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日韩AⅤ综合手机在线观看,激情婷婷久久综合色,欧美色五月婷婷久久,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人人澡

  • <abbr id="uk6uq"><abbr id="uk6uq"></abbr></abbr>
  • <tbody id="uk6uq"></tbody>
  • 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分析

    時間:2024-08-11 23:15:56 社會工作者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分析

      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涉及情感、人際關系、自我形象等多個方面,阻礙個人的健康成長、破壞家庭和諧、妨礙社會運行。青少年邊緣人格的形成受到個體、家庭、學校、社區(qū)以及同齡群體等多個社會化主體因素的共同影響。那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分析

      一、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的表現及危害

      就當前的醫(yī)療發(fā)展水平而言,對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的治療主要是依托于心理治療并配合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可以說,對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群體的介入對社工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社工在接觸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之前,必須嚴格按照社會工作介入的方法和技巧,對邊緣人格障礙病癥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便應對在與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接觸過程中的突發(fā)情況,從而更好地提供服務。因此,研究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的表現及危害對社會工作有效介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及其表現

      邊緣人格障礙“是以情感、人際關系、自我形象的不穩(wěn)定及沖動行為為臨床特征的一種既復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因為青少年時期人的情緒處于非;钴S和敏感的階段,存在較高的邊緣人格障礙風險。從已有研究結果看,在早期及時地進行干預治療有助于改善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的生活處境,減少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形成的可能。

      凱斯(Kaess)等人從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的特征、早期診斷和干預等方面進行研究,指出對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的早期診斷是進一步干預治療的前提。邊緣人格障礙涉及到個體的情感控制、沖動控制、人際關系和自我形象等多個方面。而對邊緣人格障礙的特征,美國精神醫(yī)學學會在其出版的《心理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有過規(guī)定,在此基礎上,參照郭慧榮、肖澤萍等人及國外已有相關研究,歸納出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的一般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沖動。當外部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青少年會產生一種不安全感甚至自卑感,同時還會產生一種興奮感和全能感。二是人際關系不穩(wěn)定。青少年由于情智發(fā)展不成熟,與他人的交往多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二者的關系經常在極端親密和極端對立之間快速轉換。三是對外部環(huán)境產生敵對憎恨感。由于對外界過于敏感,青少年往往覺得自己是被拒絕和被拋棄的對象。四是容易受挫,抗壓能力不強,甚至有自毀、自殺等極端傾向。五是自我認同感缺失,自我意向不連續(xù)不一致且互相矛盾,嚴重者會出現短暫的應激性精神病性癥狀,致使青少年出現人格解體和非真實感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偏執(zhí)癥狀和分離癥狀。

      (二)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的危害

      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是一種“穩(wěn)定的不穩(wěn)定”人格障礙癥,其危害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若不能得到及時干預和治療,將會給個人、家庭乃至社會造成無法預知的破壞。現有研究習慣于將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的危害分為四類:攻擊——反社會型、主動——家庭沖突型、被動——否定型、孤僻——社會隔離型。這種劃分方式可能并不完美,但卻對了解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的危害提供了大致思路,即可從個人、家庭和社會三個角度進行。

      1. 個人角度

      青少年時期是生命周期中重要的社會化階段,是個人自我概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許多社會價值、生活技能也將在這個階段習得。邊緣人格障礙的首要危害是易造成青少年自我概念、自我身份的混亂,導致發(fā)展停滯,嚴重者產生人格分裂癥狀,并對后期成長形成持久的不良影響。其次,青少年患者在控制自己的情緒上非常困難,容易使自己處于一種極端的情緒狀態(tài)之中,時而憤怒,時而憂郁,在日常生活中反復經歷不同情緒的快速轉變。再次,青少年患者會表現出一些自暴自棄的行為,如沉浸于毒*、煙酒、賭博、淫穢亂中,易產生自殘乃至自殺等沖動行為。但是當身體處于良好狀態(tài)時,又會對自己的沖動行為產生強烈的自責感。最后,邊緣人格障礙使青少年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表現糟糕,從而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產生嚴重影響。

      2. 家庭角度

      從對青少年人群特點的了解可知,他們普遍具有一種叛逆心理,表現出對家庭、對父母的反叛。邊緣人格障礙使青少年表現出更為激烈的反抗家庭的行為,對家庭和諧產生巨大威脅。他們可能對父母產生敵對情緒,漠視父母的權威,挑釁甚至攻擊父母,忽視家庭的存在,不遵從甚至抵制家庭教育,對家庭設置構成極大的潛在風險,進而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

