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日韩AⅤ综合手机在线观看,激情婷婷久久综合色,欧美色五月婷婷久久,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人人澡

  • <abbr id="uk6uq"><abbr id="uk6uq"></abbr></abbr>
  • <tbody id="uk6uq"></tbody>
  • 中國思想與人的哲學

    時間:2024-08-04 11:25:30 文學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思想與人的哲學

    1. 中的哲學 

      理性與經(jīng)驗對立是西方哲學的1個本質(zhì),也是對西方哲學的1個基本分類,如演繹與歸納、與綜合、先驗或抽象與實證等等,但這種對立卻正是西方哲學自身的基本框架,西方哲學是以理念、概念、范疇、邏輯等方法表達哲學的,因此西方哲學的基本框架就是理性意義的,即便是與理性對立的經(jīng)驗仍是用概念、邏輯等方法和形式予以表達的,無論理性或經(jīng)驗都是關(guān)于知識或知識形式的,而且總是以知識的形式被表達而成為哲學的,西方哲學就是關(guān)于知識或真理的本質(zhì)、來源、觀點、方法等等的理論,經(jīng)驗與理性的對立實際上仍然基于知識或真理這個共同的基礎,就是說理性不僅是哲學的對象,還是它自身表達的形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成為西方哲學,因此在西方哲學框架下理性與經(jīng)驗即是對立的,也是相互共存的,它們共存的形式仍然是理性的,所有的經(jīng)驗事物只有在被理性意義的形式化之后才能成為哲學的內(nèi)容。在這個意義上西方哲學的本質(zhì)的是理性的,理性與經(jīng)驗的對立僅僅是在他們達到目的的功能關(guān)系上,即哲學的觀點、方法上,而不是在它們的哲學本質(zhì)上。西方哲學傳統(tǒng)對終極原因的追求就是對終極理性的追求,理性最終是經(jīng)驗的歸宿,它們1起被表達為外在于人的知識形式系統(tǒng),而且最終的知識被歸結(jié)為神,因此神學的真正本質(zhì)也是最終的理性哲學,這就是西方文化的1致性,但這不是理性與經(jīng)驗的內(nèi)在的1致性,而是超驗的同構(gòu),在這個意義上,上帝就是超驗的理性。 

      理性與經(jīng)驗之間的這種關(guān)系在西方哲學中己開始得到理解,比如威拉德·蒯因 (Willard V 。 O。 Quine1908- 2000) 在他的名作“經(jīng)驗論的兩個教條”1文中,認為在分析的、或以意義為根據(jù)而不依賴于事實的真理與綜合的、或以事實為根據(jù)的真理之間存在根本的區(qū)別是1種教條,從邏輯的觀點看,這種教條是沒有根據(jù)的,他以知識系統(tǒng)代替了先驗的知識,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彌合了理性論與經(jīng)驗論的對立,他的這種努力正好說明了西方哲學中經(jīng)驗與理性之間存在的共同基礎,雖然他并沒有真正克服它。 

      理性的哲學是基于事物的知識,因此它首先就是關(guān)于事物本身的本質(zhì)意義的學問,因此理性的真正的原始本質(zhì)是物性,這也就是西方文化中性和客觀性的根基,正是在這個根本性的意義上,亞理士多德稱他的哲學為形而上學(metaphysics)。因此,在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框架下,哲學是原始地基于物性的理性意義的,因此真正與這種理性哲學的對立不是在它的自身理性的框架下與理性對立的經(jīng)驗,而是與這個理性的框架本身的對立的非理性,在它的根基上就是與物性對立的人性,但他們總是以非理性思潮出現(xiàn)的,而且非理性思潮總是對它當時的西方哲學的現(xiàn)有的框架的突破而表現(xiàn)出1種神秘性或革命性,由于在西方哲學中沒有基于人性自身的框架體系,非理性思潮也無法成為純粹的專門化哲學,最多被理性化或被理性的哲學所吸收,同時也就失去了非理性的意義。 

