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厲兵秣馬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秦國派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領軍駐守鄭國,卻美其名曰為:幫助鄭國守衛(wèi)其國都。公元628年,杞子秘密報告秦穆公,說他已“掌其北門之管”,即掌握了鄭國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秦國進攻鄭國,他將做秦國內(nèi)應,協(xié)助秦國攻鄭。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報后,覺得機不可失,顧不得聽取大夫蹇叔的勸阻,便立即派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軍率兵進攻鄭國。
蹇叔的兒子也隨部隊出征,蹇叔哭泣著對自己的兒子說:“你們一定會在淆這個地方遭軍隊抵御,到時我來幫你收尸。”
秦軍經(jīng)過長途跋涉后,終于來到離鄭國不遠的淆國,剛好被鄭國在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鄭穆公報告,一面到秦軍中慌稱自己是代表鄭國前來慰問秦軍的。弦高說:“我們君王知道你們要來,特派我送來一批牲畜來犒勞你們。”
弦高的這一舉動,引起了襲鄭秦軍的懷疑。秦國將領懷疑鄭國已做好了作戰(zhàn)的準備,所以對繼續(xù)進軍猶豫不決。
鄭穆公接到了弦高的密報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門查看,果然看見杞子的軍隊“束載、厲兵、秣馬矣”,即人人扎束停當,兵器磨得雪亮,馬喂得飽飽的,完全處于一種作為內(nèi)應的作戰(zhàn)狀態(tài)。對此,鄭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說:“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們的'孟明就要來了,你們跟他走吧!”
杞子等人見事情已經(jīng)敗露,便分別逃往齊國和宋國去了。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不情愿地下令撤軍。
成語“厲兵秣馬”便來自于典故中“束載、厲兵、秣馬矣”。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求解驛站】磨好兵器,喂飽戰(zhàn)馬。形容做好戰(zhàn)斗準備。厲,同礪,磨;兵,兵器;秣,喂牲口。
【活學活用】孫權克仗先烈,雄據(jù)江東,舉賢任能,~,以伺中國之變。(陳亮《酌古論·呂蒙》)
【妙語點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品質(zhì)在弦高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弦高只是鄭國一個以買賣為生的普通商人,但當他聽說秦國要攻打自己的國家時,毫不猶豫地冒著破產(chǎn)和被識破而殺頭的雙重危險,把自己用來做生意的牲畜送給秦軍,還委婉地透露給秦軍一個信息:我們鄭國已經(jīng)知道你們來了,已經(jīng)做好準備了。弦高之所以如此做,是想拖延秦軍進攻的步伐。與此同時,他又派人飛快地回國報告,讓鄭國迅猛備戰(zhàn)。這是一個多么機智、勇敢,又值得敬仰的儒商啊。
【近義】嚴陣以待、枕戈待旦
【關于厲兵秣馬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厲兵秣馬的故事08-29
關于緣木求魚的成語故事12-16
關于鼠的成語故事12-13
關于愛情的成語故事12-11
關于大材小用的成語故事12-09
關于感恩的成語故事12-08
關于班門弄斧的成語故事12-08
關于書的成語故事11-24
關于鳥盡弓藏的成語故事11-24
關于狼的成語故事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