      3. 社會角度

      首先,青少年群體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與社會變遷、社會現代化進程息息相關。邊緣人格障礙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對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產生極大影響,這就使未來社會建設者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其次,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患者情緒的極不穩(wěn)定性以及行為沖動等特點,使這一人群容易產生反社會的心理和行動,破壞社會秩序,妨礙社會良性運行,如暴力打砸、搶劫行竊,攻擊家庭、學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等等。

      二、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形成的影響因素

      青少年期是個體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排除生物遺傳因素的影響,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的形成更多源于個體的后天習得。影響和制約人格形成、變化、發(fā)展更為重要的因素是人生存于其間的整體社會環(huán)境。人從一出生就與周圍的環(huán)境緊密聯系,人格的發(fā)展是個體在同社會或同伴所建立的關系中形成的。個體從生物人發(fā)展成為社會人,不斷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從而形成、發(fā)展和完善自己人格并積極作用于社會。而這一社會化過程涉及個人、群體和機構,這些群體中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則被稱為社會化的主體。主要的社會化主體有家庭、學校、同齡群體、大眾傳媒以及社區(qū)等。下面將從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區(qū)因素以及同齡群

      體因素等方面探討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

      (一)個體:自我認知不足,缺乏積極引導

      生命經驗會改變人格。埃里克森認為,成長中的人格就是學會在不同時間運用不同能力,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全新的個體的過程。而在人生發(fā)展的八個階段中,每一階段都會面臨特定的危機,因為初期的成長總是會伴隨著本能能量的轉換,容易產生每個階段特定的弱點。進入青春期后,隨著“力比多”的變遷,能力傾向的發(fā)展以及社會角色的嘗試使青少年的自我整合能力有所提高,個體在童年時期所建立起來的認識又將受到質疑。這一時期青少年自我在外表和內心間存在差距,自我同一性的需要往往使青少年陷入“我是誰”與“他人認為我是誰”的自我認知困境。

      與此同時,埃爾德(Elder)認為生命歷程是個體在一生中不斷扮演的社會規(guī)定的角色和事件,這些角色或事件的順序是按年齡層級排列的。在個體生命歷程中,某一社會角色或生命事件的失敗,都可能影響其整個生命歷程。例如青少年在校學習過程中,因一次考試作弊,被要求公開保證不再違規(guī),會直接將心理較為脆弱的“問題青少年”完全暴露在公眾面前。老師的批評與學生的嘲笑會迫使青少年選擇用逃避的方式尋求自我保護,將自我置于群體的邊緣。

      (二)家庭:家庭功能殘缺,情感紐帶斷裂

      家庭是個體接受社會化的第一個社會機構。家庭的教育和影響對青少年人格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羅文格爾(Loevinger)認為,在青少年期結束前,家庭是個人“自我發(fā)展”最具有影響力的環(huán)境。家庭結構、家庭教育、家庭經濟以及親子互動等都會影響青少年人格的發(fā)展。

      1. 家庭結構:家庭功能缺失

      通常,家庭結構包括兩個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由多少人組成,家庭規(guī)模大小;二是家庭模式要素,即家庭成員之間怎樣相互聯系,以及因聯系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家庭模式。這里主要以單親和離異兩類特殊家庭為對象來分析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通過整理各類研究發(fā)現,來自單親或離異家庭的青少年出現越軌行為的可能性遠大于雙親家庭青少年。一般而言,家庭結構的殘缺往往意味著家庭功能的缺失,最直觀的影響是家庭經濟收入減少和應對風險的能力減弱。

      有研究者對父母離異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進行長期跟蹤,發(fā)現父母在其前青春期或者青春期階段離婚的個體,往往以后會出現適應問題,即使在兩三年之后也是如此。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來自單親或離異家庭的青少年就不如雙親家庭的青少年。就離異家庭而言,有時候父母離異并非總是帶來壞的結果,相反,也可能是化解家庭矛盾的一種有效方式。值得關注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來自單親家庭的青少年偶爾會受到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當他們與雙親家庭比較時,難免會覺得受到不

