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莊子的道德:在悖論中尋求解脫
論文關鍵詞:悖論 二維對立 個體道德 社會道德 虛無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jīng)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yè)論文
論文摘要:莊子以“自然無為”為理念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但是莊子的道德觀充滿了內(nèi)在的悖論。這樣的道德觀是由其道德的二維對立的結(jié)構(gòu)模式所決定的。在這種思維模式的作用下,過度抬高個體道德的價值和意義,貶抑甚至摒棄社會道德,企圖尋求最自由、最完美的道德生活。但是,由于個體道德失去了生長的基礎和環(huán)境。所以,解脫的結(jié)果,只能是虛無。
作為道家學派中堅人物的莊子,秉承其哲學思想,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道德觀—“自然無為”。“自然無為”的道德是莊子終生向往并孜孜以求的精神家園,它是一種超現(xiàn)實和極美好的道德理念,但是,在這種道德理想下隱藏著眾多的矛盾,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對其進行更加理性的思索。
一、莊子的道德悖論:“惡德”與“充德”
莊子認為,戰(zhàn)國時代的亂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當時所謂的“仁義”造成的。為了鞭答那些虛偽的仁義道德所帶來的罪惡,他以極高的熱情來贊揚“自然無為”的道德理想。可是,透過“無為”,又總能看到“有為”的道德力量在與之相應而生。
當時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道德維系諸如正義、良心、誠信、友愛等在利欲和暴力的面前形同虛設,莊子認為這一切皆為“仁義”、“禮樂”所致,所以去除假仁假義,去除“圣人”,便成為莊子思想中不可逃避的責任和義務。他說:
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
命于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故嘗試論
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驕拇》
在莊子看來,“仁義”是與“人之性”相違背的,它損害人的正常本性,因而是不足取的。“仁義”甚至是“亂人之性”。“奔命于仁義”、“以仁義易其性”,這些做法就像是“擊鼓而求亡子”,是極其錯誤的,是不符合正常的人性的,故應該大力批判。不僅如此,“仁義”還是禍害之根本。他在《膚筐》中說道:“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偷竊了一只“鉤”的人,就要遭到殺戮,而偷竊了一個國家的人不僅不遭受懲罰,反而成了諸侯。然而諸侯又用“仁義”來欺騙天下,愚弄百姓,使天下慘遭“仁義”的毒害,這是可惡至極的。所以,他對當時社會流行的“仁義”道德極為不滿,并主張廢棄這些道德的體系:“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但是,另一方面莊子又主張“充德”。他在《德充符》中寫了許多有德之人,如王驗,形雖殘兀,但道德高尚:“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申屠嘉忘貴賤之心;魯國的叔山無趾,“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這些都是有德之人,他們用美好的道德情操,彌補了自身的不足,是值得稱贊的。更有甚者,衛(wèi)國的哀驗它,雖奇丑無比,但是由于品行極高,以致“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他德才兼?zhèn),卻并不顯露,更是莊子所要頌揚的道德楷模。
莊子用盡筆墨描寫了那些外形雖殘缺丑陋,心靈深處卻充滿著崇高道德德性的凡夫俗子,說他們不僅自身有美好的品德,而且還能感染他人,感化社會,對促進了美好的社會道德風氣形成具有極好的示范作用和宣傳力量。莊子是用飽含深情之筆來歌頌與宣傳他們的。所以,不難看出,莊子又是極為重視道德的建構(gòu)與感化作用的。而《德充符》整篇文章集中闡發(fā)了莊子的道德思想。“德充符”的意思是說:“道德充足了,物就自來符合,人就自來歸依,客觀自來與主觀相符合”。取這樣的名字,也可見莊子對道德力量的重視。
于是,對是否存廢道德的問題上,莊子非常矛盾。他既厭惡道德,大聲疾呼要攘除仁義道德;另一方面,又對道德極力頌揚。為什么會有這種矛盾呢?