      真正與理性意義的物性本質(zhì)相對的就是人性,在西方哲學中,沒有任何現(xiàn)成的知識和知識形式能夠真正正確地定義或演繹人性,它才是真正不在西方哲學的基礎框架之內(nèi)的東西,西方哲學的觀點、邏輯不定義它,形式地演繹它,因此對西方哲學和西方文化來說,它們總意味意1種突破,1種革命性的神秘,比如文藝復興就是人性的復興,它對中世紀的反動就是對神學理性的革命。又比如以人性的觀點理解,就區(qū)別于從物性的觀點理解自然,這正是現(xiàn)代非理性思潮的廣泛表現(xiàn),所以與理性對立的人性就是西方文化中1切非理性思潮的本質(zhì)。但是如果認為非理性思潮就是本質(zhì)上反理性,那就完全錯了,非理性思潮反對的只是形式化了的理性,或者說是形式化的人性軀殼,非理性思潮在最深刻的本質(zhì)仍然是理性的,只是西方哲學的框架下無法表現(xiàn)這1點而已,只有在大文化的意義上才能充分解析它,否則我們就無法理解非理性思潮的進步意義,無法理解西方非理性文化思潮的革命性,同樣在這種觀點下,我們才能理解在文化的框架下反文化并不是革命,而是反人性。 

      人的哲學就是指以人性或從人的本質(zhì)出發(fā)理解世界的哲學,不管實際上它們以什么形式出現(xiàn),它們都是以人性為世界性。從人的觀點理解世界高于從物的觀點理解世界,這是因為世界總是由于被理解而具有意義,人類對世界的理解使世界人性化了,世界獲得人的意義,承認人是世界的部份或者是的部份是理性的哲學,而認識到世界因人而具有意義就是人性的哲學。中國哲學就是最精湛的人的哲學,在中國哲學中,人是世界的意義,因此在中國古人的意識中,世界不在人之外,世界也就是人的,人與世界、人與自然互為共存,所以天人合1,因此中國古人無須創(chuàng)世說,儒家文化也不對神異感興趣,只要有人的存在,世界就當然存在,在這個理解上,我們就能懂得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為什么是西方哲學中的絕響。 

      如果說儒家的學說是作為人性在人自身上的哲學,那么老子的學說就是人的哲學意義上的世界哲學,在世界最深邃的意義上,老子的學說把世界徹底地人性化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狗!保ɡ献樱旱5章)這不是對仁的否定,不是對仁的反動,而是仁的自身在世界意義上的意義上的超越,它也就是本義的道。天地不仁就是天地不異于仁,不為仁,甚至不是作為仁,天地就是仁自身的超越,所以天地也就是仁的自身,天地不在道外,道也不在天地之上或之中,萬物就是道的生化流轉(zhuǎn)的形式;圣人即人道,他不是為仁而仁,而是以百姓為化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得到了最真義的表現(xiàn):道就是無為,無所為而天下為,所以無不為。作為人的哲學,道自為人,人自為道,道不為道,所以“道可道,非道”;人不為道、道不為人,德為人道,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保ɡ献樱旱3108章)德是現(xiàn)實之道,為德不德,為道不道,而道德并稱就是道德互為的超越,道在最終極的意義上成為人道意義的普世之道,只有在全人類的意義上,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哲學是哲學中的哲學。 

      儒學作為人性的哲學或哲學的人學,把人的社會等同于全部世界,把社會的本質(zhì)人性化了,道德化,人倫化了,正是在這個原點上,中國思想和中國文化的本質(zhì)不是關(guān)于或?qū)τ谑澜绲膶W說,而是它自身就是作為人的本質(zhì)的世界的本質(zhì),這是與西方哲學和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區(qū)別,西方哲學總是關(guān)于世界和對于世界的,所以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和人本主義也總是關(guān)于人的和對于人的,而不是作為人的,這是真正理解西方文化1個最本質(zhì)的觀點,也是理解中西文化相區(qū)別的基準點。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本質(zhì)是自身人性的,所以它就不會以形式化的理性表現(xiàn)自己,而是世界以人性化的本質(zhì)的存在,這種同1是西方哲學所無法分解的,這就是為什么從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學的觀點來看,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總蒙著1層神秘的外紗的原因。西方哲學的現(xiàn)有框架無法容納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因此中國哲學沒有也不會成為西方哲學的殖民地,也無法從本質(zhì)上西方哲學化,而從另1方而看,西方哲學卻為中國哲學提供了豐富的形式,這正是中國哲學的先天不足,而中國哲學的自身的元哲學精神將為西方哲學的幾千年所追求的世界終極原因提供啟示。在人類的文化存在意義上,哲學就是人的存在的自覺,哲學與人性的理性化是1致的,西方哲學中的理性化人性與中國文化中的人性理性化是1致的,人性、理性和文化性的1致性在中西哲學間是1致的,這種1致性是大文化意義的,中國哲學在文化性意義上互補的統(tǒng)1,中西哲學在人性意義上的1致性是世界哲學意義的。 