      公正對待,偶爾會遭受他人言語的中傷。對此,他們要么忍氣吞聲,要么拳腳相向。如果父母不及時引導,很容易為其邊緣人格障礙的形成留下隱患。

      2. 家庭教育:教育方式的不適與家庭教育的缺位

      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往往直接或間接地成為父母意志的繼承者和價值投射的“鏡子”。尤其是在專制型的家庭教育下,父母運用懲戒性的、專制的、粗暴的管教方式,迫使子女無條件接受其制定的標準和規(guī)范,限制子女自主性發(fā)揮時是這樣。研究發(fā)現,不適當的家庭教育將子女塑造成沖動、僵化、死板、悲觀、逃避、退縮性格,讓子女在心理上“自我囚禁與壓縮”,成為害怕面對問題、無法忍受挫折的人。同時,青少年正處于成長的“叛逆期”, 過于強硬的手段往往會適得其反,只會將子女推向另一個極端,制造一系列極端行為予以反抗,如自殺、酗酒、打架、離家出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社會發(fā)展的新形勢,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形成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教育方式的不適,而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很多家庭無法承擔相應的教育責任,而將希望完全寄托于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然而,事實證明,責任的推卸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促成了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的進一步發(fā)展。

      3. 親子互動:代際情感紐帶斷裂

      良好的親子互動有助于青少年自我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同時也是家庭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的有效途徑之一。以“五人格”模式來說,感受到家庭支持的青少年,“五人格”會產生變化,其中“令人愉悅”人格因素跟“感受到家庭支持”關系最密切。

      然而,隨著人類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父母忙于工作,無暇照看子女,不可能很好地關注到子女身心的發(fā)展。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子女大多數時間在學校,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極為有限,金錢成為許多青少年與父母聯系中最為頻繁的要素,情感上的溝通互動極為有限。青少年容易認同家庭提供的經濟或物質上的支持,而家庭情感歸屬卻逐漸減弱,代際情感紐帶斷裂,不健康情緒無法及時排解,更得不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只能將之埋藏心底。長此以往,會使得青少年不敢或不想與父母乃至他人溝通,從而逐漸走向邊緣。

      (三)學校:校園氛圍異化,教學體制不適當

      學校作為一種專門為社會化目的而設立的正規(guī)化學習機構,是青少年人格發(fā)展的重要場所之一。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師生關系雖不如親子關系密切,但教師卻往往成為青少年學習的典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青少年的人格。同時,學校環(huán)境與班級氣氛對青少年人格的熏陶也具有很大作用。赫爾斯(Hirschi)認為維系社會與個人的聯結有四個要素,而這四個要素正好可以用來說明青少年人格邊緣障礙與學校的聯結關系:

      (1)依附:青少年與學校、教師和同學間的依附關系薄弱,感到學習壓力大,常被教師責罰以及被同學疏遠;

      (2)承諾:青少年在學業(yè)上不如意,無法承諾在學習上努力,使其學習動機不足,缺乏學習興趣,缺乏成就感;

      (3)信念:青少年的價值觀與學校認同的價值觀不符合,學校適應困難,師生關系冷漠,對班級與學校缺乏歸屬感;

      (4)投入:青少年選擇將學習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其他活動上,不遵守學校規(guī)范,破壞社會秩序。下面將從以下幾步進一步說明:首先,校園氛圍。主要包括校園環(huán)境、校園文化以及師生關系。事實上,學校氛圍對于青少年學習和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性已為大多數社會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認同。學校氛圍的多個方面都對青少年的學習和成就有著重要影響,就如在好學校里良好的課堂氛圍會鼓勵教師和學生間、學生和學生間的對話,而且更為強調學習而不是記憶。同時,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和積極的校園文化,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這種積極的學校氛圍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歸屬感,并且強化他們對于自身較高的學習能力的感受,這些感受又會導致更好的學校表現。相反,無序的校園環(huán)境、低俗的校園文化以及扭曲的師生關系則極有可能促使青少年邊緣人格的形成。

      其次,教學體制。當前,學校往往側重于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等次,這種評價方法本身存在著缺陷,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力,學生個人專長得不到合理的關注,從而產生挫敗、消極、抵觸的心理。這種不良心理長久積累,會使學生將自己界定為無人理解、得不到認可的邊緣人。

      最后,學校規(guī)范。完善的學校規(guī)范是調控學生偏差行為的有效手段。然而,近年來,由于學校規(guī)范的不健全,加之家庭教育的不合理、父母過分溺愛等因素,學校規(guī)范常常陷入困境,無法得以有效實施,學生曠課、晚歸、打架、酗酒等行為愈演愈烈。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以及外部引導力量缺失,會促使青少年學生一步步走向社會邊緣。

