊磬。
磬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的打擊樂器。
只要夔一擊磬,百獸就會隨著它的節(jié)奏跳舞。
舜繼位后,他感到音樂的作用很大,打算任命一位樂官,便任用了夔,夔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音樂才能。
舜非常欣賞夔的才能,決定派他到各地去正音協(xié)律,傳播音樂。
有人擔心夔一人難以勝任這一重任,建議舜再尋找?guī)孜粯穾焻f(xié)助他執(zhí)行任務。
舜聽后搖搖頭說:“音樂之本,貴在能和。
像夔這樣精通音律的人,一個就夠了。
” 果然,夔很盡職,通過音樂把中原的文化傳播到了四方。
在春秋后期的魯國,不少人把在舜統(tǒng)治天下時期擔任樂官的夔,與黃帝時代的怪獸夔混為一談,認為這位樂官只有一只腳。
魯哀公對此搞不清楚,特地去問孔子:“我聽說樂官夔只有一只腳,是這樣的嗎?” 孔子搖著頭回答說:“一只腳的夔是有的,那是黃帝時代捕獲的一只怪獸。
樂官夔是人,怎么會只有一只腳呢?舜曾經(jīng)說過‘夔者一而足’,但這話的意思是說,精通音律的夔有一個就足夠了,并非是說他只長一只腳。
” 孔子的解釋是合理的。
后來人們?yōu)榱吮苊庹`會,“夔一足”的說法,有的就改成了“一夔足”。
后來,人們更進一步明確而為“一夔已足”這一成語。
【一夔已足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不寒而栗成語故事01-31
成語故事:指鹿為馬12-24
成語故事杞人憂天12-24
以古非今成語故事12-24
袂云汗雨成語故事12-19
以卵擊石成語故事12-18
成語故事:兔死狗烹12-16
成語故事投鼠忌器12-15
成語故事文12-15
最新成語故事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