     。. 唯物與唯心的困惑 

      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企圖直接地把中國哲學納入西方哲學的現(xiàn)成框架的努力總歸無法成功,既曲解了西方哲學,也損害了中國哲學。比如人們廣泛地以唯心與唯物的方法劃分所有哲學,企圖在西方哲學的理性與經(jīng)驗對立的基本框架之上建立1種所有哲學之上的劃分哲學的方法,雖然唯心與唯物是西方哲學中1個常見的概念,但卻并不是西方哲學中的某1個具體哲學,也不是主流意義的哲學的分類方法,西方哲學中沒有在“心”與“物”對立意義上的“哲學”思想或?qū)iT化的哲學理論,唯心與唯物也不是具體的哲學理論方法,唯心與唯物僅僅是對己有的哲學理論、觀點的評價方法而不是自身成為1種具體的哲學觀點方法,在西方哲學中甚至沒有對“心”和“物”的1致性定義的或可以接受的關(guān)于心或物的理論,唯物1詞只是在理性意義的物質(zhì)性的意義上被使用,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唯心1詞只在把心靈的或精神的作為世界本質(zhì)性存在的意義上被使用為對某些哲學的評價,而實際上由于對心或精神不能正確地進行哲學定義而使唯心1詞的使用只能由具體的論述 (話語權(quán)) 而決定,而不能由1種可以作為論據(jù)的哲學觀點,方法現(xiàn)成的引用,因為沒有1種是真正自身成為了唯心的哲學理論,就是說只有對現(xiàn)有的哲學的評價觀點而沒有1種真正的西方哲學意義的唯心的哲學,而且正是由于企圖將這種對哲學的1種評價觀點在絕對化的情況下當作1種實用的哲學,而因此造成了1種高于所有哲學的哲學幻影,而這種幻影哲學又被絕對化地當作評價所有的哲學理論的實用的工具。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僅僅只能在與唯物對立的意義上使用唯心這1詞,而這種對立性卻不是真正哲學學意義的,其實唯心和唯物只是兩個文化意義的概念,這是首先是因為“心”是1個文化概念而不是1個哲學概念,什么樣的理論是唯心的,實際上只是由這個理論自己的申明或由對它的評價而定,而不能由這個理論自身決定,因為沒有唯心的自身哲學學意義的哲學(參見中國思想與元哲學),因此人們只是大量地使用唯心論、唯物論、唯心 
    主義、唯物主義,而不大直接使用唯心哲學和唯物哲學這樣的詞,這至少表明人們還是能在它們的使用環(huán)境中區(qū)分對哲學理論的評價與哲學學兩種不同的性質(zhì)。比如黑格爾的哲學是公認的唯心論,因為是黑格爾自己認定絕對精神是世界的本質(zhì),但這不是也不能由他的理論自身證明,他的全部理論都是由理性框架構(gòu)成的,他的理論的分析和演繹是確定性和邏輯性的,他的理論結(jié)構(gòu)確實是唯理的,我們甚至還不能說他的理論內(nèi)容是唯心的,因為所謂哲學理論正是以它的結(jié)構(gòu)為自己的內(nèi)容,或者說哲學理論的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是同1的,他的唯心主義只是他的理論的前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與唯心對立性的唯物也是在文化性的意義上被使用,比如人們說亞理士多德的學說是唯物的,不是因為他的理論的唯理性,而是因為他承認客觀世界的確定性。這樣,當人們說神學是唯心的,實際意義上只是說神學是1種文化,而不是1種唯心論的哲學,事實上神學也只是在唯理的意義上才成為1種哲學。這樣1切被稱為唯心的東西,只不過說它們是文化性的,不是具有真正的自身意義的哲學。但遺憾的是人們并不是在這種真正的意義上理解和使用唯心這1詞匯,它被社會化了而成為了1種在對立意義上的文化工具或武器,這正是為什么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論爭會成為1種社會運動的原因。 