      (四)社區(qū):鄰里關系冷漠,社區(qū)規(guī)范缺失

      社區(qū)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們的生活共同體。社區(qū)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qū)常常通過各種行為規(guī)范、社會心理、價值標準、風俗習慣和倫理道德來控制和影響社區(qū)成員的行為,使人們在新的生活條件下繼續(xù)社會化。探索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的形成必然離不開對社區(qū)因素的分析。

      其一,社區(qū)氛圍。與學校氛圍類似,社區(qū)氛圍主要包括社區(qū)環(huán)境、社區(qū)文化和鄰里關系。良好的社區(qū)氛圍有助于培養(yǎng)青少年的社區(qū)歸屬感。作為社區(qū)成員活動的主要場所,良好的社區(qū)環(huán)境為社區(qū)氛圍的營造提供物質保障,豐富的社區(qū)文化為社區(qū)氛圍的營造提供精神支持,而和諧的鄰里關系為社區(qū)氛圍的營造提供動力源頭。然而,由于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現代城市社區(qū)不斷擴張,社區(qū)環(huán)境變得更加復雜,社區(qū)文化建設投入不足或吸引力不夠,鄰里關系變得冷漠,這就使得生活于其中的青少年從小就失去了應有的樂土,缺少與他人的溝通。

      其二,社區(qū)規(guī)范。社區(qū)規(guī)范的建立,旨在規(guī)范社區(qū)行為,維護社區(qū)權益,保證社區(qū)安全,促進社區(qū)穩(wěn)定、和諧。然而,大多數社區(qū)往往是有規(guī)范無落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規(guī)范本身不合理。社區(qū)規(guī)范應該是社區(qū)成員出于對社區(qū)的認同,共同制定的約定性規(guī)范,而現在的社區(qū)規(guī)范大多是各單位出于管理的方便,單方制定的社區(qū)規(guī)范條文。另一方面,社區(qū)規(guī)范缺乏配套的保障體系。規(guī)范的執(zhí)行往往停留在表面,沒有執(zhí)行規(guī)范的人員,更沒有執(zhí)行規(guī)范的必要條件。因此,社區(qū)常常處于一種失范的危險之中,社區(qū)成員處于自我防御狀態(tài),加之成員間互不認識,信任缺失問題也就產生了。社區(qū)中青少年耳濡目染,慢慢也就對外界產生一種不安全、不信任的心理體驗。

      (五)同齡群體:“同齡”而“不同群”,群體分層嚴重

      同齡群體是由地位、年齡、性別、興趣和價值觀念基本相同的人所組成的一種關系親密的非正式群體。同齡群體對青少年人格發(fā)展的影響不可忽視。其作用可能大于學校的影響力,甚至大于家庭。同齡群體的影響在各主體因素中均有所體現。如在青少年校內行為的影響因素中,除了教師和其他相關因素外,同齡人群體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也會發(fā)揮重要影響,尤其在高中更是如此。當代社會中的同齡群體已經日益成為青少年日;顒拥闹匾h(huán)境。

      由于教育的普及,青少年同齡群體均為學齡群體,其同伴關系大多發(fā)生在校園內。相同的年齡與學習經歷使其相互間的同一性較強,同伴關系應當成為青少年情感溝通和支持的主要對象。然而,我們不得不看到,隨著貧富差距的拉大,物質生活的豐富,加之父母的溺愛,青少年群體容易沉溺于物質需求的滿足之中,極易相互攀比。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經濟因素影響下,同齡群體的特征發(fā)生了改變,很多同齡群體往往是“同齡”而“不同群”,他們的興趣、價值觀念等都存在著巨大差異。一些青少年不能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只能游離于“群體”之間。

      此外,伴隨青少年身心不斷發(fā)展,在滿足社會需求的關系上,則由親子關系轉至同伴及異性關系。這種與異性的關系又往往伴隨著對男女情愛的懵懂追求,表現出明顯的早戀行為,這種特殊的同齡群體關系對青少年人格發(fā)展至關重要。一旦這種同伴關系破裂,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正確的引導,青少年極有可能出現一些偏差行為,甚至有可能會對其未來的戀愛婚姻觀造成影響。

