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范仲淹的名人故事
有關范仲淹的名人故事1
范仲淹未入學,母親和繼父就對他進行了良好的啟蒙教育,講述了許多古圣先賢如何立志、如何讀書、如何成就大事業(yè)的故事。每次他都認真聆聽,默記在心。聽后,他又總愛安靜地獨立思考。
商周時代,有國學、鄉(xiāng)學。秦漢以后,只重國學,鄉(xiāng)學多由民間自辦。州縣普遍興學,還是仁宗朝由范仲淹等先賢倡導的。范仲淹青少年時代,長山?jīng)]有官辦的縣學,有的只是富貴人家自辦的塾學,或民間籌辦的學宮。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年),母親便送范仲淹到長山城東南隅一所民辦學宮讀書。后人懷念他,金代泰和年間在范仲淹當年讀書之處創(chuàng)建懷范樓,元元貞元年(1295年)縣尹安惟洪修葺。這是后話。
范仲淹進長山學宮讀書后的一天中午,學宮旁邊一座廟宇前,涌滿了男女老幼許多人,說某某神顯靈了,人們虔誠地前來燒香磕頭,求簽問卦,神可以斷吉兇禍福,可以問前程未來。少年學子出于好奇,隨人流也進了廟宇。看到都在爭先恐后地求簽問卜,范仲淹鄭重地走到一個相士面前,抽出一簽,詢問道:“我將來能當宰相嗎?”相士回答說“不能”。周圍的人聽到這一問一答,不由得愣了,驚疑的目光投向了他。范仲淹又問:“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yī)怎么樣?”相士愣了,無言以對。旁邊一位老者十分嘆賞這位貌不出眾卻志向非凡的少年,便仔細詢問了范仲淹的情況。在范仲淹看來,“夫不能利澤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也”。用吳曾轉述范仲淹的話來說:“能及大小生民者,固為相為然”,“在下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醫(yī),則未之有也”。在封建社會中,皇帝職位最高。除了皇帝,當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居高位,最能為民造福的,當屬宰相;在民間,最能為民造福的就是良醫(yī)。良相良醫(yī),盡管職位高低不同,在為天下人造福方面卻是一致的。
很顯然,范仲淹早年的志向不存在升官發(fā)財之念,其意向鮮明地表達了利澤生民的思想。這個少年時代愿為良相良醫(yī)的人,在經(jīng)過數(shù)十年宦海生涯之后,暮年發(fā)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
有關范仲淹的名人故事2
范仲淹繼父朱文翰,字苑文,端拱二年中進士任平江府推官,不久京都召試館職,他便應試入館,授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編校。宋真宗趙恒繼位后,朱文翰得到信任,升為戶部郎中。郎中為皇帝的侍衛(wèi)和隨從,地位較高。朱文翰為人耿介剛直,敢于直言朝政,得罪了權貴高官,受到誹謗中傷,景德初年被貶出京城,任淄州長史。
母親先去淄州的秋谷口照料繼父,范仲淹仍在長山讀書。秋谷口簡稱秋口,位于今淄博市博山城東荊山之麓。這里群山懷抱,孝水中流,泉水繞城,景色幽美。長山至秋口,相距百余里,中間由孝水聯(lián)結起來。孝水,又稱籠水,俗稱孝婦河。孝水發(fā)源博山顏神鎮(zhèn),北流經(jīng)淄川入長山縣境,繞長山城南,魚子溝水匯入,經(jīng)城西北呂家莊,向西流經(jīng)原梁鄒縣城(今鄒平舊口)西北,與濟水匯合,東流入海。范仲淹隨母遷居長山以后,與孝水結下不解之緣。讀書余暇,每每邀同學少年,到孝水玩耍戲水,好不暢快。孝婦河的傳說,聽父老鄉(xiāng)親講了一遍又一遍:
顏文姜自丈夫死后,侍奉婆母特別周到細心。她每天到10里之外的山泉挑一擔甜水,供婆母飲用。如此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無間寒暑,無怨無悔。這事感動了神靈,水缸處冒出一靈泉,甜水隨用隨長。文姜便用一個編織的籠子罩住泉眼,從此免除了她天天擔水之苦。久而久之,婆母產(chǎn)生疑惑,乘文姜外出,婆母發(fā)現(xiàn)了水缸旁的籠子,用力一掀,災難降臨,大水涌出,淹沒了房舍街巷,婆母也被淹死。文姜歸來,奪過婆母手中握著的籠子,向北一指,滔滔洪水北去,流成了一條河,這便是籠水,也就是孝婦河。孝婦河岸邊長大的人,誰不為顏文姜的.孝道感動呢!
范仲淹特別孝順,母親的冷暖苦樂,時時掛在他心上。母親剛去秋口之時,他天天想念母親,寢食不安。一天,他請假要到秋口探望母親,老師與同窗擔心他路徑不熟悉。他說:這孝水不就是引路的嗎!他獨自一人沿著孝水河岸,溯流而上,走了一程又一程,過了一村又一村,大半天的光景,終于從孝水下游到了孝水上游岸邊的秋口。母子相見,淚流滿面。一段時間里,他常常從長山步行百里到秋口省親,母親也常常順著孝水流去的方向張望。后來,繼父在秋口尋到一所學宮,把范仲淹接到秋口讀書。有時母親回長山朱家料理家務,時間稍長,范仲淹便又從秋口沿著孝水到長山探望母親。潺潺孝水,便成了連接范仲淹與母親的一條親情河。
范仲淹孝水省親的故事,感動了周圍的父老鄉(xiāng)親,人們贊不絕口,到處傳頌。范仲淹晚年知青州之時,他賑災救荒、掘井汲水、折錢納稅等惠民政績,感動了青州的父老鄉(xiāng)親。青州的藝人回憶起范仲淹孝水省親的往事,編寫了一段唱詞,唱詞中借用了初唐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改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口至長山一百!63歲的范仲淹聽罷唱詞,不禁潸然淚下。請君試問孝婦水,思緒與之誰短長!