      與唯物唯心概念相關(guān)的是形而上學這1詞,它的使用也反映了上述這種情況,1方面形而上學就是metaphysics ,這正是西方哲學用法中的本義,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終極原因總是理性意義的,無論你認為它是物理性或精神性的、先驗的或經(jīng)驗的都要是這樣;另1方面,形而上學1詞又被作思辨或精神哲學的代名詞,“形而上者謂之學”,這與中國上的玄學1詞意義基本相同,在近現(xiàn)代它進1步與心學這1類概念相關(guān),但是由于中國哲學本身是基于人性的,而且在中國哲學中確實有關(guān)于心性的大量,因此形而上學1詞就具有跨文化的不同用法,因此不在上下文環(huán)境中,你就無法確定它的真正意義。在很多情況下,形而上學還被完全被意識形態(tài)化而與唯心論同義的,還被用作為與辯證法的對立面,這實際上已成了標簽,離學術(shù)研究就非常遠了。 

      唯心論和唯物論在哲學中的生搬硬套,首先對西方哲學的基本框架就是1種錯誤的肢解,其次,把中西哲學也1起納入這種形式化了的哲學系統(tǒng)中,更是1種嚴重的錯誤,不僅是用預定性的文化具取代了所有的哲學觀點和分析方法,即實際上取消了哲學,而且也否定了文化本身。比如把神學和所有具有神秘意義、非理性意義的哲學歸結(jié)為唯心論而予以拒絕,就不僅是簡單地取消了這些哲學,而實際上是否定了真正的人的哲學,從而從根本上否定了人性。 

     。. 哲學中的人生 

      以人為本的哲學也是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的人生哲學,1切有成熟的思想的人,他們對人,人生和世界理解就表現(xiàn)為人生的智慧,而哲人則以哲學為生命,在自己的人生上實踐哲學精神,作為哲學家的人生,哲在他們的身上表現(xiàn)為自覺的人性,哲學與人生的統(tǒng)1就是哲人的人生真率,在這個意義上,哲學成為人的最真率的自性,能以個人的自性表現(xiàn)哲學精神才是偉大的哲學家,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兩人可以舉出兩個,那就是孔子( 551- 479 BC.) 和蘇格拉底 (469- 399 BC.) 。 

      蘇格拉底洞徹哲學作為真理不等于知識或智慧,它只存在于人們對它的無盡追求之中,所以他以論辯為生,他以對那些以有知識而自大的人的揭露為事業(yè),以問答批駁的方式分析知識而走向真理,這就是本義的辯證法,蘇格拉底說他1輩子除了考慮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非正義,并且實行正義和避免非正義以外,任何別的事都沒有做,他的論辯幾乎使當時1切認為是正確的人和事都變成尷尬,雅典人對他的指控主要目的是要他沉默,他也本可以逃脫對他的判決,但他的整個生命就是這個意義上的哲學,他永遠不會放棄他作為論辯的哲學家的人生的職守,因此自覺地以生命的獻祭悍衛(wèi)了他的哲學人生,他是哲學的殉道者,他甚至認為他年老智力衰退將成為人生中的累贅,對他來說不能進行哲學思維和論辨的生存是沒有意義的,死刑也就可以使他避免老年的痛苦,( 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 這種純粹的哲學人生的感情和對人生意義的洞徹令人感到震撼。 

      哲學不僅是蘇格拉底的人生,而且是他的肉身,這幾乎與宗教的起源人的靈肉同1無異,但他是作為常人的哲學家,在常人的視野里他古怪但不失為常人,這就是蘇格拉底的真率,他和常人1樣生活,但卻常常在哲學思考中忘我出神,有1次人們發(fā)現(xiàn)他發(fā)呆地站立著從清晨到中午,而就有好奇人晚上抱著睡席守著看到他1直站到第2天日出。(柏拉圖:會飲篇)饑餓、寒冷、貧窮甚至死亡和其它的生活元素對他來說都似乎是視而不見的,他對肉體的忍受能力可能是1種天賦,但他對真理的追求的哲學精神結(jié)合在這種天賦之中,他的哲學與他的生命的融合成就了他不朽的哲學人生。 

      孔子卻是1個作為哲學家的常人,他具有哲人的高尚但不失常人的本性,他對歷史與對常人具有同樣豐富的感情,對國家與對生活的熱愛,對政治與對的愛好渾然1體,他自己的好學求知與對普遍人的教誨都是他的人生責任,而這1切都在他的人生中融為1體,沒有做作,沒有虛偽,有時不免迂腐但卻不失真率,他是1個人性哲學本色的哲人,他的哲理融化在他1生的現(xiàn)實的生活中而不是超然于塵世外。 