      三、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邊緣人格問題的途徑

      托爾認為“ 人在情境中”,個體的發(fā)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各方面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求助者的成長過程。青少年邊緣人格的形成與青少年所生活的環(huán)境和自身性格有著根本聯系。因此,在對具有邊緣人格問題青少年介入時,要把青少年放在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中去認識,通過了解求助者所處環(huán)境,把握邊緣人格青少年所出現的問題。針對青少年的個人、家庭、社區(qū)和學校方面的介入,社會工作者一方面要擔任服務者、提供者和陪伴者角色,促進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還要作為青少年的資源鏈接者,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建構多元復合主體支持網絡,為青少年群體健康成長提供和諧穩(wěn)健的環(huán)境。

      (一)個人層面:心理安撫與認知引導

      社會工作者在幫助服務對象前,首先要通過專業(yè)的心理測試方法評估案主是否患有邊緣人格障礙病癥,社會工作者作為一個陪伴者和支持者,應主動幫助案主聯系心理醫(yī)生或精神科醫(yī)生。同時,應要對案主產生的不適應、恐懼、焦慮情緒進行安撫,鼓勵案主接受現實并勇敢面對未來的生活,樹立起生活的信心。面對這類案主,社工給予的是“陪伴式”的社會工作服務,但這種陪伴并非像“保姆式”的照顧,而是運用專業(yè)的方法給案主心理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支持,幫助案主減輕邊緣人格帶來的精神壓力和外界施加的輿論壓力。如果案主邊緣人格癥狀已經表現出病理學上的精神疾病癥狀,社工應及時轉介案主到其他更專業(yè)的康復機構進行治療,避免因耽誤時間而延誤病情。

      由于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常常具有情緒極不穩(wěn)定、自我身份紊亂、恐懼、沖動等癥狀,在現實社會中常會被貼上“瘋子”、“神經病”之類的標簽,這種“污名”對邊緣人格青少年的心靈造成深刻傷害,使之對周圍人群和社會產生懷疑和恐懼,拒絕與人溝通和交流,同時又苦于沒有人能夠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長時間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躲避外界的流言蜚語。長期的心理壓力和自我封鎖極易導致自閉、精神分裂等病癥,加重病情,不利于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造成極大傷害。針對邊緣人格青少年的問題,社會工作者應以優(yōu)勢視角介入,充分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能量和欲望,著眼于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的優(yōu)點,利用專業(yè)評估來發(fā)現其獨特之處,通過適度鼓勵、認知引導、抗逆力激發(fā)等方法逐步改變其長期以來的錯誤認知,使之重拾對生活的信心,達到“生命影響生命,人影響人”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朋輩群體的力量不可忽視。父母的關愛和親友們的鼓勵是青少年回歸正常社會的驅動力之一。社會工作者應該在優(yōu)勢視角的引領下,調動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周邊的各種資源,以邊緣人格產生的社會原因為焦點,運用專業(yè)的社會工作方法進行幫助和治療。

      (二)家庭層面:家庭環(huán)境塑造與家庭扶助

      發(fā)展心理學認為,邊緣人格障礙與不良家庭環(huán)境、混亂的依戀關系、家庭史有關。薩提亞堅信愛的力量所具有的療效,呼吁由家庭來獲得人性的救贖。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會對青少年邊緣人格的治療發(fā)揮積極的能動作用,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結構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此,社會工作者在以服務對象為中心的同時,要以整個家庭為治療單位,評估服務對象的家庭結構,促進家庭形成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方式,營造和諧積極的家庭氛圍。通過家庭系統與個人系統的彼此影響、彼此決定、相互塑造來促進青少年邊緣人格的改變。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個體行為是由過去的事件尤其是兒童時代人生經歷的結果”。同樣,青少年邊緣人格的產生與孩童時期的不良經歷有很大關系。社會工作者介入時還要了解案主的成長經歷,分析其人格結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心理治療與社會治療模式,積極干預,幫助案主恢復人格結構的平衡。

      當然,孩子患有邊緣人格障礙對家庭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傷害。父母一方面要為孩子的治療四處奔走,一方面還要面對嘲笑和諷刺,承擔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壓力。社工介入邊緣人格青少年家庭,首先要舒緩其父母的精神壓力,同時發(fā)揮資源鏈接作用,尋求政府和民間機構的幫助,幫助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家庭聯系專門從事青少年救助的基金會、康復院等公益組織,減輕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家庭的經濟壓力。在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家庭的精神層面,社會工作者應運用團體工作的方法,幫助其父母鏈接相同群體,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互助和信息共享,建構一種正向的小組“場域力”,促進小組成員實現自我認同和自我接納,形成相互支撐的精神動力,逐步走出邊緣人格帶來的陰影,回歸正常社會。同時社工還可以聘請邊緣人格障礙方面的專家來為這些家庭成員做治療輔導和培訓,提高家庭成員和服務對象預防邊緣人格的水平和能力。