有關范仲淹的名人故事3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繼父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今山東鄒平縣長山鎮(zhèn)范公村)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拌于醋汁,吃完繼續(xù)讀書。后世便有了斷齏劃粥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后來至應天府學院讀書時,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huán)境,晝夜不息地攻讀。留守的兒子將范仲淹天天吃粥和不出去觀駕的情況,回家告訴了家父。家父讓兒子帶上官府廚師做的飯菜送給范仲淹。過了幾天,留守的兒子去看范仲淹,發(fā)現(xiàn)他送的飯菜一點沒動,都發(fā)了霉。留守的兒子異常不悅地說:“我家大人聽說你生活清苦,特意讓我送來飯菜招待你,你竟然沒有吃,難道是玷污了你,有過錯嗎?”范仲淹匆忙地表示歉意解釋說:“家父大人和你的`一片深情厚誼,讓我十分感動。但我長久吃粥已經(jīng)成了習慣,今突然吃了您的如此豐盛的美味佳肴,以后我怎么能再安于吃粥呢?”留守的兒子聽罷,既感動,又驚訝:范仲淹所思所為,異乎尋常。
他讀書的時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涼水澆在臉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jīng)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直提醒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有關范仲淹的名人故事4
宋朝范仲淹,江蘇吳縣人,二歲時父亡,母親因家貧無力謀生,只好帶著他改嫁。及長,知此事后,即泣別母親,寄居佛寺苦讀。也因此善緣,范公從小就聞佛正法,守持凈戒,并刻苦自勵、發(fā)憤精進。長大為官后,非常篤信佛法,且樂善好施、廣修眾福。凡是他為官時所蒞守之處,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眾,帶動地方百姓信奉三寶,于興崇佛法上不遺余力。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卻興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個兒子不但貴為官卿、道德極高,且能遵父舍財濟世之風;其后代子孫在朝為官者亦屢出不絕,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蔭。世人若想后代子孫昌綿久遠,當學范公積善造福之方。
有關范仲淹的名人故事5
范仲淹從關中游學東歸長山之后,胸襟寬了,眼光高了,讀書求知的愿望更強烈了。再到哪里去讀書求學?哪里有名師大儒呢?詢來問去,范仲淹終于做出了選擇。尋根溯源,要從五代說起。早在五代時期,鄒平人田敏,少通春秋,篤于經(jīng)學,后梁貞明年間登科,歷任國子博士、司業(yè)、祭酒、太常博士、太常卿等高級文教職務。后唐時朝廷任命他為詳勘官,?钡裼【沤(jīng)。歷經(jīng)22年,終于完成一代偉業(yè),周世宗褒揚他為“儒學之宗師”。顯德五年(958年),80歲的田敏告老還鄉(xiāng)。他身體特別健壯,耄耋(màodié)之年不須拄拐仗,徒步往來于街巷和山野小道,講學于長白山中,每天親自為眾多學子講授經(jīng)典,求學者紛至沓來。前后12年,田敏培養(yǎng)了一批飽學之士。一時間,鄒平學風大盛。與田敏同時,歷城人田誥在長白山西南麓的明水講學。因此,長白山一帶成為北宋初期講學成風儒學昌盛的地方。古時,許多佛寺的法師高僧幾乎都是飽學之士,有的是當?shù)刂腵儒學大師。地處長白山腹地的醴泉寺內,當時聚集著一批頗具儒學造詣的和尚,寺院的住持就是遠近聞名的儒學大師。
范仲淹到醴泉寺借讀的主意,先跟母親商議妥當后,整理了一下簡單的書籍衣物,背上包裹,便直奔相距50多里路的醴泉寺而來。醴泉寺是濟東的大佛寺,唐朝時期日本僧人曾來此求法拜佛。相傳南朝宋齊之間,由莊嚴法師所創(chuàng)建。唐中宗時,寺僧仁萬重建。寺成之日,東山巖石間有泉水涌出,掬而引之,味甘芳,唐中宗特賜名“醴泉寺”。范仲淹來醴泉寺,拜高僧為師,學習儒學經(jīng)典,寄居寺內,故曰“借讀”。寺院住持高僧與范仲淹見面敘談后,深感這青年為人誠懇,求學心切,而且心志高遠,便欣然收留了范仲淹這個儒學徒弟,給予學習及住宿的種種方便。初始,住持每天單獨為范仲淹講授一個時辰,其余時間由仲淹自學。自學中遇到的疑難,第二天請教師父。師父根據(jù)仲淹提出的問題,即題講解,并且進一步拓寬思路,深層探究。范仲淹暗自嘆服,師父講得透徹。每次講授,都使范仲淹覺得心地敞亮,識見大增,一天一個新的境界。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關于范仲淹的成語故事(精選7篇)09-06
名人資料名人故事02-16
名人的故事07-06
經(jīng)典名人故事11-14
名人故事12-13
名人的故事06-08
名人故事07-28
瓦特的故事名人故事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