      子曰:23子以為我隱乎?吾無隱乎也,吾無行而不與23子者,是丘也。( 論語:述而) 

      這是他自白的坦率。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于郭東門,鄭人可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比肩類子產(chǎn),然自要以下不及禹3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弊迂曇愿婵鬃樱鬃有廊恍υ唬骸靶螤钗匆,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記:孔子世家) 

      這是他的天真。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3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得,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 論語:述而) 

      這是他出入社會政治的人生的自由,人生、學問,抱負相為而不相違,進退有地,柔軔從容,他為中國1個特殊的文化階層——士大夫的社會生存方式提供了榜樣,而他的1生坎坷造就了他的人生與人性哲學的統(tǒng)1。 

      毫無疑問,孔子具有1種人性的魅力,僅有他的博學和對歷史、國家、人民的責任不足以使他成為圣人,正是他將自己的人生真率地哲學化了,真正地人性哲學化了,實現(xiàn)了人性,人生和哲學的同1,他才是人中之圣,他不僅僅是學問的導師,而且是人性的導師,因?qū)W他的學問而成功為官者只是少數(shù),但他以第子3千,賢人7102而被尊為集成和傳承中國人性文化的素王,他的人性、思想、學問普及天下。 

      孔子對人生與歷史同樣具有1種自性的超越性,正是這種超越性使儒家文化超越地同1于歷史?鬃雍吞K格拉底不同,蘇格拉底以自己的人生乃至生命對哲學的奉獻而表現(xiàn)了哲學,孔子卻是以哲學與人生在真率中的統(tǒng)1而保存、延續(xù)了哲學的種子和生命,而這兩者正如自然界生命的存在的兩種方式1樣,都是生命的必要方式,在他們的身上,實現(xiàn)了人生、哲學、社會的1致性統(tǒng)1,而且對于他們這都是真率的和清醒自覺的。 

      令天的我們發(fā)現(xiàn)閱讀1些其它哲學家的傳記而常常為他們作為常人的生活與他們所信仰的哲學理論并不1致而感到失望時,或者為我們自己生活中的無法避免的虛偽而煩惱時,不得不對孔子和蘇格拉底這樣的偉大人生真率表示由衷的敬意。 

    $False$

     。. 人生中的 

      遠非每1個人都有成為哲學家的幸運或者是不幸,但每1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哲學家,當1個人真正開始成熟而自覺時就是他自己的哲學家,在這個意義上哲學就是深刻的人性,常人與哲學家的區(qū)別只是職業(yè)的區(qū)別而不是人性的區(qū)別,哲學家是以哲學為職業(yè)的常人,而常人也總可以成為自己的哲學家。這里面不存在要不要哲學,或者哲學有什么用之類的。問題只在于你是否自覺到這1點,而且你能在何種程度上自覺,作為1個常人,大多數(shù)人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執(zhí)迷難決,但或許你也有幸能得到兩者的自覺,這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出世與入世思想中得到最特殊的表現(xiàn),它構(gòu)成了中國文化中奇麗的人性與人生的浪漫性。 

      中國思想的超越性是自性的超越性,因而它也可以超越于現(xiàn)實的人生,而在個性意義上對具體現(xiàn)實的超越就是出世文化。儒家文化是由文人即以中國文化的繼承、教化為生或為業(yè)的人而被具體化、現(xiàn)實化化的,他們就是作為士或士大夫的精神貴族,和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在文化意義上相似但不相同,后者以物質(zhì)享樂為基礎,而前者以精神生活為寄托,但它都成為了1個相對獨立的特殊社會階層,準備和參與,具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遣文化。中國的文人入世就是官僚化,它的另1面就是出世,以退隱的方式進行政治準備或?qū)φ巍⑷松M行觀察和反省,這兩者總是同時存在士大夫的身上,更替著互為表里,即使位極人臣,也總是在思想深處潛藏著超越自身的出世思想,在文人文化生活中,表現(xiàn)為1種具有浪漫性的文人文化,如返古思想,田園

    [1]  

    【中國思想與人的哲學】相關(guān)文章:

    中國哲學還是中國思想?03-26

    中國哲學還是中國思想02-27

    中國思想與歷史哲學03-18

    中國思想與分析哲學03-18

    中國思想和柏拉圖哲學03-19

    中國哲學史上的非實體思想03-18

    哲學與思想03-18

    淺談老莊哲學對中國美學思想的影響03-23

    對中國哲學的哲學思考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