二、莊子道德結(jié)構(gòu)的二維對立思維模式
筆者認為,莊子的道德理論之所以造成內(nèi)在矛盾的尷尬局面,這與其道德結(jié)構(gòu)模式有關。莊子已經(jīng)有意識地將道德分為個體道德與社會道德這樣的二維結(jié)構(gòu)模式,并且將它們嚴格區(qū)分,并對立起來。筆者所謂的個體道德,是指社會上個體成員所應具備的道德;所謂社會道德,就是社會全體成員所應該共同遵守的道德。在莊子的道德理念中,二者對立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這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首先,地位的區(qū)分。與儒家將群體道德置于個人道德之上的道德體系不同,莊子追求個體道德的絕對自由,這就決定了個體道德在其體系中是處于絕對的中心地位,社會道德所做的一切要有利于個體道德的需要及發(fā)展。對生命和個體道德的極度關愛成為了莊子畢生追求的理想。他說:“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要追求個體與大道的合一。他說的“天道”實際上是個體理想的理想目標,并且他也認為個體道德也應該是無為的,于是“天道”也就與個體道德相對應;而“人道”則是“有為”的,與社會道德相對應。根據(jù)“夭道”為主、“人道”為輔的對應關系,即個體道德應該像“天道”一樣為主,社會道德應像“人道”一樣為次?梢钥闯,莊子的道德動機和效果皆是建立在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的基礎上的,于是,在他那里,個體道德必然要高于社會道德。
其次,目標的對立。在對個體道德和社會道德進行目標的定位上,莊子也是將它們對立起來看待的。可以說,莊子思想之出發(fā)點,就是要全生保身。如他所說:“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在一定意義上,《莊子》哲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哲學。”他認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養(yǎng)心保性,使自己免受外在的干擾和束縛,實現(xiàn)人生的最大快樂和自由,這個目標只有通過個體內(nèi)在道德的不斷修養(yǎng)才能達到,而社會道德則無法實現(xiàn)這個目標。因為社會道德的目標是在培養(yǎng)功利之徒:“乃至圣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而民乃始提跤好知,爭歸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過也。”他認為社會道德是培養(yǎng)所謂的“圣人”的,而圣人出,則制造所謂的虛假仁義,鼓勵別人為爭名奪利而進行欺騙和戰(zhàn)爭,這些東西是對人性最大的損害,是“以仁義易其性”也。正因為個體道德的目標在于全生養(yǎng)命,群體道德的目標在于功名利祿,而莊子重視保全人性,蔑視功名利祿,所以,他不可能將它們定位在同一層面上,甚至也不會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思考。只有將其對立,以示對決。
最后,境界的不同。個體道德追求的是“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的精神理想,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與大道融為一體的最高境界。而社會道德只能是世俗的、功利的,永遠也擺脫不了物質(zhì)與利益的誘惑。他說:
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
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
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
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
以身為殉也,一也。
—《驕姆)
世俗的社會只能沉浸在“利”與“欲”的雙重侄桔下,不可能升到很高的層次。無論是什么階層的人,都已被毒害甚深。“社會既然普遍重物輕身,唯‘功’與‘名’是求,則人的生命精神必然淪落。周助所以,這種只會毒害人性的社會道德只能停留在“俗”的低層次上,不可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對立思維的原因的可能性闡釋
以上是莊子在進行道德思考時所運用的二維對立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在莊子的時代,社會道德已經(jīng)極其敗壞。在利益的驅(qū)使下,那些王侯將相打著虛偽的“仁義”之旗,進行不義的兼并戰(zhàn)爭,使整個社會混亂不堪,原來美好的社會道德被嚴重扭曲、異化,甚至被瓦解,而這種敗壞的社會道德影響及人,致使人性完全被扭曲。于是,人們紛紛仿效那些所謂的“圣人”,為了功名利祿而不惜欺詐、殺戮、甚至爭,進一步把整個社會道德推向災難。而莊子有著崇高的人生和道德理想,他并不想與濁世同流,不想被那些敗壞的道德所侵蝕,但自己又不能改變殘酷的現(xiàn)實,于是只有自己獨守一份純凈的道德家園。所以,殘酷的社會和道德現(xiàn)實與其道德理想的落差便為這種思維莫定了基礎。
其次,與莊子的唯心的片面的哲學思維方式相關。他的唯心主義哲學導致其道德追求嚴重脫離實際,難以企及。馬克思曾經(jīng)非常深刻地說過:“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由此可知,個體道德與社會道德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離的。個體道德不能脫離社會道德而存在,只有建立在社會現(xiàn)實和群體道德的基礎之上才能存在、實現(xiàn)和發(fā)展。而莊子將其道德理想建立在自身的無限遐想之中,遠離實際,遠離他人,遠離社會。其所設想的“至人”、“神人”、“圣人”能擺脫一切物質(zhì)和精神的束縛,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這顯然帶有濃厚的唯心色彩。
最后,其相對主義思維,是一種極端片面的思維,往往會忽視事物的差別性。在此思維的指引下,他忽視了個體道德與社會道德本質(zhì)上是不同的道德,各有各的特性、功能、目標,而認為它們應是同樣的道德,應行使同樣的功能和目標,所以當社會道德沒有執(zhí)行與個體道德一樣的作用時,對其失望至極,以致要棄之而后快。他提倡“無為”的道德,否定“有為”的道德。在他看來,個體道德應是無為的道德,而社會道德也應是“無為”的道德,所以,當社會道德沒有實行“無為”,反而執(zhí)行著“有為”的道德功能時,莊子是失望至極的,以致對之產(chǎn)生了非常厭棄的情緒。當然,當時的社會道德的確沒有發(fā)揮其本身應有的功能,但他這樣沒有區(qū)別地對待二者的思維方式,就是其哲學思維的反映,是不合理的。所以,這些因素的綜合,產(chǎn)生如此二維對立的思維是難免的。
莊子的道德思想的確存在著很深的內(nèi)在悖論,悖論根源于其道德的二維對立的結(jié)構(gòu)模式,而這種思維模式的形成,源子現(xiàn)實社會以及道德的殘酷,也與他的唯心的片面的哲學思維方式有關。在這種模式的指引下,他將個體道德與社會道德嚴重對立起來,并抬高個體道德,貶斥社會道德。但是忽視了個體道德只有在社會道德中才能存在和發(fā)展的事實,因為沒有社會道德,個體道德就失去了生長的基礎和環(huán)境。所以,在尋求個體道德解放的同時,也將它推向了一個極端一虛無。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jīng)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yè)論文
【試析莊子的道德:在悖論中尋求解脫】相關文章:
試析在反思中改進與提升11-19
試析媒體在視聽教學中的應用12-01
試析從康德的法哲學看法律與道德的關系12-11
試析法學教育中的職業(yè)倫理教育11-24
試析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11-20
試析快樂教學在籃球教學中的應用12-09
試析美學在高職教育中的作用11-20
- 相關推薦