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jié)習俗
農歷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重陽佳節(jié),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熱鬧非凡。
登高
在古代,民間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為有名: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所謂登高,也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不過是登高山,登高塔,舉目遠望,欣賞風景。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兒女的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陽糕的制作古人比較講究,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有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小紅紙旗,點蠟燭燈。意欲用“點燈”、“吃糕”來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及飲菊花酒
重陽節(jié)恰逢金秋時節(jié),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貌似陶淵明。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千姿百態(tài)。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菊花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重陽賞菊之習尤為盛行,但已不限于九月九日了。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不少婦女、兒童將茱萸佩帶于臂,或插在頭上。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還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已經如此,歷代盛行。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陽節(jié)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重陽節(jié),在陜北正式收割的季節(jié),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陜北人晚上過重陽節(jié),因為白天忙于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吃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云:“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曲》曰:“驚聞佳節(jié)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
有些地方的群眾,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xiāng)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后,重陽節(jié)的活動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政府把重陽節(jié)定為老人節(jié)。每到重陽節(jié),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游,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yǎng)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陽節(jié)習俗】相關文章:
重陽節(jié)的習俗10-20
重陽節(jié)的習俗09-18
重陽節(jié)飲酒習俗10-23
重陽節(jié)的來歷及習俗09-01
古代重陽節(jié)的習俗09-30
重陽節(jié)各地的習俗09-30
重陽節(jié)的習俗與禁忌10-23
重陽節(jié)習俗大全05-29
重陽節(jié)的由來及習俗10-17
重陽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