      (三)社區(qū)層面:支持網絡建構與和諧社區(qū)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說過: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y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雖然這句話是過于夸大環(huán)境作用的“環(huán)境決定論”,但是從中不難看出環(huán)境對一個人成長的作用和影響。社區(qū)是青少年日常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在青少年病態(tài)人格恢復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社會工作者應該調動社區(qū)的積極因素,呼吁居民接納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及家庭,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康復環(huán)境。

      要塑造一個利于邊緣人格青少年康復的社區(qū)環(huán)境,社工應從以下幾點努力:第一,加強社區(qū)宣傳。讓社區(qū)居民了解邊緣人格青少年的痛苦和困擾,鼓勵社區(qū)居民接納具有邊緣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及其家庭,避免用“有色眼鏡”或者“問題青少年”的眼光去看待他們。鼓勵社區(qū)成員多給予邊緣人格青少年正面的鼓勵和支持,減少其無力感和失落感。第二,強化社區(qū)組織。為了讓邊緣人格青少年在社區(qū)更好地接受治療,社會工作者應協調社區(qū)居委會和其他相關機構,協助建立社區(qū)醫(yī)療中心和心理咨詢中心。加強各社區(qū)組織之間以及社區(qū)組織與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之間的聯系,以便在其產生沖動、憤怒等不良情緒時能夠及時有效地提供藥物控制和心理安撫。第三,加強社區(qū)參與。社區(qū)參與不僅要求社區(qū)居民主動參與社區(qū)活動,還要求服務對象與家庭成員一起參與社區(qū)活動。一方面通過居民在社區(qū)活動中培養(yǎng)相互關懷、互助互濟的美德,改善社區(qū)成員間的關系,增強社區(qū)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讓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與人群接觸,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幫助其適應群體性社會生活,逐步擺脫孤僻、自卑、無力感等負面情緒。第四,注重社區(qū)自助!爸俗灾笔巧鐣ぷ骰驹瓌t之一,社會工作者應協助社區(qū)居民全面動員社區(qū)內部資源,建立社區(qū)互助和自助系統。同時社區(qū)成員也要理解和體諒邊緣人格青少年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利用社區(qū)支持網絡積極協助其家庭成員,共同幫助青少年康復。

      (四)學校層面:營造良好校園氛圍與學習環(huán)境

      學校作為青少年社會化的主要場所,自然也是社會工作介入幫助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的重要領域。社會工作者在介入學校系統時,首先要借助社會生態(tài)系統理論在學校大環(huán)境中把注意力聚焦于與案主互動最為密切的學齡群體和教師群體,做到有的放矢。在與同齡群體互動方面,邊緣人格青少年主要面對的是集體生活融入問題。為此,社工應積極與相關教師溝通,倡導同學積極給予邊緣人格青少年以正面支持和評價,以真誠的心和寬容的態(tài)度來接納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不要因為他們某些異樣的特征或者不穩(wěn)定的情緒而排斥他們,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受歡迎的。在與教師群體互動方面,邊緣人格青少年要面對的是能否被教師接納的問題和學習困難的問題。在這方面,社工應加強與任課教師和相關行政人員的聯系,一方面,讓學校相關領導和教師了解并接納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另一方面,針對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的特殊情況,要采取個別化的對待方式,有針對性地改變學校以“高分定優(yōu)劣”的教學模式和體制規(guī)范。社工應積極與教師磋商、探索,建立一種能使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自由自在、自動自發(fā)學習的方式,如利用網絡信息平臺開展網絡授課、家庭課堂等多渠道幫助邊緣人格障礙青少年逐步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此外,社會工作者還應充當學校和家長的聯系人,協調家庭和學校的力量,共同致力于邊緣人格青少年的康復。

    【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邊緣人格障礙分析】相關文章:

    青少年社會工作介入案例分析09-30

    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網絡成癮案例分析05-09

    社會工作實務介入重組家庭青少年案例分析07-05

    家庭社會工作介入案例分析09-24

    社會工作介入養(yǎng)老項目案例分析09-18

    社會工作介入機構養(yǎng)老服務分析06-19

    社會工作介入婚姻暴力案例分析06-08

    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憂郁癥解析06-29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校園暴力分析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